趙昊
摘 要:《娘在那片云彩里》選自中國經典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由王曉嶺作詞,張卓婭、王祖皆作曲,是劇中人物“楊母”的經典唱段。現以歌曲《娘在那片云彩里》為例,從作品的曲式結構和演唱技巧兩方面展開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歌劇;《娘在那片云彩里》;曲式結構;演唱技巧
《野火春風斗古城》是根據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李英儒的同名長篇小說創作的一部中國經典歌劇。劇中通過刻畫金環、銀環、楊曉東、楊母等人物形象,表現了人民對祖國濃厚的愛國之情和面對困難不畏艱險、奮勇抗爭的革命精神。
歌曲《娘在那片云彩里》是《野火春風斗古城》中“楊母”的經典唱段。通過板腔式的交替變化、唱腔與節奏的變化、情感的處理等,塑造了“楊母”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人物形象。“楊母”作為一個普通的母親,同時也是一個農村女共產黨員,在血與火的生死錘煉中成長,與敵人抗爭,以身報國,強烈表現了舍小家為大家的革命情懷。
一、歌劇選段《娘在那片云彩里》的曲式結構
《野火春風斗古城》作為一部民族歌劇,在很多方面都體現出對中國傳統音樂的運用。“楊母”的詠嘆調《娘在那片云彩里》在“散、慢、中、快、散”這一完整的板式變化體制結構的基礎上,以“散板—慢板—快板—散板”為總體結構;句式安排上既有傳統方整對仗的句子,也有帶有擴充的非方整樂句;調性布局上同樣使用了民族調式,呈現出鮮明的中國民族音樂特色。歌曲《娘在那片云彩里》的結構、調式、速度布局,如表1所示。
這首詠嘆調包括引子、尾聲以及4個主體段落。A段從稍自由的慢速開始,C雅樂徵調式,力度適中,包含了兩個樂句,其中第二個樂句的唱詞很短,在最后一個“來”字上做了長達6小節的擴充,音區起伏較大,節奏快慢流速對比明顯。第一句的唱詞借用諺語表現出“希望”的心情,第二句旋律的百轉千回又體現了“楊母”激動的情緒。
B段稍稍轉快至中速,繼續延續了C雅樂徵調式,篇幅比前一段更長,也是整首詠嘆調中最長的一段,包括兩個小部分。第一部分由兩個平行樂句組成,第二樂句結束時有4小節的擴充,每個樂句開頭明顯的附點節奏可以清晰劃分樂句,也與第二部分形成一定對比。第二部分包括3個不規則樂句,節奏明顯比第一部分更密集,少有時值較長的音,每句開頭變為能夠被明顯識別的切分節奏,富有歌唱性的旋律表現了唱詞中“楊母”對家鄉的贊美與向往。而第三個樂句則時值變化明顯,先是以襯詞“啊”拉寬時值,后又對之前的樂句進行回顧和呼應,將情緒推向高潮。
C段是整首詠嘆調速度最快的段落,也是全曲的高潮所在。速度在前一段的漸慢之后立即轉到快速,同時調性也變為D雅樂羽調式,形成色彩變化,與之前歌唱性的、節奏多變的旋律相比,此段一方面由于速度的關系不宜選擇時值過短的節奏,另一方面以四分音符為主的、進行曲式的節奏更能表現喜悅的情緒和對勝利的信心。最后一句的節奏繼續拉寬為二分音符和全音符,再配合漸慢,為D段做好鋪墊。
D段是整首作品中最具有對比性的一段,由于不同偏音的出現,調式在不斷變化,同時速度也在不斷改變。第一樂句稍自由的慢速使用音區、節奏、旋律起伏都快速變化的襯詞,第二樂句速度稍快,是節奏和音區均平穩進行的部分,但由于不同變化音的出現和豐富的伴奏,仍保持著較強的緊張度,表達出“楊母”視死如歸的豐富情緒。最后的尾聲部分重新回到自由的散板,調式仍然具有對比和變化,變化音較多。大跳的旋律對情緒做最后一次推動,結束時的大三和弦既將“楊母”的精神升華,又象征著對斗爭勝利的信心。
二、歌劇選段《娘在那片云彩里》的演唱分析
《娘在那片云彩里》是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特性的歌劇選段,歌曲中多次情緒的起伏、音樂的變化以及較寬的音域都提高了演唱難度。這首歌曲的巧妙之處在于歌詞,作詞家抓住了“楊母”農村婦女這一人物定位,在歌詞中通篇沒有運用華麗的辭藻闡述其對黨、對兒子楊曉東的囑托,而是大量運用了“七九河開八九雁來”的民間時令諺語以及對“楊母”眼中期盼家鄉的諸多景色描寫等,精準把握“楊母”善良、樸實、充滿生活智慧的人物特征,同時更深層次地表達了千千萬萬和“楊母”一樣的普通群眾對祖國美好未來的希冀。
(一)人物性格的塑造
在演唱本首歌曲時要特別注意對人物的塑造,歌者在演唱時要把握住人物所特有的語氣、語調和音色等特點。
在劇中,“楊母”一角的人物定位是一名普通的北方農村女性、男主角楊曉冬的生母。同時,她也是一名積極投身于抗戰事業的革命戰士,對自己的祖國和家鄉充滿熱愛,對革命事業堅定不移。因此,在歌曲演唱中,要注意“楊母”在每段訴說的對象角色的轉換。在唱到她作為母親,對兒子楊曉東訴說的部分時,要注意運用慈母關懷的語氣;在唱到她作為一個革命者,對革命同志楊曉東進行激勵的部分時,要注意運用對革命有必勝信心的語氣,咬字和吐音要干脆利索。
(二)“十三轍”在歌曲中的應用
歌曲《娘在那片云彩里》借鑒了戲曲的元素,因此準確地把握風格對歌者來說具有較高的難度。歌者在演唱時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咬字吐音,部分字詞可以依照戲曲中的“十三轍”來練習,以做到字正腔圓。
歌曲A段部分,第一句話“春打六九頭”中的“春”字是“十三轍”當中的“人辰轍”。“人辰轍”是半開口音,因此在唱的時候不能將嘴巴開得太大,人中和上下嘴唇微微翹起,嘴型微呈圓形狀,快速地咬住字頭。結合譜面,這句話均為f的力度記號,在演唱時要保持聲音的“高位置”,在“春”字結尾處,一定要收住前鼻音n,為下一個“打”字的爆發做好準備。句中“六”“九”二字又是“十三轍”當中的“由求轍”,“由求轍”是撮口音,口型要撮住,一點點把氣往內吸的感覺。特別是“九”字,結合譜面,經過五度上行音高到達g3,歌者在演唱時要氣聚丹田,使用后腰的力量,將字從頭腔共鳴腔體中送出來。
歌曲B段部分出現的“天”“咱”“片”“田”“返”“暖”“煙”“團”“邊”“淀”“瓣”“傘”“船”“蓮”以及歌曲C段部分出現的“歡”“看”“藍”“搬”等字都是“十三轍”當中的“言前轍”。“言前轍”是半開口音,要注意口不要開得過大,舌根不要上抬,保持鼻腔通暢和軟腭的抬起,聲音的位置不要太靠后,聲母咬得快而有力。特別是歌曲中帶有“言前轍”的字常出現在句尾,并伴有長音延續,因此要加強氣息的支撐,以保持氣息的流動性,力度可稍微增強。
(三)歌曲的藝術技巧
歌曲A段部分,整體歌唱較為自由,歌詞中寒冬即將過境、春天即將來臨的氣息如破竹般襲來,搭配激動的情緒,表達了人民對春的期盼和喜悅,更是表達了“楊母”對革命春天勝利的渴望和信心。歌者在演唱時要滿懷深切的情感,充分運用該樂段中戲曲的拖腔,以表現“楊母”為革命獻身的堅定決心,以及其中蘊藏著的對革命先烈悲壯犧牲的感嘆。
第一句話的上半句“春打六九頭”由引子部分第1小節mp力度的一小節四拍的震音到第2小節由mp力度記號不斷漸強至第3小節f的六連音模進上行推出。歌者需要在第2小節的最后一個六連音時做好充足的吸氣準備,延續引子部分六連音流動的特性,用f的力度情緒激動飽滿、帶有戲腔地演唱。收尾的“頭”字,要跟隨鋼琴的音高,歌聲隨著音高漸漸上升,呈漸強趨勢。
第一句話的下半句“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七”字的音高g3處在高聲區,在演唱時要注意保證“七”字陰平1的聲調特性,平緩且發音時值較滿。不能因為高音,且是半拍,就隨意“甩腔”把聲調變成去聲,改變歌詞原本的意思。第5小節運用8個八分音符,音高逐漸下行的同時,要注意氣息的保持,以及女高音換聲區音色的統一。第6小節“來”字運用了八度的上行大跳,要注意聲音的爆發力、延展性,前兩拍漸強,后兩拍跟隨鋼琴的力度記號在高音上做漸弱,為下一句做鋪墊。
“眼看著春天就要來”這句話,“眼”字是從mp力度弱起,歌曲旋律呈大連線,表達“楊母”對勝利的渴望,和她不能親眼看到勝利的遺憾心情。整體音樂感覺是在充滿希望中帶有一些遺憾的嘆息。第7小節出現了裝飾音和顫音,要注意情緒的流動,不要有明顯的停頓。“來”字長達6小節的拖腔,這是“楊母”唱段中特殊的表達情緒轉折的旋律。該旋律在本首作品中第50—54小節再次出現,起到承前啟后、首尾呼應的作用,在演唱拖腔時要注意樂句的換氣口,不可隨意斷句、換氣。
歌曲B段部分,是全曲中的抒情段,歌曲由第13小節鋼琴部分最后3拍的6個八分音符下行開始引入“楊母”對家鄉美麗景色的描寫。該段的情緒從遺憾、嘆息轉換為喜悅、充滿希冀。“楊母”在該段中描繪了向往的家鄉未來繁盛的場景,雖然在該段的歌詞中并未提到有關革命事業的詞語,但描繪的場景在無形中向兒子楊曉東傳遞了她對革命的決心,激勵兒子為革命事業、為美好未來奮斗,充滿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正能量觀念的輸出。
在該部分大量運用了附點節奏,如“一到春天”的“春”字和“桃花”“梨花”“榴花”“菜花”的“花”字。歌者在演唱時要將附點節奏特色唱清楚,行腔時要注意字腹不能變形,特別是一字多音處,以充分表達春的靈動;“望不到邊”的“望”,“抱著瓣”的“抱著”,這兩處附點節奏的運用帶有動詞的性質,在語氣上要稍作強調。
第22—33小節與前面“一到春天”不同,從歌詞上開始轉變為對具體事物的描述,特別是歌詞中對顏色“紅”“白”“艷”“如火”“金”等形容的對比描寫,在演唱時指向性要強,將顏色特性闡釋清晰。
第34—46小節主要描述了房前屋后蓮花各部位的美,也是用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來表現“楊母”的不畏艱險以及對祖國的赤誠之心。在演唱時要搭配鋼琴節奏型有律動地歌唱,音色干凈明亮。
歌曲C段部分,是全曲中的快板部分,與B段部分產生強烈對比,將整首歌曲情緒推向高潮。在這一部分,要注意情緒的飽滿、咬字和節奏型的準確度,如第61小節“笑語歡”中“語”字的后十六分節奏型等。而后的兩次“冬兒啊,你抬頭看”要有情感的漸進,第一次是稍平靜些的,第二次是帶有一些急切心情的,表達“楊母”對革命事業的滿心支持和看到勝利即將到來的激動心情。
歌曲D段部分,第79—81小節譜面“稍自由”的指示給了樂曲延展抒發的可能性,體現了“楊母”犧牲前的正氣凜然,以及作為一名革命者對勝利和自由的向往及對侵略者的痛斥。第82—93小節,運用了戲曲中散板的特征,帶有革命浪漫主義色彩,為尾聲部分做鋪墊。在演唱“那片云里邊”的“邊”字要保持身體的舒展,并且根據演唱時的情緒做適當的延長。
尾聲部分,是全曲中的華彩段,兩次八度的大跳,加上9拍的長高音c3,將“楊母”的寧死不屈、英勇就義的氣氛推至最高點。
三、結語
歌劇唱段《娘在那片云彩里》是一首難度較高的聲樂作品,不但c1到c3較寬的音域跨度需要演唱者具備足夠的演唱技術,而且歌曲中戲曲元素的運用也十分考驗演唱者的功底。筆者結合自身的演唱實踐進行探索和研究,希望對聲樂學習愛好者演唱此類歌曲有所幫助。
注:本文聲調采用趙元任先生的“五度制調值標記法”。
參考文獻:
[1]曹艷艷.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楊母人物形象及其唱段分析[D].開封:河南大學,2010.
[2]曹彥莉.《娘在那片云彩里》的歌唱藝術[J].北方音樂,2010(5):48-49.
[3]智艷.《娘在那片云彩里》的理解與二度創作[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9(2):68-71.
作者單位: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