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瑩
【摘? 要】隨著《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文件的出臺,學生身體綜合素質逐漸成為小學體育教師教學工作開展的重點。體育補償性鍛煉作為一種“補充式”教學模式,能夠利用課前、課下時間,幫助學生正確掌握運動技術,并以補充、完善和發展為目的,對體育項目內涵進行延伸拓展,進而強化學生身體綜合素質,為其日后發展奠定基礎。對此,小學體育教師應聚焦“雙減”政策,探討小學體育補償性鍛煉實施策略,以此落實現代化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體育;補償性鍛煉;實施策略
“雙減”政策旨在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要注重校內外教學工作的協調,以服務學生為主,帶領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回歸到課堂中。如何落實“雙減”政策是當今小學體育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學生能力、素養提升的關鍵。基于此,本文立足小學體育,對現階段教學工作開展存在的問題予以剖析,圍繞體育補償性鍛煉實施原則,從內容、方法等層面入手,優化體育教學形式,提升課堂溫度,以期為廣大學者后續研究提供價值借鑒。
一、“雙減”背景下補償性體育鍛煉的設計原則
(一)提前儲備原則
教師應依據單元教學目標要求,以某些體育項目的動作技術規范為重點,結合現階段小學生體能特點,以月、學期為節點進行鍛煉計劃、鍛煉內容的設置,一方面,要保證學生課堂學習時具有充沛的精力,另一方面,要簡化自主體育鍛煉任務量及難度,避免對學生身體造成二次傷害。
(二)實時跟進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對某個體能動作技術的掌握情況予以記錄總結,避免其因動作的不規范而對身體造成二次傷害。同時,針對當下學生體能不足等問題,教師還要合理處理好練習與休息的時間配比,并充分發揮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促進作用,以確保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減負提質原則
在鍛煉學習的后期,學生已基本掌握體育項目的動作技術。對此,為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運動技能,教師應加強補償性體能的針對性練習,同時還要圍繞“雙減”政策“減負、提質”的基本教育原則,一方面,降低多余的冗雜練習,保證學生運動積極性;另一方面,對鍛煉形式、內容予以豐富拓展,加強體育項目間的動作聯系,規范學生動作技術,以促進學生體育技能、體育素養的個性化發展。
二、現階段小學體育教學現狀及成因分析
目前來看,小學體育教師已開展體育補償性鍛煉,并圍繞“雙減”政策要求對其內容、方式予以優化創新,但受教育資源、學生學情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補償性鍛煉難以達到預期標準,其主要原因在于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專業素養等方面的差異,對補償性鍛煉的認知呈多元態勢,同時也很少圍繞體育項目基礎層面進行針對性鍛煉方案的制定,使得學生在自己練習時依然會出錯,進而影響運動積極性。其次,現階段小學生身心情感認知正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然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的不足,使得他們難以獨自完成教師布置的鍛煉任務,加之學生體能間的差異,一些學生難以跟上教學進度,進而對體育鍛煉的認知流于表面。此外,普遍來看,當下學生運動積極性不太高漲,在鍛煉時也只是在教師的帶領下按部就班地練習,很多動作都沒有做到位,只是完成基礎的學習任務,課堂學習過程中也很少主動參與進來,導致很多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不及格,甚至出現亞健康和肥胖等問題。
三、“雙減”政策下小學體育補償性鍛煉具體實施策略
(一)減負:分層引導鍛煉,強化運動自信
在對補償性體能練習內容進行設計時,教師應注重其與課堂教學內容的契合度,依照體育項目特點及考核內容,選擇合適的練習方式、內容手段,保證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同時,使其快速學習并掌握相關技術動作,從而達到理想的鍛煉效果。
以“跨欄跑”這一內容為例,教師可針對現階段小學生體能間的差異,為其制定不同的鍛煉方案,如,體能較好的學生,教師可引入“跳箱騰躍分腿”項目中的部分動作技術輔助學生進行練習,如兩腿并攏俯撐提臀、單腳起跳雙腳同時落地等,也可圍繞這些技術動作,引入相應的體育游戲,如跳房子、斗雞等地面游戲,以此提高學生肢體的協調性;對于中等學生而言,教師可從其項目動作規范這一角度入手,依托多媒體技術制作微課視頻,將起跑、跨欄、落地三個階段的動作進行拆分,并逐幀播放,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各階段下手臂擺動幅度與上下肢的作用關系,強化知識記憶,另一方面,逐幀播放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反思自己技術動作存在的不足,并在日后練習中有針對性地予以改正;對于學困生而言,教師應注重其體能的提升,利用多媒體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并根據現階段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入相應的體育項目,如:籃球中的運球折返跑、兩手向上拋球后轉身接球;足球中的帶球穿越障礙物;田徑項目中的障礙折返跑等內容,并根據學生心肺功能、反應能力等方面予以細化,以此促進他們身體素質的全面提升。
(二)提質:拓寬教育渠道,提高教學廣度
體育教學目標主要包含課程目標、學科目標、階段目標等內容,其決定教師教學工作開展的基本方向,同時對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般來講,補償性體能練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學習目標,并以此養成良好的行為認知與運動習慣。基于此,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優化與豐富,提升教學工作深度與廣度的同時,提高學生身體綜合素質。
以“投擲沙包”這一內容為例,本內容主要培養學生上肢力量與肢體協調度,而以往的教學模式下,多數教師常常會采用“示范+練習”的方法進行動作講授,且課程內容多集中于學生上肢力量的提升,對其下肢平衡以及協調性的指導較少。基于此,為對目前體育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補充,教師可布置下肢專項訓練的補償性體能練習,同時將其與課前熱身、課后拉伸等活動進行融合,保證學生運動興趣與課堂參與度的同時,使他們的上下肢得到均衡發展。
課前熱身環節,教師可借助模仿與熱身操等項目活動,快速喚醒學生下肢肌肉群,同時在“平衡木障礙賽”與青蛙跳等游戲活動中滲透“投擲沙包”下肢的技術動作,提升學生對動作的熟練程度與動作姿態。不僅如此,為確保學生更好地進行發力,教師還應注重學生的腰腹背肌、手臂力量的提升,開展合作物體運輸、團隊趣味動作展示等團隊活動,結合折返跑、拉伸等動作進一步激發學生活動參與積極性。課后拉伸環節,教師可根據學生間的差異進行分組,開展“青蛙運輸”的團隊游戲,要求兩人一組手拉手面對面下蹲,做正向、側向連續蹲跳,蹲起時兩腿必須站直再蹲下去,跳過折回線后,再迅速跳回。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蹲起頻率的把控,以技術動作拉伸為主,避免因動作的不規范而對學生身體造成二次傷害。
(三)增效:豐富作業形式,加強課后指導
1.布置基礎補償性鍛煉作業
基礎作業是體育作業的一種重要形式,該種形式的作業主要提高學生的基礎能力,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根據補償性鍛煉在不同教學環節下的作用,教師可將其分為以下三種基本類型:第一項主要針對柔韌、爆發性運動項目,引入的項目有仰臥起坐、擲實心球、坐位體前屈等,在訓練過程中,學生可制定學習計劃,也可設置挑戰計劃表,通過這種方式突破體育學習困境,促進自身鍛煉能力提升。第二項主要針對耐力型項目,如長跑、球類運動等,其主要訓練學生的耐力,通過耐力訓練也能使學生持之以恒,對于學生各方面素養的培養也有重要作用。耐力項目有多種,包括400m跑、50×4m跑等,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訓練學生的耐力,培養其堅持不懈的品格,對于學生個人發展也有重要意義。此外,在作業設置過程中也可引入速度類項目,如50m跑、踢毽子、跳繩等。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根據自身不足合理選擇鍛煉內容,提高他們運動積極性的同時,促進自身體能的有效提升。
2.布置家庭補償性鍛煉作業
補償性鍛煉作業不應只局限于課堂上,教師也可設置線下補償性鍛煉作業,如依托家校共育,與家長進行合作交流,鼓勵家長參與到體育鍛煉中,達到健身的同時也能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同時,作業內容也應進行多元化處理,以此吸引更多的家長與學生參與到活動中。
例如,教師可布置口頭作業,要求學生給家長講述自己參加各種體育活動的感受,如籃球活動、足球活動、排球活動等。同時,學生也可向家長講述某一項目中的動作技術要領,將這些內容以口頭形式向家長訴說,以此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運動技能。
其次,教師也可依托互聯網技術布置補償性鍛煉作業,依托公眾號、微信等媒體技術,發布相關的體育作業,由家長進行作業內容傳達,同時記錄學生鍛煉情況,上傳于班級群,以便對學生體能發展情況予以掌握。以“羽毛球”這一項目為例,教師可布置“跳繩”補償性鍛煉活動,從而強化學生心肺功能與肢體協調性。在此過程中,家長也要合理控制學生鍛煉時間,一般情況控制在10~15分鐘左右。同時利用互聯網收集運動前后的熱身運動,與孩子們一同練習,降低劇烈運動對學生身體的影響,增進彼此的感情。
3.布置文化性作業
“雙減”政策背景下,體育作業應聚焦核心素養,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德育品行的均衡發展。基于此,教師還可為學生布置文化性作業,引入一些體育知識,如人體結構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給家長講述人體基本結構和生理活動規律。與此同時,也可設置一些提升型作業,如讓學生思考如何在活動中避免肌肉拉傷?如何提升熱量消耗的速度?跑步過程中如何控制自己的呼吸?跳遠過程中如何做熱身運動能夠避免肌肉拉傷?通過引入多種類型的文化作業,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體育運動要領,以此實現科學運動。
四、結束語
總之,“雙減”政策下,小學體育教師應深入貫徹“減負、提質、增效”三個基本原則,深入解讀現階段小學生體能不足的成因,圍繞補償性體育鍛煉的最終目標,優化現有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延伸課堂教材所需體能的補償,提高學生自主鍛煉、自主總結的能力,以便學生可以掌握體育運動的技巧,促進自身體育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曉鑫.小學階段以游戲角度結合補償性體能練習策略[J].小學時代,2019(25):52-53.
[2]裘志鵬,余露紅.中小學生“補償性體能”有效課堂教學操作的路徑研究[J].體育師友,2019,42(3):17-18.
[3]于海燕.體育課堂中如何有效地進行補償性體能練習[J].中學教學參考,2019(18):31-32.
[4]樓旭攀.簡析補償性體能教學方式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運動,2018(13):116-117+151.
[5]倪勝勇.聚焦中小學生“補償性體能素質”發展問題[J].中國學校體育,2013(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