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英
摘 要:古詩詞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初中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具有重要價值,能夠帶領學生進入古典文學的世界,在經典誦讀中領略中國文字的無窮魅力,在古人先哲的詩詞意境中提高審美綜合素養。文章以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為主題展開探究,闡述了古詩詞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價值,同時結合初中語文古詩詞一線教學實踐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路徑,以期進一步推動初中語文課程教學改革,通過古詩詞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綜合素養,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審美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5-015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5.050
古詩詞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教學內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深入挖掘古詩詞中蘊含的美育資源,通過教學方式與策略的優化,強化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的體驗感,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詩詞意境中的文字美、視覺美、情感美、音律美和精神美,在古詩詞的吟誦和品味中達到美育教育的目標,持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的價值
審美能力也被稱為藝術鑒賞力,是指人們在生活中能夠感受美、鑒賞美、評價美與創造美的綜合能力。審美能力是個體從事審美鑒賞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心理特征,也是學生審美素養的核心要素。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就要持續增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將其作為課程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古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中國語言文化的精髓,通過言簡義豐的文字來表達創作者的深厚情感,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具有重要價值。為此,語文教師需要積極發揮語文學科的美育價值,組織學生開展豐富的審美鑒賞活動和美學創造活動,不斷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審美是對某一事物的外在美和內在美進行辨別與領會的思維活動,審美教育活動是充分利用大自然、藝術或是情感中所表現的形態美對人的行為及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人們在生活中能夠主動向善、向美,持續提高對事物美感的鑒賞力。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積極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對學生心靈的熏陶和感染,使學生在學科教學中提高道德修養,增強審美情趣,不斷促進性格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包含“審美鑒賞與創造”這一要素,通過古詩文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夠不斷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二)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
不同年齡的學生心理特征不同,對事物的認知能力也不同,美育教學的方法也需要隨之改變。教師只有采用與該年齡階段相匹配的教學策略,才能達到最佳的美育效果。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審美意識,能夠在審美活動中主動發揮自身的感知力,展開豐富的聯想,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但由于思維發展尚不成熟,初中學生還需要通過有效的審美教育才能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初中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經典古詩詞,這些古詩詞經過歲月的沉淀呈現出獨特的審美趣味,是符合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美育資源。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夠引導學生在詩歌吟誦和品味中認識美、感悟美,進而主動創造美,從而在不斷強化學生審美能力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在詩歌的唯美意境中升華情感,不斷促進道德素質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
(三)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
初中階段是學生心理素質發展和情感發展的關鍵期,其心理特征和情緒也呈現出極大的不穩定性,且由于其認知能力相對較弱,教師只有加強審美教育,才能實現對學生情操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由此可見,審美教育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具有積極意義,教師需要通過美育滲透的方式來實現對學生審美觀念的引導,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辨別事物的美丑與善惡,不斷提高學生的個人綜合素養。古詩詞中包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文字美、視覺美、情感美、音律美和精神美都能成為美育素材,能夠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所描繪的唯美世界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由此可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開展美育教育,對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引導學生朝著至善、至美的方向邁進,不斷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審美能力培養的路徑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語文學科所具有的審美教育功能,要求教師在課程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注重語文知識的講述和語言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對學生情感的發展。也就是說,教師應當通過語文學科教學對學生開展美的教育和熏陶,在培養學生良好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的基礎上,持續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促進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當積極挖掘古詩詞的審美教育價值,通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帶領學生感受詩詞歌賦的文字之美、視覺之美、情感之美、音律之美和精神之美。
(一)品味語言內涵,欣賞古詩詞的文字之美
古詩詞通過精妙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學生可以借此感受古人的超凡才華,帶來心靈的啟迪。漢語具有準確、形象和概括等特點,古詩詞語言簡練,能夠增強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再融合語法、修飾、韻律等手段,則能夠不斷增強語言的審美屬性,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古詩詞作者往往通過精練的語言描繪出生動形象的審美意象,山川河流、梅蘭竹菊都是作者寄托情感、表達志向的載體,字里行間滲透著濃郁的人文情感,為讀者留下了極為廣闊的想象空間,能夠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因此,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按照《語文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引導學生品味古詩詞語言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深刻體會古詩詞語言的藝術表現力,以此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語言鑒賞能力。為此,教師應當采取有效的啟發式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自學、吟誦、體會的過程中認真品味古詩詞語言,在詩歌的吟誦和品味中獲得美感,不斷增強學生對優美文詞的審美感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從而為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古詩《觀滄海》中,作者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了滄海的壯闊形象。整首詩歌內容簡單、內涵豐富,簡單而意蘊豐富的語言不僅描繪出了大海的整體形象,同時也為大海賦予了獨特的性格。每一句詩將寫景與抒情融為一體,既表現了大海的壯闊,也表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通過含蓄有力的文字,激發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從“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到“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為讀者描繪了動靜結合的滄海美景。因此,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品味古詩詞的語言之美,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品味和感悟中,強化對古詩詞思想內容的體悟和創作藝術的理解,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二)刻畫生動畫面,營造古詩詞的視覺之美
古詩詞的語言風格以精準為主要特點,能夠通過簡單的言語描繪出極強的畫面。由此可見,古人在進行詩詞創作時,不僅仔細觀察事物,反復揣摩情感,還會對文字語言進行錘煉,力求通過精準、唯美的語言文字描繪出生動的審美意向,刻畫出形象的審美畫面。雖然大部分古詩詞內容短小,但每一句詩都能描繪出一幅獨特的美景,每一句詩都是具有審美價值的教學資源。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感受詩詞中所描繪出的畫面美,能夠以詩詞文字為線索描繪出一幅具有個性化特點的視覺畫面,強化學生的視覺體驗。為此,語文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融入現代教育技術,比如將配樂朗誦、書法鑒賞以及電影電視等教學素材融入課堂,借此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詩詞內涵,引導學生在腦海中構建出獨特的畫面美,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活情趣。
例如在古詩《觀滄海》的教學中,教師就可指導學生鑒賞詩中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詩中蘊含的壯志豪情,感受到波瀾壯闊的大海景象,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關于滄海的配圖或視頻,在聲音與畫面的融合性素材中為學生描繪出一幅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詩歌畫面,然后引導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象。在詩歌的引導下,學生似乎能夠看到秋風吹動樹木、大海上涌起的巨浪、太陽和月亮在海洋中穿行……這一刻,學生將化身為詩人,登上碣石山頂眺望遠方,將大海的壯闊盡收眼底。在氣勢雄渾的美景中,學生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深刻感受到詩詞中所描繪的畫面之美,從而不斷提高審美素養。
(三)創設唯美意境,感悟古詩詞的情感之美
古詩詞通過精練的語言描繪生動的形象,營造唯美的意境,以此承載作者的深厚情感。在古詩詞鑒賞過程中,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加強對詩歌情感美的感悟,引導學生在吟誦和鑒賞中感受古詩詞所表達的情感美。
例如在王維的詩歌《使至塞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取“引情入境”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悟詩歌中蘊含的情感美。一方面,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梳理詩中描寫的具體人物、時間和地點等基本要素,找出詩中的典故,并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環境對詩歌進行初步鑒賞。另一方面,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情境視頻,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展開豐富的想象,通過視頻畫面帶領學生走進塞外,欣賞大漠的壯麗風光。通過情景的創設,學生能夠“看到”壯闊而雄奇的景象,再結合自己的想象描繪出詩人創作時的情境,從而深刻體會詩歌中所表達的贊美之情,不斷增進情感的認同,持續提高審美能力。
(四)把握節奏韻律,體會古詩詞的音律之美
古詩詞語言講究押韻、對仗和平仄,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準確把握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律,在朗朗上口的吟誦中感受詩詞語言中的韻律之美,從而深刻體會古詩詞中作者所寄托的濃郁情感。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對詩詞語言進行綜合分析,以強化對詩詞意象的理解,品味詩歌中所營造的意境之美。
比如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一詩就以口語化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田園風光,學生通過反復吟誦能夠感受到整首詩歌充滿了悠揚的和諧美。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朗誦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吟誦強化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并在朗讀過程中體會古詩詞的音韻之美,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朗誦形式上可以采用多樣化方式,例如個人朗讀、名家范讀、分角色朗讀等,還可以結合《中國詩詞大會》等形式設計多樣化的朗誦互動,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吟誦中強化閱讀體驗。同時,在朗讀過程中,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把控朗讀節奏,做到字正腔圓,能夠按照古詩詞的情感基調讀出音調的起伏,讀出音調的和諧,從而使整個吟誦活動充滿美感。
(五)領會詩歌真意,升華古詩詞的精神之美
審美是一種藝術鑒賞活動,教師在借助古詩詞教學引導學生審美時,不僅應當完成文字美、畫面美、情感美、音韻美的體悟,還應當加強對詩歌內涵的理解和升華,使學生充分感悟創作者的精神之美。詩以言志,詩詞創作來源于情感的觸發,詩歌可以理解為詩人人格美的外化,寫景、寫物的本質是為了表達主體精神,詩歌中的審美意向和情感都彰顯著作者人格的魅力和光輝。因此,詩歌是古人抒發情感、表達志向的文學體裁,不僅寄托了詩人的人生抱負,也蘊含著高尚的人格和深刻的真理。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感悟詩詞中的精神之美。例如對于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的鑒賞,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田園風光,還應結合作者生平,讓學生了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經典故事,充分了解作者的優秀品質。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作者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融入詩歌的品味之中,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領悟詩中的“真意”,從而不斷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古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通過詩歌的吟誦和品味,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古詩詞教學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所具有的積極意義,轉變教學理念,開闊教學視野,積極挖掘古詩詞中的美學意象。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多樣化的鑒賞活動中賞析古詩詞的內涵,感悟簡短文字中所承載的深厚情感,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引導學生在掌握詩詞創作知識點的基礎上,感悟文字中所蘊含的文字之美、視覺之美、情感之美、音律之美和精神之美,從而不斷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曾靜.初中語文古詩詞審美教學的措施解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2).
[2] 王璇.感受詩詞之美——初中古詩詞審美教育探討[J].今古文創,2020(37).
[3] 肖煒宏.意象在初中語文古詩教學中的重要性[J].科技資訊,2020(10).
[4] 周瑞穎,孫永蘭.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初中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以杜甫古詩詞作品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
[5] 吳春華.深掘詩詞之美——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