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金蘭(1982~),女,漢族,福建南靖人,福建省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靖圓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摘 要:就語文這一學科特性而言,其具有極強的工具性、基礎性、兼容性,這為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營造了良好的融合環境,所以當前在實際的教學環節,教師作為語文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該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融合思維為引領,積極地開辟教學新思路,探索一條融合教學的路徑,加強小學語文和其他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和界限,拓展教學的深度、廣度、溫度,使得語文課堂大放異彩,于不同的維度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科融合;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5-0014-05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學語文應該迸發出更多改革的活力,發展的潛力。素質教育著重強調老師應該注重從德智體美勞等多個維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當前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性能力,能夠適應社會發展以及教學改革的實際需求,小學語文應該展開綜合性的學習,其中最主要的路徑則是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融合。小學語文和各個學科之間的有機串聯,為語文課堂注入更多新鮮的血液,融入更多有趣的、豐富的元素,基于不同學科知識內容、學習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能夠從多維度、多層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也能夠打開小學語文教育的新格局,推動小學語文教育事業的新發展和新突破。
一、 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融合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構建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
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中,基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知識無法形成有機的交叉、串聯,這無疑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植根于現實這一肥沃的土壤,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不斷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加強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之下,小學語文教育體系實現了全面的改革和創新,在語文課程這一土壤上,種上其他學科之花,達成百花齊放的局面。一定程度而言,“知識”本身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將“知識”劃分為一個又一個的獨立學科。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是將分散的、獨立的學科實現有機的串聯,將失去關聯的各個學科又重新構建,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系統性串聯,形成完整的思維體系,這對學生的成長發展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二)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進行融合構建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渠道。學科之間的割裂現狀,最終所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生的發展處于一種極不平衡的狀態,學生難以獲得整體性的成長以及綜合性的發展。很多學生在學科學習中存在跛腳的現象,好比一個木桶存在一塊短板,但是木桶最終的盛水量往往取決于短板。所以為了改善這一現狀,突破學生的發展瓶頸,療愈學生的“短板惡疾”,學科融合則是一劑良藥。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形成一種平衡的、和諧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和選擇,讓學生在自由的舞臺上,實現自我發展、自我構建、自我完善,逐漸彌補自身的短板,達成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
(三)有助于緩解學生的學業負擔
就當前小學生而言,他們面臨著繁重的學業壓力,各類學科如同背上的一座大山,將他們壓得抬不起頭來。繁重的學業壓力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由此“雙減”政策應運而生,在“雙減”背景以及素質教育推進的過程中,將語文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將學生從煩瑣的學業壓力中解脫出來。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以語文課編作文為例,教師可以對整個教學流程進行綜合設計,將編作文學、繪制書籍、口語交際這三個練習濃縮成為精華,構建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得語文與美術實現融合構建,達成融合教學的目標,同時有效提升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
(四)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教師自身所具備的專業水平、綜合能力、教學素養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同時與學生的成長發展也具有密切的聯系。小學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構建,對教師的成長發展而言是一次突破性的成果,能夠讓教師的成長發展道路更加廣闊。語文課程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要求教師應該實現自主構建,主動思考、探究,積極尋求融合切入點,實現自然的過渡和銜接,達成深度融合的狀態。基于此,教師可以和其他優秀學者展開合作探究,學習他人的經驗,獲得新的教學靈感,同時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探索一條有效的融合教學道路。教師歷經這一過程,自身的素養能夠獲得新的飛躍和突破,達成了提高自我、發展自我的目標。
二、 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融合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為了融合而融合
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實現語文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是教師最為重要的探究課題。但就實際情況而言,部分教師存在為了融合而融合的情況,導致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過于僵化,過渡過于生硬,連接過于突兀,很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斷層,難以構建統一的、整體性的知識鏈。之所以造成如此的教學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部分教師本身的教學理念相對落后,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科獨立的思維占主流,一時間難以實現有效的轉化,難以模糊學科之間的界限。在教學環節,教師無意識地陷入“這是某某課的知識”這樣的認知中,但是融合的任務仍然支配著教師的教學思維,所以部分教師往往為了融合的目的,牽強地將學科進行結合、重疊等,由此在課堂教學環節,可能存在著部分贅述等情況。在這種融合教學模式之下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難以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學生對融合教學的接受力不足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還處于人生探索的初步階段,無論是生活經驗還是學習經歷都相對較少,自身的基礎知識儲備和綜合素養比較欠缺,且長期以來,學生所接受到的教育就是獨立課程教育,往往習慣性地以一門學科的思維進行學習。從學科獨立教學過渡到融合教學,部分學生難以跨越這一“思維鴻溝”,跟上教師的教學思維具有一定的難度。在很多學生固有的學習理念中,認為語文就是課文的背誦、詞語的抄寫;數學就是各種計算公式的運用;體育就是運動鍛煉,娛樂;美術僅僅是畫畫等。學生在長期學習實踐中形成的思維定式,導致他們在融合課堂中難以全情投入,難以和教師形成有效的互動,由此使得課堂的整體氛圍比較沉悶、乏味,學生所取得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可見,當前在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融合教學這一條道路上,荊棘密布,困難重重,教師和學生還需要不斷攻克許多的關卡,越過許多的障礙,才能夠實現教學相長。
三、 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融合教學的主要途徑
(一)語文與美術的融合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語文教材中囊括了非常豐富的插圖,展示了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春天畫面;展示了雄渾壯闊、氣勢磅礴的山河畫卷;展示了繁華美麗、充滿時代氣息的都市風景畫卷等,這些豐富、有趣的插圖,帶給學生強烈的感官刺激,同時也形成了極強的感染力。在語文教學環節,教師于無形中實現了語文和美術之間的融合構建,于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擁有發現美、體驗美、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生活中處處有美,語文教材是生活情境的再現,其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環節,要注重銜接多樣化的生活元素,創設豐富的、極具美感的教學情境,在語文課程和美術課程之間構建一座隱形的橋梁,讓學生在多元化的語文活動中充分感知美、理解美、實踐美。
比如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為例,這一篇優美的散文詩,作者主要立足于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將最美的時刻一一地呈現在文本中。在實際的教學環節,教師首先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課件,呈現四個季節的圖片,創設情境,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同學們最喜歡哪一個季節呢?這季節有什么樣的特征?你能用四字成語來描繪你眼中的四季之美嗎?那么在作者的眼中,她認為四季在什么時刻最美?她又用怎樣的語言描繪了四季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跟隨著作者的視野,領悟四季之美吧。教師通過引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展開閱讀,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四季的獨特韻味,培養學生欣賞美的情趣。
在讀的過程中,學生走進作者所描繪的美麗四季,去迎接春天的黎明、去捕捉夏天的螢火蟲、去觀賞秋天的黃昏、去感受冬天的早晨,作者細膩的筆觸,真摯的情感,表達了她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以及對四季的喜歡。在這一基礎之上,教師可以由讀過渡到畫,組織學生通過畫一畫的方式描繪四季的美,領悟四季的景物特征,啟迪學生從四季的變化過程中細細地、慢慢地品味、解讀、咀嚼人生的真諦。在這一系列教學過程中,教師將美術自然而然地融合滲透在語文課堂中,帶給學生美的體驗、感受以及情感的熏陶和渲染,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創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二)語文與音樂的融合
語文這一學科具有豐厚的內涵,悠遠的意境,其意境美是其他學科難以企及的。意境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開闊、更加發散,走向更深層次的思維,展開合理的、適度的想象,沉浸在語文文本所創設的意境中、所營造的氛圍中,獲得入情入境的體驗。而意境講究繪聲繪色,聲音在意境中是必不可缺的,使用在具體的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將語文與音樂進行有機結合,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使得語文所展現的意境有聲有色,帶給學生豐富的感官體驗,帶來一場美妙的視覺、聽覺盛宴。
例如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石灰吟》這一首古詩為例,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具有極強的語言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但是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已有生活和學習經驗較少,學生的感知能力相對較弱,如果僅僅是基于單調的、靜態的文字,學生難以領悟詩歌中所展現的意境和承載的內涵。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語文與音樂進行有機結合,達成造境的目標,營造氛圍,創設情境,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之下,走進石灰的世界、了解石灰的一生,繼而基于這一意象感悟詩人的情感。
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學生則可以根據音樂的基調,聯系作者的境遇以及石灰的特性,有感情地朗讀整首詩歌,讀出節奏、讀出韻味。一定程度而言,詩的韻律、節奏與詩的內容、情感、氣氛是融為一體的,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加強對韻律節奏、情感的把控,加強對內容的分析,使得詩句形成有形的畫面,在腦海中實現具象化的構建,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的讀是有意義的、是有價值的。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背景音樂則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學生理解詩意、感悟詩情、感受意境都能夠發揮引導、啟迪作用。
又或者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這一篇文章為例,作者用樸實的語言、用飽含濃情的筆觸刻畫了一位母親用自己勞動所換來的錢為兒子買書看的故事,凸顯了母親掙錢的不易、艱難,也表達了母愛的深沉、無私、廣闊。然而很多學生的學習過于淺顯化,缺乏深度,難以領悟文本的主旨和內涵。基于此,教師則可以用音樂的形式加強對意境氛圍的烘托。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燭光里的媽媽》《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等,這一系列音樂作品雖然風格不一,但是主題鮮明,表達了濃濃的母愛。教師以音樂渲染情感,營造氛圍,能夠讓學生深入文本實際,投入更多的情感加強文本的閱讀、分析、探討,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情感素養。
(三)語文與道德與法治的融合
語文這一門學科具有極強的思想性、人文性,語文課程的特性為語文與道德與法治之間的融合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素質教育倡導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而德育作為“五育”之首,是推進素質教育落實的重要途徑,也是達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性任務的重要手段。道德與法治是德育的主要陣地和渠道,當前將語文與道德與法治進行有機銜接、融合,能夠拓展德育的范圍,拓寬德育的空間,也為德育的常態化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環節,牢牢把握教學內容,挖掘、整合德育資源,靈活地運用于課堂。教師作為傳播者、耕耘者,將道德的種子深深地埋藏于學生的心間,開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結出豐碩的道德果實,由此帶給學生情感、思維的熏陶和引領,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培養學生高尚品質,如此既能夠充實語文課程內容,豐富課程的人文內涵,又能夠達成融合教學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示兒》為例,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環節,首先可以加強對學生實際學情的分析。對五年級的學生而言,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欣賞能力,語文素養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要進一步加強對詩歌內涵的解讀,還需要有效的引導,才能夠深刻地感知詩歌的意象和情感。基于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歌曲《精忠報國》,讓學生聯想到愛國詩人陸游,他的一生則生動詮釋了“精忠報國”這四個字。然后教師可以借助視頻,為學生展示陸游一生的境遇:陸游在兒時就備受戰亂之苦,生活于水深火熱中,統治者的不作為,導致中原頻頻失守。陸游一生愛國,他從軍九年,積極抗金,但他一生命運多舛,受到投降派的壓制和排斥,多次失去官職,但他始終心憂祖國,心憂民眾,他86歲臨終之前,寫下了《示兒》這一千古絕唱,這是他的遺作,也是他的遺囑。一首七言絕句,飽含了作者熾熱的愛國之情。通過學習《示兒》這一首古詩,教師引導學生穿越千年的時空,跨越歷史的隧道,走近愛國詩人陸游,領悟他的大愛之情。
此外,教師可以基于《示兒》教學,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讓學生一起說一說在中華上下5000多年的歷史中,涌現出了哪些仁人志士?書寫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留下了哪些堅貞不屈的身影?學生則可以積極探討、思考,說一說、議一議古往今來的愛國之士以及他們的故事,帶給學生強烈的心靈震撼,于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愛國一直是永恒的話題,也是德育的主要抓手。在這一系列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詩歌教學為切入點,讓學生暢談古往今來愛國志士的故事,讓閃爍著愛國主義思想光輝的種子深深地植根于學生的心田,讓愛國精神指引學生的未來成長發展之路,將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抱負、有情操、有責任感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四)語文與數學的結合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語言、思想和方法。當前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師要善于剖析小學數學和語文這兩個基本門類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加強語文和數學之間的有機結合。一定程度而言,語文和數學兩類學科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關系,數學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它所囊括的內容、思想、方法、語言,都是現代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在融合教學的背景之下,教師應該積極找尋融合教學的切入點,實現數學和語文的有機構建,帶給學生新穎的學習體驗。
例如以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這一篇文章為例,《曹沖稱象》這一篇文章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曹沖讓大象站在船上,水到船舷邊的位置畫一條線,然后用石頭代替大象,如果水面與原先的刻度線持平的話,那么石頭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則是一致的,通過這一方式則解決了稱象的難題。曹沖稱象的故事展示了生動、有趣的生活畫面,讓學生充分認知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在這一環節,曹沖主要運用了數學思想中的等量代換,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也是曹沖的聰明之處,他深知大象是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而要明確它的重量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他用可以分割的物體來代替。
通過《曹沖稱象》這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教師則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學會使用轉化思維,將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化,將未知的問題轉變成為已知的問題,將抽象的問題轉化成為具體的問題,降低學生數學學習的難度,讓學生找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引入數學知識,實現兩類學科的交叉應用,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促進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的和諧發展。
(五)語文與體育相結合
體育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身體素質為目標的課程,體育作為小學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重頭戲。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體育與語文這一學科有很多的相通之處。當前在學科本位的前提之下,教師可以加強語文和體育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打破兩類學科之間相互獨立的界限,為語文課堂增添更多的趣味性元素。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對游戲沒有絲毫的抵抗力,所以教師可以將體育游戲積極地引進語文課堂,實現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創新語文教學形式,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達成寓教于樂的目標,同時也在體育游戲中鞏固基礎知識,夯實學習成果。通過體育和語文之間的聯姻,讓整個課堂變得鮮活、生動起來,讓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教得輕松。
比如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長相思》為例,教師可以將這首古詩改編成為古詩韻律操,將國學與體育進行整合,匹配相應的音樂旋律以及體育動作,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故事韻律操的訓練中,既能夠加深對古詩的印象,深入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有效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學生在唱跳訓練中身心更加愉悅、放松,使得繁重的學業壓力得以釋放,且能夠增強體質,提升身體素養。可見,體育也是其他學科非常重要的一項資源,當前將體育與語文進行有機融合,推進豐富的、有趣的活動,對學生的體育學習和語文學習而言,都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四、 結語
總而言之,當前跨學科整合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一股熱潮。語文這一學科本身具有極強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與其他學科存在著密切的內在關聯,教師具體可以將語文和美術、數學、體育等多類學科進行融合構建、有機滲透,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引導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形成系統性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成長,使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得以落地開花。
參考文獻:
[1]朱翠萍,朱振蘭.小學語文學科融合教學策略初探[J].好家長,2022(14):42-44.
[2]施菊紅.學科融合背景下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48):48.
[3]徐歡.小學語文多學科融合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6):286-287.
[4]傅婷.學科融合背景下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2):264-265.
[5]余月華.學科巧妙融合 培養小學中年級學生語文核心素養[J].教育界,2020(32):38-39.
[6]馬富田.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融合的教學實踐探究[J].科幻畫報,2020(4):206.
[7]趙興秋.淺談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融合的教學策略[J].教書育人,2018(19):49-50.
[8]何玲.例談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融合的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