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妹 林濤
【摘? 要】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更是教學質量提升的主渠道。新課標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活動的開展應強調師生的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讓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進一步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效幫助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與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小學數學教師要樹立“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師成長在課堂”的理念,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有效設計
數學課堂教學是由很多教學活動組成的,是教師用來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好的教學活動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還能激發出學生學習數學的內驅力。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巧妙構思,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精心組織和設計下,學生在課堂中才能夠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積極探究,動手操作。在活動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通過動手操作等來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重視學生學習狀態的預設,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新課標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得到發展,這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發展到今天的一個鮮明的特征。
一、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應有趣味性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學習活動缺乏興趣,他們就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從而也不能扎實地掌握學習內容,更談不上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只有對課堂教學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愿意參與并投入時間和精力進去。反之,沒有興趣的學習是被動的學習,教師的教也就成了一種灌輸,而不是傳道授業解惑。可見,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一定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在傳統認知中,數學被看作是需要繁瑣運算的學科,但是,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數學課堂也能充滿趣味性。數學不是枯燥的數字計算,更不是冷冰冰的題目。數學中有令人驚嘆的美,還有人們無窮盡的智慧,更有發人警醒的小故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化就是以知識內容為基礎,通過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數學故事、數學游戲、數學歌謠、數學圖形、趣味問題等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可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在思維能力和分析技巧的鍛煉中提升數學素養。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32頁“隊列表演(一)”時,講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相關知識時,講解過12×14后,可給學生講解11×11,之后可以趁機拓展到111×111,1111×1111……把不同的計算結果寫出來,如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并對學生進行提問:通過觀察這些計算結果,你們發現了什么規律?學生回答過后,給學生進行總結,讓小學生在發現計算規律的同時,能夠感受到數學中存在的對稱美。數學中的美還有很多:符號、公式的簡潔美;幾何圖形和算式的對稱美;加與減、乘與除、奇與偶對立統一的和諧美;等等。學生在欣賞數學中的美時,可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
二、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應重視動手操作
新課標指出,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提升數學教與學的效率。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恰當地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很有必要的。動手操作是手、腦并用的過程,是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矛盾的一種有效手段。學生參與動手操作活動,能培養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發現、體驗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只有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推理過程,才能真正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習的數學知識。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創造出各種參與動手操作活動的機會,通過讓學生擺一擺、畫一畫、折一折,再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學生才能在操作活動中領悟數學、學會想象、學會創造,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且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教師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可以設計如下教學活動:
教師:給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經過測量后,怎樣才能計算出每個梯形的面積?
學生:我們沒有學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該如何計算呢?
老師:我們學過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從這方面著手考慮。
學生:從這個角度出發,可把兩個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計算出其面積后,除以2就是其中一個梯形的面積。
老師:回答得非常正確,請同學們動手測量下,并計算出梯形的面積。
在這樣的任務驅動下,學生的專注力很強,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梯形面積的探究活動中來,而且還想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通過本次活動,學生在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的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謂知識與能力雙豐收。
三、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應化難為易
小學階段雖然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但就小學數學學科而言,依然擺脫不了數學學科的邏輯性、思維性強的特性,且隨著學段的上升,這種表現越來越強。尤其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學生往往無從著手,以致對學習數學產生了畏懼和抵觸心理。如果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能努力營造出一個好的教學氛圍,設計出化難為易的教學活動,通過讓學生參與,并采用問與答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定能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99頁的“嘗試與猜測”時,可先給學生提出下面的問題:雞和兔同籠,從上面數有9個頭,從下面數有26只腳,雞和兔各有幾只?學生看到這個題目時就不知所措了。為了降低學習難度,可營造這樣的教學氛圍:
老師:一只雞和一只兔分別有多少條腿和多少個頭?
學生:一只雞有1個頭,2條腿,一只兔有1個頭,4條腿。
老師:根據上面的知識,我們可以列表計算,見教材99頁的表格。通過觀察表格你能發現什么規律?
學生:兔減少1只,雞增加1只,腿減少2只。
老師:根據這個發現,你能算出有幾只雞,幾只兔嗎?
學生:可以,只要根據這個表格的計算思路,就可以算出給定的頭數與只數的雞和兔。
老師:除了用表格法,還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學生:假設法。
老師:對,請同學們用假設法計算下,并展示計算結果。
通過提問喚醒了學生對生活的認知經驗,降低了題目的難度,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可提示學生利用畫圖、列式、列表等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也能自然生成“假設法”。有了方法不論數據怎么變換,都能迎刃而解。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教師應喚起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通過熟悉的事物解決未知的問題,并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能使問題化難為易,進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化難為易解決問題不但是一種課堂教學思想,更是學習數學與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化難為易的方式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有效地將復雜問題簡單化、陌生問題熟悉化、抽象問題具體化,有效提升了新知識的學習效率;同時,學生也會明白:解題時要善于把握事物、問題之間的聯系,善于將新問題納入自身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并通過轉化分析,調動并運用已有知識經驗才能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小學階段是學生數學學習扎根奠基的重要階段,但同時更是透過知識感悟數學邏輯與數學思想、形成數學思維的關鍵啟蒙階段。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要強化化難為易設計思維,既有利于提升課堂效率,更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四、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應注重數學文化的滲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數學承載著思想和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學文化具有比數學知識更豐富和深邃的魅力。小學數學課堂要想充滿活力,在教學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技能時,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課堂的“人文味道”。在教學活動中滲透數學文化能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的人文性,促進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的數學知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應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背后蘊藏的數學文化,把數學教育與數學文化教育緊密融合。數學文化提供應用性情境,凸顯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文化拓展數學思想方法,注重知識前勾后聯;數學文化引領深度學習,將結構化教學理念融入新課題,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起了整體的、體現數學學科本質的、有意義的知識結構。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古老的數學文化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如《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算法統宗》等,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豐富的歷史淵源,了解祖先的聰明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利用多樣的數學活動,如開展讀數學家的故事等活動,促進學生對數學家的了解,進而樹立學習榜樣;利用精妙的數學方法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如“曹沖稱象”“高斯算法”等小故事,都散發著數學思維無窮的魅力,通過使學生了解這些小故事,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把轉化、假設、逆推、演示等常用的方法教給學生,促進學生注意力、觀察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要統籌考慮和把握學科特性、學生特征、育人要求,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這樣才能在提升課堂時效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科思想的形成、思維能力的提升,為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俞正強.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什么[J].人民教育,2017(10):55-58.
[2]馬寶玉.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及能力的方法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19):58-59.
[3]李曉梅.關于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個體相匹配的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20(9):7-9.
[4]王文路.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5(24):144-145.
[5]高愛萍.做思用合一:行知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J].小學教學參考,2020(35):55-56.
[6]鄭林安.新課標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策略[J].廣西教育,2015(13):62-67.
[7]王胡家.新課標下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策略[J].甘肅教育,2018(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