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斌
摘 要:STEM理念倡導融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多學科內容,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與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相符合。在高中物理課程教學中融入STEM理念,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整體性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信息、交流協作、實踐創新等能力。因此,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我們要準確把握STEM理念的特征內涵,積極地把物理教學與STEM教育融合起來,提高課程育人質量。
關鍵詞:高中物理;STEM理念;教學創新;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7-006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7.021
STEM理念指的是結合現實生活與學習者的認知需求科學設計問題或項目,鼓勵學習者自主思考與協作探究,以便對學習者的創新實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進行培養。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引入STEM理念,能夠充分滿足學生的探索學習需要,幫助學生高效整合跨學科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教師要充分認識到STEM理念的應用價值,積極探索與改革課堂教學模式,逐步培養與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STEM理念融入高中物理教學的可行性分析及原則要求
(一)可行性分析
1.STEM教育理念與物理課程改革要求相契合。物理學屬于自然學科,主要對自然界物質的基本結構、運動規律等進行研究,緊密聯系數學、技術、工程等其他學科,且與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科技創新等有著密切關系。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物理教師要積極應用項目式教學、任務式教學等教學方式,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STEM教育理念倡導融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多門學科,向學生布置跨學科、探究性的項目任務,讓學生利用跨學科知識和方法解決綜合性問題,以便培養學生的STEM素養。由此可見,STEM教育理念契合物理課程改革要求,具備融合的可行性。
2.STEM教育目標與物理課程育人目標相契合。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是物理課程的主要育人目標,涵蓋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等多個維度。STEM教育將提升學生STEM素養作為教育目標,涵蓋科學素養、技術素養、工程素養、數學素養等內容。其中,物理觀念與科學素養相對應,側重于讓學生理解科學體系知識,形成相應的意識與觀念。技術素養、工程素養與科學探究相對應,強調讓學生整體體驗問題探究及技術運用過程,形成相應的能力和素養。數學素養與新課標倡導的模型建構、科學推理等要求相對應,存在著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二)原則要求
1.綜合性。STEM理念要求整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因此物理教師要遵循綜合性的原則開展教學活動,靈活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引導學生學習跨學科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引入其他學科知識時,教師一方面要深入剖析教材內容,保證引入知識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保證學生能夠快速理解和消化。
2.情境性。STEM理念要求教師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學習相關的知識。物理課程與生活聯系較為緊密,但一些教師往往依據教材開展教學活動,沒有引入生活現象與案例,導致學生的探索欲望得不到激發。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聯系生活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經驗大膽假設與猜想,利用動手探究進行驗證。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能夠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教育方針,能夠將抽象復雜的物理概念變得生動形象,進而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3.發展性。促進科學與技術發展是STEM教育的重要目標,而物理學科也具有明顯的發展性特征。因此,教師要貫徹發展性原則,密切關注物理學科的前沿進展,將一系列新的學習內容加入進來,讓學生對科學進步深入感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班級學生的實際水平,避免因理解難度過大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學生的個體發展造成阻礙。
4.實踐性。STEM理念倡導教師依托問題或任務組織探究實踐活動,教會學生學以致用?;诖?,教師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具備操作價值的問題或項目,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進行探究和解決,這樣不但能夠優化學生的物理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成就感,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二、基于STEM理念的高中物理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一)重構目標,指導教學
教學目標是教師開展所有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因此在STEM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要重構課堂教學目標。在確立目標時,教師需要整合STEM教育目標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強調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經歷觀察、思考、討論、探究等各個環節,促使學生在豐富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學科核心素養與STEM素養。結合物理核心素養與STEM素養之間的對應關系,教師可設計這樣的教學目標:(1)科學層面。深入掌握物理知識,能夠利用物理概念、規律等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2)技術層面。深入理解物理原理的本質,掌握物理原理、實驗工具的應用方法,形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3)工程層面。初步形成工程思維,能夠與其他同學加強協作,共同解決項目任務,經歷方案設計、實踐探索、評價反思等環節。(4)數學層面。掌握數據收集、分析及處理方法,能夠在物理問題解決中應用數學圖表。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STEM教育理念倡導教師帶領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學習、應用跨學科知識,依托真實情境和典型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因此,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利用真實的生活情境還原孤立、抽象、復雜的物理知識,進而設計出引發學生探究欲望的情境性問題。其中,新知引入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能夠巧妙設計課堂導入環節,將會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深入了解班級學生的前認知及接受能力,剖析章節重點知識,采用圖片、視頻、教具等表現方式重現真實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探索欲望,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習“超重與失重”知識時,教師可提前準備體重秤等材料,引導學生測量、記錄自己的體重。在測量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做出起立、下蹲等動作,對體重秤的示數變化進行觀察。當學生發現示數發生變化后,他們會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示數變化的原因,逐漸引出章節新知。總之,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產生探索的欲望,增強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與物理課堂的生命力。
(三)設置疑問,討論交流
STEM理念倡導教師改變自身的角色定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因此,教師要著重發揮自身的引導職能,結合真實問題或任務提出若干個子問題,引導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與小組成員交流、討論與分享,逐漸理解新的概念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方法?,F階段,部分教師沿用傳統教學方式,課堂氣氛較為沉悶,無法調動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積極應用提問策略,優化課堂氛圍,不要只看重問題數目,要著重關注問題質量,判斷設計的問題是否緊密關聯課時重點內容、是否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欲望及互動興趣、是否能夠幫助學生梳理重點知識。根據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合作討論和研究,鼓勵各個組員踴躍發表意見,逐步達成共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參與需求得到滿足,學習成就感得到增強,進而產生強烈的內部學習動機。相較于常規的提問教學方法,小組討論的優勢眾多:一方面小組討論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另一方面小組討論能夠同步培養學生的思考意識、協作精神,有助于促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答疑解惑,引導總結
受認知能力、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往往只能獲取片面的結論,還有諸多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因此,教師要及時答疑解惑,帶領學生解決探究交流過程中形成的問題,且對此節課的重點知識進行梳理和總結,幫助學生對相關概念與知識體系進行建構。在答疑解惑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應用啟發式策略,引導學生逐漸找到問題解決思路,一步一步地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才能夠牢固建構知識體系,發展思考探究能力。之后,教師要對此節課的重點內容進行總結,幫助學生內化吸收知識,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教學“電場強度”知識時,教師對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了演示,很多學生無法理解“電荷沒有接觸卻產生相互作用力”。結合學生的疑惑,教師可設計啟發性問題,如我們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是否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磁體之間的作用力是怎么產生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漸利用類比思想理解和掌握電場知識。
(五)引入項目,探索實踐
STEM理念倡導項目化教學,依托項目實踐探索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探究創新等能力。因此,教師在完成基礎知識教學后,需積極引入適宜的遷移拓展項目,為學生提供探索實踐的機會。在選擇項目時,教師需充分考慮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貫徹最近發展區原則,科學管控項目的難度,促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有效激發。教師在開展項目實踐活動時,不能向學生直接講解操作步驟,讓學生按照固定的程序進行實踐,這樣只能夠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培養,無法促進學生知識整合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向學生提供自由發揮、自主創造的空間,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設計實驗方案,依據實驗方案開展動手活動,這樣學生的創造力才能夠得到培養。同時,教師要靈活引入小組合作形式,引導學生結合教師布置的問題任務認真搜集相關資料,與小組成員加強交流討論,構思設計方案,之后與小組成員共同進行實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對各組學生的項目進展進行密切關注,從教學資源方面提供支持。如果小組學生遇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鼓勵學生調整思路和方法,最終完成項目任務。例如,在教學“電磁感應”知識時,教師先帶領學生學習教材中的基礎知識,之后設計與教學內容關聯密切的探索項目,引導學生設計能夠判斷感應電流大小的實驗。學生經過查閱資料、相互交流,設計出相應的實驗方案:先連接自制線圈與小燈泡,再快速插入與拔出磁鐵,通過對小燈泡的亮暗程度進行觀察,即可判斷電路中是否產生感應電流及其大小。學生通過創新設計與動手實驗,既可以深入理解與牢固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又能夠鍛煉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六)多元評價,促進成長
為充分體現STEM理念的應用價值,教師要及時優化教學評價機制,建設多維評價模式,發揮教學評價對教學活動的導向功能。
1.拓展評價主體。依據STEM理念,教師需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小組討論、項目探究等諸多類型的活動。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無法全面了解各個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如果單單由教師進行評價,就難以有效反映學生能力發展以及學習表現情況,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并結合自我評價、小組評價、生生互評等形式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實際表現。
2.豐富評價指標。為全面了解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情況,教師需設計多個維度的評價指標,如活動參與表現、回答問題積極性、協作意識、創新精神等。通過豐富評價指標,我們能夠保證評價的全面性。
3.具體真誠評價。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采用真實的態度和具體的語言,不能簡單地用“你真棒”等話語進行敷衍。如一些學生能夠從新的角度思考問題,教師可先肯定學生的創新精神,再評價思路是否正確、答案是否準確等。如果學生出現錯誤,教師不能單單進行批評,而是要巧妙融合夸獎與批評,先發現、夸獎學生的長處,再采用適宜的方式指出學生的缺點與不足,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意見。由此可見,采用具體、真誠的評價方式可以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作用。此外,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性格差異,采用針對性的評價策略。如一些學生性格較為靦腆,教師要多采用鼓勵評價形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三、結語
綜上所述,STEM理念與物理課程改革要求相適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創新實踐等多方面能力。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我們要積極學習STEM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結合學科特點及學生情況高度融合物理教學與STEM教育,切實提高物理學科授課質量,全面促進學生進步。
參考文獻:
[1] 陳允怡.STEM理念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實驗教學——以智能手機傳感器的應用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0(20).
[2] 王浦宇,余洋.基于STEM的高中物理教學設計——以“光的全反射”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1(36).
[3] 鄭學旎,王笑君.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高中物理教學設計——以“自感現象”為例[J].物理通報,2020(9).
[4] 郭睿鵬.基于STEM理念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進——以“制作光控燈”為例[J].成才,2021(21).
[5] 吳凌.高中物理教育中STEM教育理念的滲透研究[J].今天,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