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輔財(1980~),男,漢族,湖南臨湘人,福建省晉江市季延初級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
摘 要:初中階段是學生人格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的身與心都面臨著巨大的變化。他們也極容易受到外界各項因素的影響,導致自己心理上出現一些問題。在這一階段,各學科的教師除了要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還應該專注于培養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人格教育便在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歷史是一門人文性的學科,其中就包含著一些十分優秀的品質。比如愛國主義情懷、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并且還有一些歷史事實可以讓學生以史為鑒,知方寸、知正誤,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及人格品質。所以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在初中課堂上實施人格教育,將學生培養成為優秀的青少年,整體提升初中學段學生人格教育的水平與質量。
關鍵詞:人格教育;初中歷史;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15-0132-05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就目前而言,培養健全人格、具備優良品質的高素質人才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要要求。所以在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教學中,教師就應該充分挖掘其中所涉及的人格教育因素。采取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實施人格教育,豐富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措施,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由此,整個學科才能充分彰顯“立德樹人”的理念,專注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一、 人格教育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實施價值分析
(一)有利于彰顯新課改的本質要求
在現代社會,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培養更為優質的人才,就應該注重教育事業的改革與創新。所以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國就中小學改革的趨勢提出了新的認知,專注于培養學生的人格。在強化基礎學科知識教育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態度。要讓學生有更為深入的道德與人文認知,有效地順應新課改的理念。所以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實施人格教育能夠充分拓展學生的各項能力,幫助學生在實現知識學習的同時,發展自身的能力及素養,能夠借助課內的知識去深入地挖掘各種積極的情感及價值元素。比如自尊、自信、樂觀、愛國等,這些都屬于健全人格品質中的重要一環。將其做深入的挖掘,能夠讓學生從傳統的學習模式轉變為契合新課改理念的學習模式,以智力為主轉向以人格為主的教育,展現教育新風尚,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將他們培養成為契合社會大發展背景的優秀新青年。
(二)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歷史學科本身就是向學生講述一些較為真實的歷史事件,向學生介紹一些優秀的歷史人物。在我國開設歷史學科這門課程,除了要讓學生銘記歷史、牢記歷史、以史為鑒,還要讓學生能夠從各種各樣的歷史事件中體會到一些情感,能夠更好地把握這門學科。從辯證統一的觀點去分析歷史中的人和事,提煉出優秀的觀點,形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展開現代化的學習及生活。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針對某一個歷史事件進行描述,而后對整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歷史背景、歷史地位、歷史意義等方面進行背誦和記憶。但課堂中缺乏互動,很少讓學生針對某一個歷史事件或者某一個人物展開多元化的表述,說出自己的歷史情感,這樣就很難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而在歷史課堂中融入了人格教育之后,教師就必須要轉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嘗試創設多元化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融入歷史課堂中,體會到歷史事件中不同的社會背景,去感知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幫助學生有更為深入的認知。在此基礎上,健全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的深遠發展,也能整體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實現高質量的課程教學。
(三)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上文的分析中提到:在初中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實施人格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比實施學科知識教育更為重要,因為它將決定學生一生的發展方向。在實施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專注于人格教育,讓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能夠以更為積極的心理和態度去面對學習與生活中的一些困難。在實現人格教育的同時,也能夠落實學科知識教育,進一步促進學生身與心的全面發展。所以人格教育能夠讓學生由內而外地形成更為積極的、健全的心理及精神品質,能夠讓學生從辯證統一的視角著手去審視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史為鑒,知榮辱、知興替、知進退,讓他們從歷史事件中獲得更為深刻的認知,加深自己的體會與感悟。由此,學生也能夠從更為多元的角度去展開學習,去實踐,讓自己的身與心得到切實的發展。
二、 人格教育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實施路徑分析
(一)情境創設,健全民族情感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時候,教師就應該專注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情境作引導,對學生形成積極的指示,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內容的理解。將枯燥、乏味的歷史文字轉變為具有畫面感的故事,讓學生牢記歷史中發生的每一個場景,去體會當時的氣氛,感悟歷史人物的情感與情緒,增強自身的民族情懷,進而健全人格。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鴉片戰爭》這一篇課文的時候,就應該專注于教學情境的創設。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創設多媒體情境,給學生播放某些電影中的相關鏡頭。比如清朝末年官兵吸食鴉片的場景、政府白銀大量地流入海外的情景、當時的人民家破人亡、整個國家處于風雨飄搖的情景等。從這些短片中讓學生更為深入地了解到鴉片戰爭給當時的清朝帶來的嚴重傷害,進一步認知到侵略者的可惡嘴臉。他們將鴉片大量流入中國,不僅荼毒了當時的清政府,也讓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鴉片”的危害,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進一步認識到遠離“毒品”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學生也能夠獲得更為深入的認知。因為“閉關鎖國”政策的提出,使中國逐漸遠離世界,逐漸變得落后。國內與國外勢力的懸殊,使中國只能被迫地挨打。從鴉片戰爭中就可以看出:第一條屈辱條約簽訂之后,各種各樣屈辱條約隨之增加。這也讓學生看到了中國的落后,進而總結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在分析了這一層內容之后,學生也能從中得出一些結論。比如要想讓國家的國力增強,就要讓民族力量增強。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努力,讓自己成為祖國和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力量和堅石。在學生得出了這些結論之后,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展現在鴉片戰爭時期的愛國主義人士及其代表性事件。比如林則徐與“虎門銷煙”、關天培與“虎門之戰”、陳化成與“吳淞保衛戰”、葛云飛與“定海之戰”等。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相關的文獻資料或者影視片段。幫助學生進一步地認知當時這些愛國主義人士的情懷與理念,能夠由內而外地對這些人物形成崇敬之情。以這些人物為榜樣,激活自身的民族情感,積極提升自己,樹立起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讓人格教育落到實處。
(二)問題導學,健全人生態度
在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地使用問題導學法,這是基于學生以及歷史學科特點所設計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主要是以問題的方式呈現,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多元化的思考,并閱讀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進而綜合地分析出自己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便能夠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讓學生以更為主動的狀態去展開學習及實踐,融入學科知識的探究與分析中,進而培養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全的人生態度。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時,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向學生講述孫中山少年的革命活動,能夠掌握孫中山創建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的有關史實,進一步理解孫中山成為革命先行者與他早期一系列革命活動之間的關系。在識記“三民主義”內容的過程中,感受到孫中山百折不撓、追尋救國之路的探索精神。所以在讓學生了解這一系列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專注于人格教育的滲透。要能夠讓學生從感悟孫中山為中華民族之獨立所做貢獻的基礎上,形成更為積極、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并能夠從孫中山先生的身上看到堅忍頑強、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與氣魄。因此,為了加深學生對本節內容的理解與認知,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與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1. 孫中山早年的學習方向是什么?
2. 是什么讓孫中山轉變了志向,投身于政治?
3. 嘗試總結同盟會的基本情況。
4. 將同盟會與興中會的政治綱領相對比,得出異同點。
5. (出示歷史文獻)嘗試從歷史文獻中總結出“三民主義”的內涵。
如上,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不同的問題,而每一個問題都有人格教育的導向。比如,針對第1個和第2個問題,主要是激發學生面對困難與挫折時不放棄、勇往直前的情感與情緒。第3、4題是要讓學生形成歷史分析能力,讓他們具備自主學習的勇氣和決心。針對問題5,主要是讓學生從三民主義的內涵中理解“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深層內涵,從而進一步激發自身的民族情感。學生從孫中山先生身上看到一個愛國人士應該具有的品質,將其遷移應用于自己身上,完善人格品質,健全人生態度,催動他們實現更為深遠的發展。
(三)生活化教學,健全家國情懷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時候,應該積極地聯系生活實際,要明白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就是要貫穿于生活實際,要在生活中積極展現。所以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的時候,就應該實施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從生活中去加深自己的感悟,去理解更為深層的歷史情感,感受到過去與現在的巨大變化,進而激發出家國情懷,整體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獲得更為深遠的發展。
以人教版初中歷史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時,這一單元講解了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等歷史事件,為我們展現了當時中國人民被侵略者欺壓的各種情形。而后也向學生介紹了全民族抗戰的整個過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互相配合,使抗日戰爭獲得了最終的勝利。這一個單元雖然濃縮成了五節內容,但是短短的五節內容卻是中國人民以巨大的犧牲和無盡的血淚凝注的。前后拉鋸了近百年,既展現了中國人民被壓迫、被欺辱的一段歷史,也展現了中國人民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依舊誓死保家衛國的壯烈情懷。那么針對這一單元的教學,教師就應該積極地實施生活化教學,要嘗試從多個角度引入生活元素,加深學生的認知,切實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組建成學習小組或者讓父母陪伴自己,自選一部電影(《二十二》《金陵十三釵》《南京!南京!》《拉貝日記》《南京·被割裂的記憶》《黃石的孩子》《南京1937》《屠城血證》)觀看。在觀看完之后和同學或者父母查閱更多有關于電影背景的相關史實資料,寫一篇觀后感或者觀影報告(200~400字);其次,在觀看完電影之后,根據所在地域有針對性地展開社會實踐。比如,位于上海、南京(被侵略者占領過的地區)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采訪幸存者,通過讓當事人描述歷史情景的方式,進一步認識到日本侵略者的可惡。如果所在地區沒有幸存者,則可以參觀當地的紅色博物館、抗日戰爭遺址等。在展開社會實踐探究的過程中,拍攝視頻或者照片,留存資料,完善實踐調查報告;最后,當學生完成了一系列的生活化實踐之后,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展開課堂討論,讓他們展開調查報告陳述會、辯論賽、演講比賽、角色扮演等一系列實踐活動。
將生活化的體驗轉變為多元化的實踐活動,以自己的方式來展現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樣一來,才能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認知、感悟與思考,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各個內容發生的背景。而后在多元化的實踐體驗中對比現今的幸福生活,深刻地認識到現今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獲得愛國情感的升華,健全家國情懷,彰顯人格素養的培育過程。
(四)故事講述,內化品質
初中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在這一階段落實對學生的人格教育至關重要,能夠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高尚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而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有效地滲透人格教育是最為重要的探究課題。教師應該找準人格教育的切入點,在課堂中運用豐富的歷史故事,借助生動的故事語言和明確的故事主題,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故事,了解故事的真諦,同時深入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代入他們的世界,領悟他們高尚的品格和情操,由此于無形之中給予了學生人格教育和指導,陶冶了學生的情感和思想,有效達成了人格教育的目標。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這一模塊知識為例,該模塊主要是從明朝的科技、建筑、文學等角度切入,為學生展示了雄偉的北京城和明長城,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偉大成就,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了學生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則可以以文本中的重要人物李時珍、宋應星、徐光啟等為立足點,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科學家取得成功的原因,解讀他們的故事。學生通過講一講、說一說等形式深入思想主題,了解藝術表現手法,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鑒賞水平,深化學生的文化內涵,循序漸進地實現人格教育的目標。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立足于作者、身份、著作、價值等關鍵詞,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聯系多方材料,在課堂中講一講偉大歷史人物的故事以及從中受到的啟發。
同學一,李時珍是偉大的科學家、醫者,他對世界醫學、博物學等都具有卓越的貢獻。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科學技術不受尊重,文化思想也受到了嚴重的禁錮,李時珍卻能夠從一個體弱多病的平民百姓成長為時代巨人、科學巨人,這與他不為名利所牽制、奮發圖強、敢于探索的高尚品質息息相關。他的一生充滿著坎坷,而這也激勵著他走向自學成才的道路。青年時期的李時珍就喜歡讀書,他閱讀的書籍范圍非常廣泛,包括地理、生物、工藝等,這為他后面編寫《本草綱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時珍是個非常謙虛的人,他的啟蒙教師是他的父親,在后續自學成才的過程中,他也積極地向農夫、樵夫、醫商等不同的群體請教,孜孜不倦地求學,他是名副其實的知識分子。
此外,李時珍非常注重實踐,他親自臨床實驗,考察藥物的特性,親自栽培、加工、炮制藥物,同時他也具備批判質疑的精神,雖然他博覽群書,但是并沒有被古人的學說束縛自己的思想,而是批判地繼承,將前人的見解作為自己成長發展的基石,這是他真正做出學問的關鍵。通過了解李時珍的故事,我看到了他身上堅定的信念、巨大的勇氣、嚴謹的科學精神和敢于實踐、敢于質疑的氣魄,這是他帶給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同學二:科學技術推動了歷史的發展腳步,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進程。從一定程度上而言,我認為世界文明史的實質就是“宋應星”,他是我國明末的著名科學家,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科學考察,著作了《天工開物》這本書,被譽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宋應星從小就凸顯了他書癡的本性。在他15歲的時候,聽說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是一本著名的科學著作,所以他向周圍的親友和鄰居詢問是否有這一本書,當他打聽到鎮上的書齋購入了一批新書,于是他匆匆去購買,但是并沒有成功,最后是從一位老人手中得到了一部殘本《夢溪筆談》。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絲毫不比《夢溪筆談》遜色。在《天工開物》中,宋應星對農業、手工業等相關知識進行系統化、條理化的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而在《機械》篇章中還詳細地講述了立軸式風車、糖車等農業機械工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我從宋應星的故事中看到了他努力學習、鍥而不舍、腳踏實地、敢于實踐的精神。
在這一系列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了解偉大歷史人物的人生經歷和軌跡,汲取古人的智慧,深刻探究他們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繼而引導學生在故事中實現品質的內化,培養學生刻苦學習、勤于思考、開拓進取等品質,健全學生的人格。
(五)主題實踐,深化內涵
滲透人格教育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落腳點,教師可以積極組織主題實踐活動,達成這一目標。主題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是教師構建課堂教學活動、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以主題實踐教育活動為載體,立足于特定的主線,將教學目標、核心素養的培養積極滲透在主題活動中,引導學生在主題活動中展開深入探索,在合作互動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一定程度而言,主題探究活動的開展能夠從知識、技能、素養等多個維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且這也是落實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徑。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這一活動課程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立足于教學內容,設置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主題活動。
主題活動一:耐人尋味溯源頭,追蹤傳統節日的起源。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選擇特定的主題,多方收集材料,了解節日的起源、主要人物和故事,最后選定小組代表在課堂上分享表達。此外,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視頻內容,讓學生探究傳統節日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發生的變與不變。以春節為例,學生通過探討春節的文化內涵,深刻認知到中華民族崇尚祖宗的觀念和敬畏的美德始終未曾改變一次,由此給予學生人格啟發和品德教育。
主題活動二,生生不息需理性,正確對待洋節和傳統節日。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相關數據和圖片,讓學生直觀認識到傳統的節日在逐漸被淡化,主要原因是因為洋節的引進,很多學生熱衷過復活節、愚人節、萬圣節,這些洋節的氛圍比較濃厚,然而傳統的文化節日氛圍卻逐漸淡薄。在這一基礎之上,教師則可以組織辯論活動,讓學生具體探究如何對待洋節和傳統節日。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傳統文化節日是傳統文化的沉淀和載體,它延續了優秀的、高尚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是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關鍵,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該以辯證的觀念看待洋節的入侵,要以包容的姿態吸納外來節日,但同時我們要做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傳承者、弘揚者。教師通過最終的總結談話,升華主題,深化內涵,引導學生深度解讀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傳統節日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活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落實人格教育。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教師除了要讓學生學習歷史基礎知識,還要培養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所以教師在認識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就應該采取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在歷史課堂上積極地實施人格教育。比如創設情境、使用問題導學法、組織故事會、開展主題活動等。從多個方面著手,加深學生的感悟與體會,幫助他們獲得更為深入的認知,豐富精神信仰。借此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實踐,彰顯核心素養培育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萬文舉.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格教育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8):13-14.
[2]冉磊.歷史人物教學與初中學生人格培養路徑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
[3]張建春.讓人格教育在初中歷史課堂上綻放光芒[J].作家天地,2019(13):70-71.
[4]張宏達.探究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格教育[J].祖國,2019(4):252,254.
[5]贠喜紅.論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格教育[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