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歡歡
創新能力是未來人才的核心競爭力,而基礎教育階段是創新型人才成長的關鍵期。2021年,國務院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明確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將著力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
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重擔在肩。縱觀各地各校創新教育實踐,側重點各不相同。比如,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將項目化學習的設計要素融入學科教學,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培育高階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創新能力;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初級中學以“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特色課程創新化”為思路,在學科融合、資源整合、實施路徑上下功夫,構建了“項目式創新”課程體系;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港灣小學以教育信息化為抓手,系統設計并推進海洋創客項目的信息化建設工作……不難看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在實踐中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敢于質疑、自由表達的機會和平臺。
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中國科學院院士湯濤曾犀利地指出,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受到的“傷害”越大,成長為創新人才的可能性就越小。本欄目中,甘肅省蘭州市第三中學遵循教育規律,更新育人觀念,探索“慢教育”的實踐路徑,為學生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提供一種可能,也為教育工作者變革教育理念提供一種借鑒。
本欄目還討論了數字化背景下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新路徑,介紹了實施人工智能教育、改革教育評價方式、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和技能水平的具體方法,為中小學校建設智慧校園、引領師生成長,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