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琴
摘 要:閱讀是高中語文學科的重要教學項目,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素養的關鍵路徑。尤其是在“三新”背景下,更需要以群文閱讀為抓手去實現深層次的閱讀教育成效。本文首先對高中語文群文閱讀的內涵以及五大核心要素進行了概述,接著闡述了群文閱讀對于高中語文新課標教學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最后詳細論述了高中語文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落實好群文閱讀,以此提高閱讀成效,推動高中語文課堂高質量教學,實現學生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核心素養的高效率培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三新”背景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7-005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7.019
當前,高中語文教師要立足新高考、新課標、新要求,強調專業知識學習和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擺脫單篇閱讀、碎片閱讀的不足,積極實施群文閱讀,進而通過廣泛閱讀、系統閱讀來實現高質量的閱讀成效。同時,教師要采取針對性的閱讀措施,保證群文閱讀能落到實處,能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進而成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變革的重要抓手。
一、高中語文群文閱讀的內涵
群文閱讀是指把數篇具有相同特征的文章進行搭配,然后引導學生廣泛閱讀這些文章,并闡述對作品的認知與理解,獲取其中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科核心素質。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具有很強的文學修養,能有效駕馭群文閱讀要求,并且能通過群文閱讀實現更高的閱讀成效。群文閱讀是相對于單篇閱讀、碎片閱讀、課堂閱讀而言的,更強調對關聯作品的持續性閱讀,更注重對作品本身的深入理解以及延伸思考。目前群文閱讀已經成為高中生深入閱讀的關鍵模式,其主要由五個方面的要素構成,分別是單位時間、議題設置、文本選擇、集體建構和達成共識。其中單位時間是開展群文閱讀的保證,包括課前、課堂和課后三個階段的時間。一般而言單位時間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決定。議題設置是群文閱讀得以順利有力開展的動力,實現了群文閱讀應有的教育價值,保證了群文閱讀方向的正確性。議題設置一般由師生根據作品的內容以及學生的閱讀和成長需求來設置。文本選擇是開展群文閱讀的作品基礎,是實現高質量群文閱讀的支撐,一般是根據議題來選擇合適的文本。集體建構強調以生為本,教師在其中扮演指導者與輔助者的角色,強調師生共同推進群文閱讀。這一要素也是群文閱讀得以順利推進的關鍵,充分體現了群文閱讀以生為本的根本特征。達成共識指的是教師和學生通過有針對性的群文閱讀活動,就某一個閱讀議題達成最終結論,并且結論具有很強的一致性,這也是群文閱讀成效最直接的體現。這五個核心要素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共同保證群文閱讀的有序落實,并且能實現最終的閱讀成效,需要高中語文教師精準把握這些要素,在教學過程中能落實好。
二、“三新”背景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教育價值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
根據高中語文新課標的新要求,教師要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立足學生學習和成長需要,將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作為學科教學的關鍵。教師尤其要發揮好閱讀的作用,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無限精彩,實現對語文知識的深層次學習,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群文閱讀模式中,學生可以對自己喜愛類型的作品進行廣泛持續的閱讀,可以在作品中收獲精彩,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體會到閱讀的成就感,于是就能在群文閱讀中激發更高的參與熱情。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量
閱讀是高中語文教與學的關鍵,是學生整個語文知識大廈構建的基礎。語文新高考對高中生的閱讀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學生要多讀書、讀好書,在閱讀中實現學科綜合素質的培養。但是在過去,學生的閱讀范圍被局限在教材中和試卷里,一方面難以有機會閱讀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另一方面閱讀對象被限定,導致學生的閱讀量難以提高。但是在群文閱讀模式中,學生不僅要閱讀教材中的作品,還要閱讀與教材作品有關的文章,這樣閱讀的數量就會大增。同時,學生還可以在課后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展開群文閱讀,逐步拓寬閱讀范圍,實現閱讀量的大幅提高。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根據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要立足于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等素養。培養學生的這些素養都可以通過閱讀來實現。尤其是通過有效的群文閱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大量的、自己感興趣的作品的過程中掌握一類題材的語言運用技巧,可以在廣泛閱讀中領悟到作者思維的閃光點,可以在深入閱讀中發現文化、傳承文化,并且實現審美素養的培養和鑒賞能力的增強。“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都說明了閱讀對于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而更科學高效的群文閱讀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關鍵之舉。
三、開展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用足群文閱讀單位時間,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正如前文所述,單位時間是開展群文閱讀的時間保證。群文閱讀活動并不是雜亂無章的開展,而是需要在合適的時間節點有力推進與落實。一般而言,群文閱讀單位時間包括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時間節點。其中課前時間指的是在教師上課之前,學生結合教師即將講解的作品,去選擇相關聯的作品,然后開展群文閱讀,進而以閱讀實現對這一類作品的初步了解,這樣就能起到很好的預習效果。課中閱讀指的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閱讀時間。在課中閱讀環節,教師要側重于對課堂教學作品內容的理解與探究,通過閱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掌握核心知識點,提高課堂教學成效,激活課堂教學氛圍。在課后閱讀中,教師要側重于學生的閱讀興趣,作為學生延伸學習、全面發展的媒介,學生可以在閑暇時間自由選擇有益書本。無論是在哪一個單位時間,群文閱讀活動都要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原則,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時間要由學生來支配,這樣的群文閱讀時間和效果才能有保證。
例如,對于高二年級上學期第一單元的“紅色”題材作品,這是很多學生比較喜愛的一類群文,而且可以跨學科閱讀。針對這一類群文,教師要將課后時間作為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活動的重要時間段,每講解一篇課文之后就可以引導學生自行收集相似的作品,然后展開閱讀與思考,以實現對教材課文的深層次理解。在課后閱讀過程中,學生要能主動閱讀,要能帶著問題去閱讀,能通過問題將閱讀文本與教材作品聯系起來,以實現更高的閱讀成效。
所以在群文閱讀中,高中語文教師需要突破傳統的師生關系,將學生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關鍵,結合群文閱讀材料設計課堂教學目標,通過引導、啟發等方法幫助學生開拓閱讀思路,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群文閱讀活動中。
(二)確定群文閱讀議題,指明群文閱讀方向
正如前文所述,議題設置是整個群文閱讀五大核心的關鍵組成部分,是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得以順利實施的動力保證,是師生在群文閱讀活動開展之前協同合作的結果。教師和學生在設置議題的時候,要從多個方面來思考和決定,首先要結合群文閱讀作品的內涵與外延,也就是議題必須契合作品內容,要符合創作者的寫作思路,要立足于作品的中心思想。這樣學生才能通過群文閱讀獲取最終的議題答案,才能在思考議題的過程中實現文學修養、品德素養的有效培養。其次要結合高中生的成長需要。開展群文閱讀主要是為了實現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所以,設定的閱讀議題必須契合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滿足高中生的成長需求,并且能利用好高中生的生活和社會閱歷,以此保證群文閱讀議題能反作用于學生閱讀和成長。
例如,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與古代文學家一心報國的夢想有關。面對這一類題材的作品,教師可以采取群文閱讀的模式引導學生在廣泛閱讀的過程中實現對這一類題材作品的深度理解,感受作者崇高的夢想和炙熱的愛國主義情感。在群文閱讀活動開展之前,教師需要和學生明確這一類題材作品群文閱讀的議題,以此作為學生深入閱讀的方向。所設定的議題可以是“作者的情懷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有著什么樣的體現,與自己的理想追求有什么樣的關聯”。這一類閱讀主題能夠將這一類題材的核心內涵與思想情感和現代人的精神追求聯系起來,起到串聯古今的作用,以此實現理想的閱讀效果。
教師和學生在確定群文閱讀議題的時候要提前謀劃,并且要在群文閱讀過程中對議題進行適當的調整,以適應群文閱讀的變化。
(三)確定文本選擇對象,奠定群文閱讀基礎
群文閱讀的對象是“群文”,也就是具有一定關聯性的文學作品,只有文學作品選擇得當,才能激發學生參與群文閱讀活動的熱情,也才能實現最終的群文閱讀目標。教師在選擇文本對象的時候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要以教材中的作品為基礎;二是要滿足高中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教材中的作品是編者精心挑選的,適合高中生閱讀,契合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所以,群文閱讀的文本必須以教材中的作品為基礎,然后借助網絡、圖書館選擇相關聯的作品,這樣形成最終的閱讀文本。開展群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有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所以教師要契合這兩個要求,以此實現文本質量的提高。教師在選擇文本之后,需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閱讀習慣排定閱讀的順序。對于存在邏輯關系的文本,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識別文本,這樣在群文閱讀的時候才能實現應有的作用。
例如,對于家鄉文化生活這一類作品,教師在選擇文本的時候,除了將教材中這幾篇作品作為群文閱讀的對象,還需要從網絡上為學生精心挑選幾篇相關的作品,如《五千年》《鄉愁》《故鄉》等,將其作為教材中作品的補充與延伸。在選定作品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選擇的課外作品穿插到書本中的三篇作品中。這樣學生就能在循序漸進中完成群文閱讀,并以課堂上學習到的文化知識為基礎,實現對這一類題材的深入閱讀。
教師在選擇群文閱讀文本的時候,要保證文本的質量,要重點體現文本所具有的時代意義與教育意義。這樣的文本具有很強的教育價值,才能作為教材作品的有效補充,也才能實現群文閱讀的作用。
(四)達成群文閱讀共識,實現深度閱讀成效
高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核心要求是猜想、探究和創新,這也是群文閱讀所需要達成的共識。只有達成共識,教師和學生才能在群文閱讀中實現最終的成效。所以,達成共識不是要求學生采取相同的閱讀套路、按照固定的閱讀模板、獲取一樣的閱讀答案,更強調在相互討論中解放閱讀思維,在小組合作中獲取作品的真知,這樣才能實現最終的群文閱讀效果。為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結合議題對群文展開猜想,并賦予作品新生命。然后學生就能夠結合自己的猜想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包括創設閱讀背景,以此實現對作品的更高理解;包括開展角色扮演活動,以此深刻領悟語言力量;包括開展研學活動,以此將閱讀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等。這樣的探究才能有趣、高效,并且學生在整個群文閱讀中才能創新思維,才能實現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
例如,對于現代詩歌的群文閱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深入探究的閱讀共識,要展開豐富的想象,將自己的思緒與作者的創作思維聯系起來。現代詩歌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便于具備一定語文素養的高中生延續作者及作品的路徑并創作作品。這是群文閱讀的深層次作用,是激活學生研究作品的支撐,也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創作力等綜合能力的關鍵步驟。一旦形成了群文閱讀共識,學生就能夠在具體的閱讀活動中實現創造性的群文閱讀過程。
教師在面對一種新的群文閱讀文本時,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學生深入展開討論,確定閱讀議題、進程,共同謀劃有意義的群文閱讀活動,這樣才能順利推進群文閱讀,也才能實現深層次的群文閱讀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緊扣“三新”要求,將推動課堂高效教學和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尤其要用好閱讀這一主要教學活動,積極采取群文閱讀,以帶給學生更充實的閱讀體驗。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要用足群文閱讀單位時間,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確定群文閱讀議題,指明群文閱讀方向,確定文本選擇對象,奠定群文閱讀基礎,達成群文閱讀共識,實現深度閱讀成效,從而將學生的學科思維、審美能力、閱讀能力等學科關鍵能力和核心素質的培養作為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有效突破傳統閱讀教學理念的制約,轉變傳統群文閱讀教學的主體觀、價值觀,以此不斷優化閱讀教學過程,充分發揮群文閱讀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凌鵬國.群文閱讀文章選擇及教學的優化策略[J].語文建設,2021(4).
[2] 趙宇芳.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對策探究[J].考試周刊,2021(72).
[3] 崔鳳琦,晉彪.群文閱讀:“閱讀策略”教學新路徑[J].語文建設,2020(14).
[4] 王燕妮.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J].新課程,2021(36).
[5] 郝玲君.“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的實踐探討[J].中國教育學刊,202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