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習哲 張華 李華鋒
摘要: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職業院校必須將工匠精神培養作為終極目標,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技術人才和大國工匠,滿足新時代對人才發展的要求。文章在對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古今內涵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工匠精神豐富的一脈相承的內在邏輯及其具有的職業教育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并提出在中國職業教育體系中有效傳承與發展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工匠精神;職業教育;傳承;發展;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02-0069-04
基金項目: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課題號:XJ JG202127)
中國質量日益提上發展日程,我們不能再采取“速度取勝”這條不適用于當下社會發展的老路,必須轉向高質量發展軌道。技術工人隊伍特別是高級技術人員,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和參與者。要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滿足新時代對人才發展的要求,將工匠精神作為職業院校的靈魂和終極目標,為高質量發展培養出更多的高技術人才和大國工匠。本文在對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古今內涵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工匠精神豐富的一脈相承的內在邏輯及其具有的職業教育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并提出在中國職業教育體系中有效傳承與發展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對策建議。
《說文解字》:工,巧飾也;匠,木工也。《荀子·儒效》:“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斵削而為工匠,積反貨而為商賈。”漢語“工匠”一詞自古主要用來指在技藝上有專長或有成就的手藝人。“工匠精神”一詞則屬于舶來詞,是Craftsmans spirit的直譯,在日本多用“匠人精神”一詞,在中國古代則主要使用“匠心”一詞。無論是工匠精神、匠人精神,還是匠心,其內涵都是指一種以爐火純青的技藝、精益求精的態度及精雕細琢的職業精神,在平凡中見證偉大的價值追求。當今中國,被有些人說缺乏工匠精神,援引日德之工匠精神云云,可是中國真的缺乏工匠精神嗎?
《周禮》記載“知得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并對車、兵、禮器、磬、練染、建筑、水利等都有詳細的論述。《莊子》記載:“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其只不過是必齊以靜心,不過“專注”二字。《尚書·大禹謨》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說的就是專注、精益求精的匠心。
除了這些記載外,中國歷史長河里從來都不缺乏工匠精神和將匠心發揮到極致的匠人。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魯班,被世人尊稱為“萬世工人祖,千秋藝者師”。魯班不僅創造了大量木匠使用的工具,諸如鋸、曲尺、墨斗、云梯、石磨等,還制作過“云梯”“木鵲”等,可謂匠心獨創。再如,北宋的李誡擁有10余年修建工程之經驗,他廣泛參閱文獻,收集工匠論述的技術要領、規格流程,編成了流傳至今的《營造法式》。該書共計36卷,分為5個部分:釋名、諸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圖樣,前面還有“看樣”和目錄各1卷,圖文并茂,翔實可靠。此書足以代表當時世界的最高制造水平,其匠心之誠,不言而喻。另外,我國古代還有造紙術發明者蔡倫、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畢昇、造橋匠師李春等。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無名的工匠,為后人留下了很多傳世作品,如刻碑工匠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刻有著名書法家作品的石碑真跡,再如明代參與修筑北京城和皇宮的蒯氏家族與馬氏家族,都是古代著名的營造世家。
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強調“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是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提工匠精神,之后的政府工作報告又多次強調工匠精神,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工匠精神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道路上的指引性作用和意義。為此,國家應該集中精力培養一大批當代優秀工匠,傳播和弘揚工匠精神,充分發揮工匠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積極作用。
1.圍繞匠心文化深挖工匠精神職業教育價值的山東經驗
近幾年來,山東省秉承著傳承工匠精神、弘揚優秀齊魯文化的堅定信念,緊跟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促進職業教育與工匠精神相互融合,彰顯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做了大量工作。如棗莊市基于7300年歷史的北辛文化歷史,以及魯班、墨子、奚仲等工匠鼻祖師徒教育模式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文化傳承,舉辦了兩屆新時代中國卓越匠心文化論壇,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班墨奚職業教育思想研究院和工匠精神研究會,在全國建起唯一一家工匠文化主題博物館———棗莊職業(技師)學院工匠文化博物館。
2.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
關于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的定義和內涵,有著多種版本的詮釋,但多停留在對工匠精神外延的羅列,如堅持堅守、敬業精業、專心專注、創新創造、至善至美、無私無我,如對設計獨具匠心、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不斷改進、對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等。本文則認為應該從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中挖掘其內在的文化品質,從價值觀層面認識工匠精神,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倫理與制度內涵。
首先,新時代“工匠精神”的精神內核是對人和勞動的認同、尊重,目的是喚醒社會對勞動者的人文關懷,激發勞動者的社會擔當意識。工匠精神所倡導的倫理價值正是對工作平等和勞動尊嚴的認同,是對所有社會勞動者自我價值的發現與鼓勵,是大工業和規模經濟時代勞動者勞動價值,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價值追求的倫理之基。
其次,工匠精神是一種價值追求和價值標準,匠心文化是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廣義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觀之一。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匠心文化培育是職業教育的靈魂。從這一角度來看,工匠精神的培養更是各行各業職業素養的培養。
3.新時代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價值
(1)新時代工匠精神是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目前高質量和高品質已成為世界發展的新趨勢,我國面臨著不可阻擋的時代變革的巨大洪流,正嘗試著將追求高速生產的發展模式扭轉為力求高品質發展、高質量生產的新模式,以滿足社會對產品和服務的高標準、嚴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工匠精神”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義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提品質、增品種、創品牌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內驅力,是增強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美譽度和中國品牌形象的關鍵所在。
(2)新時代工匠精神是高技術人才發展的重要內核和方向。高技術人才作為國家、社會、行業發展的第一動力,無疑是踐行工匠精神、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重視培養高技能人才,將新時代工匠精神作為高技術人才發展的重要內核和方向,不斷提高人才質量,組建一支素質優良、規模壯大的技能綜合型人才隊伍,才能引領各行各業勞動者踐行工匠精神、敬業精業,才能形成一種通過提升個人技能、提高產品質量、夯實發展基礎,營造認真誠信、務實創新的社會氛圍。
(3)新時代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衡量標準和終極目標。職業教育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條件,同時扛起了改善民生、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的大旗,特別是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產業亟待轉型升級,而消費品質的升級則意味著需要一大批優秀的大國工匠。因此,我國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仍需要深入探索如何將匠心更好地傳承下去,培育出更多優秀的大國工匠,實現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得到國際的充分認可。各職業院校應將工匠精神深入貫徹到教育教學活動中,為社會、為國家持續輸送素質更高的技能型人才。
1.營造大國制造匠心文化社會氛圍
雖然對每位勞動者而言,工匠精神主要是個人所自覺踐行的一種職業態度和敬業品質,但從整個社會氛圍來看,只有政府、社會和勞動者共同發力,才能真正營造大國制造匠心文化社會氛圍,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
國家層面要給足政策,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樹立崇尚實業、尊重工匠的政策導向,加大科研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權假冒違法行為。要通過合理政策和激勵機制,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營造全社會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在社會文化層面,要對我國歷史上優秀工匠、作品及管理制度進行總結,倡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職業理念和“有技者事竟成”的就業觀念,破除職業尊卑貴賤之分,形成中國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價值追求和行為規范。在勞動者個人層面,則需要加強職業教育對工匠精神的培育,這既需要國家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支持,也需要職業教育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構建工匠精神培育體系,更需要勞動者自覺將工匠精神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2.加強國家政策對職業教育的支持
(1)借鑒古代延續工匠精神做法,提高技術工人地位和精準考核標準。可以借鑒中國古代有關制度和政策,如秦代和唐朝最能體現工匠精神的“勒名制”制度。該制度用“物勒工名”來確保任何一個質量問題都可以通過兵器上刻的名字追溯到相關責任人。
(2)學習其他發達國家經驗,優化我國職業教育體制機制。如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制度、日本的職業技能鑒定制度、英國的現代學徒制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職業教育體制機制,都值得我國進行相應的學習和借鑒。還可以對我國古代“師徒制”教育傳統進行傳承,完善職業教育學科設置,提高職業院校的地位,對現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進行完善,實施職業技能分級認證制度。
(3)優化質量監管和評價體制,確保現行質量管理制度嚴格高效。嚴格的考核標準是培育和形成現代工匠精神的重要依托,也是檢驗工匠精神的重要依據。只有在企業和生產銷售各個環節都確立嚴格的質量標準,才能真正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才能使工匠精神融入企業文化,融入經營者和生產工人的價值認同,形成全社會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
(4)完善職業技能人才激勵制度。目前最給力的政策主要有職業教育畢業生可以參加公務員考試,可以參加高考。但是這些政策還遠遠不夠,政府還應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快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3.打造職業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體系
(1)圍繞工匠精神確立匠心文化職業教育靈魂和目標。職業教育精神、工匠精神、匠心文化三者密不可分。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職業教育的靈魂和目標,而匠心文化則是二者之間的橋梁。要把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就要確立培育具有工匠精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要把職業院校的展館、雕塑、文化墻等,都變成匠心文化教育的有效載體。
(2)圍繞工匠精神完善職業教育教材和教學方式。一是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開發一套專門的培育工匠精神的思政課程體系,并與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全過程緊密融合、整體推進,不斷擴充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斷創新豐富課堂形式。二是將“工匠精神”蘊含的職業理想、職業素養、職業責任等要素,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標準制定、教學資源建設、教學方法創新及教學評價考核等各環節緊密結合,并設立具體的知識技能目標和思想品德目標,強化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內化,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三是將工匠精神培養融入產學研系統工程。借助校企合作平臺、產教融合工程,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企業工程項目,使職業院校學生提前在實際的職業活動、職業場景、職業標準中真切體驗匠心職業文化,讓學生親身體會行業企業對職業崗位的規范要求。四是通過職業工人的言傳身教培育工匠精神。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企業能工巧匠,建立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的雙重培育機制,可以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的實質內涵與特質。比如可以建立大師工作室、名匠工作室等,邀請優秀的企業家、技能大師進校園傳授經驗,搭建職業院校教師和行業大師、民間能工巧匠之間的交流平臺,讓他們共同參與工匠精神培育,積極營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氛圍。
(3)通過培育匠心文化打造職業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體系。一是依托校園文化營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圍。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如舉辦工匠精神學習研討會、大國工匠事跡宣傳活動、專業展覽、技能大賽等校園文化活動,通過扶持專業社團和協會舉辦的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等,打造工匠精神“第二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二是發揮文化宣傳陣地優勢,加強對工匠精神的傳播與弘揚。通過搭建宣傳平臺廣泛宣傳各行各業技術技能大師的成就和事跡,整合校園網、微信、微博等宣傳平臺,聚焦全國技能大賽,開展師德先鋒評選、“課程思政”比賽、先進事跡報告會等活動,宣傳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事跡,充分彰顯榜樣示范作用。
(4)圍繞工匠精神加強教師隊伍師德教育。立德樹人、德技并修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的目標要求。工匠精神既是職業院校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師德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標。職業院校需要在育人環境、制度文化、辦學思路、教學氛圍等方面共同發力,在學生、教師、學校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圍繞工匠精神的培育實現師德教育和學生培育雙豐收。
總而言之,中國歷史的長河里從來都不缺乏工匠精神和將匠心發揮到極致的匠人,我國職業教育要深入挖掘新時代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價值。新時代工匠精神是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高技術人才發展的重要內核和方向,是職業教育的衡量標準和終極目標。在職業教育中傳承與發展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對策有:營造大國制造匠心文化社會氛圍,加強國家政策對職業教育的支持,打造職業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尹秋花.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9(06).
[2]張莉.“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與“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性研究[J].江蘇高教,2019(02).
[3]張文財.基于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D].東華理工大學,2018.
[4]于文婧.我國中職教育“工匠精神”培養路徑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5]段衛斌.解構與重塑[D].中國美術學院,2018.
[6]王金芙.“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與培育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8.
[7]田秀政.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
[8]劉洋.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7.
[9]莊西真.多維視角下的工匠精神:內涵剖析與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17(05).
[10]蘆羿君.“工匠精神”融入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
[11]任寰.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養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7.
[12]王文濤.芻議“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
[13]何偉,李麗.新常態下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7(04).
[14]陶文輝.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實踐研究[J].職教論壇,2017(02).
[15]劉建軍.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raftsman Spiri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Xizhe1, Zhang Hua2, Li Huafeng1*
(1. Shandong Medical College, Jinan 250001, China; 2. Head Office of 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 Beijing 100808,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cialist economic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take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as the ultimate goal, cultivate more high-tech talents and great country craftsmen for the society,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for talent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onnotation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new era, the article deeply explores the rich inherent logic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and its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effectively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new era in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craftsman spirit; vocationaleducation;inheritance; development;personnel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