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學科,中國音樂史學的研究已有超百年的歷史,在諸多著名專家、學者的努力下,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由于當代音樂史的編纂和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所獲成果還比較稀少,王思琦所著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史稿》(2020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是第一部以“中國當代音樂史”命名的專題史,應該屬于中國當代音樂史編纂的開山之作,篳路藍縷之功不言而喻。
《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史稿》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至六章分別對當代(1978—2019)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了描述,第七章是對中國當代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關系的專題研究。在表述上,采用的是音樂史學編纂常用的全貌概述與典型事件(人物)描述相結合的方式;在內容上,以描述流行音樂在各階段發展及其所處社會文化環境的客觀事實為主,也注重從社會及文化視角對流行音樂發展及其特點、流行音樂的文化特性及其功能進行論述和分析。歷史研究的任務就是客觀全面地記錄歷史的發展過程,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探索歷史的發展規律,就是通常所說的“存史”“資治”“育人”。下面將從“存史”“資治”“育人”三個方面對該著作做具體分析。
一、“存史”之功
“存史”,即在歷史編纂時,對歷史發展過程進行客觀全面的記錄。該書結合大量的報紙雜志消息、電視媒體報道、相關政策文件以及個人的所見所聞等,分“起步期、第一個發展高潮期、調整期、第二個發展高潮期、第二個調整期、新的發展期”等六個時期,對中國41年(1978—2019年)來流行音樂發展的情況進行了敘述性的客觀描述。一是對各時期發生的各種音樂事件及現象有精準數據的呈現。如在第一章描述“出版業的迅速發展”現象時,就呈現了1985年底中國音像出版單位數(72家)和1984年錄音帶的發行量(4000多萬盒)等數據。二是對重要事件報道的報刊原文轉載。如在第三章描述對“卡拉OK”現象的評論時,就轉載了《音樂周報》1993年7月30日刊登的關于“卡拉OK”對音樂教育產生不良影響的文章。三是對相關制度文件的內容綜述。如在第五章就專門對國家政府文化部門出臺的各種相關法規政策進行了綜述,包括《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國務院第229號令)》等。四是就典型音樂現象、作品及人物的敘事表達。如第一章對校園歌手侯德健及其作品的專門介紹、第三章對“亞運歌曲”“《渴望》插曲”等典型作品的描述、第五章對“新民樂”“新民歌”現象的描述等。以上敘述性的客觀描述,為后人認識和了解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原貌,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二、“資治”之效
“資治”源于宋神宗為《資治通鑒》的賜名,即“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該書在對每一個階段流行音樂存在和發展的事實描述之后,都會用“一節”的篇幅對該階段流行音樂發展的特點進行分析和提煉,其中就蘊含著對歷史經驗總結的豐富內涵。如在第二章作者就1988年后流行音樂的發展由高潮轉向調整階段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這就為未來流行音樂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即必須做好流行音樂歌手和音樂創作者的價值引領、規范好音樂商品市場行為等。
三、“育人”之道
“育人”即指為后人提供探索歷史發展規律的啟示。作者在對流行音樂發展狀況進行描述時,總是會滲透他對歷史編纂所秉持的一種立場,即回到歷史事件發生的語境中,他認為“流行音樂在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發展以及在不同時期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發展特點,必然要受到該歷史時期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們只有將流行音樂問題的研究置于社會文化環境的背景下進行考察、分析,才有可能取得較為全面、可信的結論”。為了充分表達這一立場,該書用了一個章節(第七章)來討論中國當代流行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的互動關系,其中對中國當代社會文化環境對流行音樂發展特點的影響做了充分的論述。這種將歷史事件置于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描述的當代音樂史編纂的方法,一是盡可能地還原歷史事件發生的原貌,使史料更加具有客觀性;二是能讓讀史之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使之能更好地探索歷史發展規律的啟示。
綜上所述,該書作為“當代人”寫的“當代音樂史”,不管是“存史”的豐富性、“資治”的有效性,還是“育人”的多面性,都具有獨特的優勢,其既能詳實記錄所處當下的音樂發展現象,展示音樂創作的成果和業績,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為我國音樂藝術的未來發展提供歷史借鑒,而且能為后世學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豐富的史料積累和思想遺產。
(石建宇/碩士,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