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婷
某日,我在學校心理中心值班,一位高壯男生敲門進入辦公室:“老師,我能借用打掃工具嗎?”過了十分鐘,該男生又氣喘吁吁地跑回來:“老師,您能幫我一起打掃衛生嗎?我把新教學樓教室弄得……有點亂……”新教學樓還未正式啟用,我猜一定是發生了什么狀況,這個學生才會跑去“大鬧天宮”了一番。我懷著沉甸甸的心情跟隨學生前往新教學樓。在路上,我問他:“你是高幾的?這個時間不是在上課嗎,你怎么出來了?”“高三的,我們在上實驗課……我趁老師和同學不注意跑出來了。”“發生什么事了?”“就是突然覺得很煩。”“因為什么覺得煩?”“學習。”“班主任知道你的情況嗎?”“知道一點。”“班主任是哪位?”看他一副不想透露的模樣,我換了個問題:“你們班主任是男的女的,好溝通嗎?”“女的,她是教語文的,挺好說話的。”
說話間,我們來到新教學樓的某間教室前。門虛掩著,男生上前一步推開了門,教室里黑黢黢的,我把窗簾都拉開,轉身就看到橫七豎八的桌椅,還有滿地的碎紙片。我猜想男生現在的內心活動一定非常復雜,就選擇陪著他一起安靜地打掃。打掃完畢,男生主動接過垃圾袋,我這時發現他的手指關節處有比較新的傷痕,我問他:“我看到你手上有比較新的傷痕,是剛才砸的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嗯,煩躁的時候就會用拳頭砸墻。”“煩躁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其他處理情緒的方式,不要再傷害自己了。如果你愿意,我們可以找個時間討論一下。”男生沒有表態,把我送回辦公室并鄭重道過謝后,才轉身離開。
學校管理實行“首遇責任制”,因此我抓緊時間向政教處領導報告。領導問我:“你覺得這個孩子的危機程度怎么樣?”我說:“他發泄過了,最后狀態還算穩定,危機程度應該不高。而且他看似不想被人知道,我擔心直接向年級匯報會刺激他。”領導點點頭:“那就下周德育例會上再匯報,先等等看。”下周德育例會上我匯報了這件事,年級很快根據我提供的線索定位到這位男生,在征得當事人同意后,讓他隔天到我這里接受面談。
男生準時來到心理輔導室,一坐下就露出尷尬又欣慰的笑容,說:“老師,如果那天您立刻報告年級,年級主任來找我,我就會覺得您是在找我麻煩,我一定跟您翻臉。”他頓了頓,又繼續說,“但隔了一個星期您再找我,讓我感覺自己被關心。沒人找我麻煩,我都快忘了這件事,您卻記得,還擔心我的狀態。”
經此一事,“先等等看”這四個字深深刻入我的工作準則當中。作為心理老師,遇到突發事件,心底感到慌張是再尋常不過的。但是無論采取什么行動,都應當以來訪學生的利益為出發點,一定要經過綜合考量做出真正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行動,其中重要的一個考量點就是教育的“契機”。先等等看,等到學生打開心扉準備好接納你,教育才可能真正獲得成效。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