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蓉 鄧曉婷
以經濟社會的高水平發展為基礎,廣東省高等教育持續發展。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逐漸明晰,為廣東省高等教育的區域布局提供了更為開放的辦學土壤,在扎根中國大地、立足廣東實際,以及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安排、提升解決“卡脖子”問題能力等方面,廣東省開拓出了深具國際視野的高等教育辦學體系?!督逃摇诽匮泄矎V東省委教育工委書記、廣東省教育廳黨組書記朱孔軍,探討廣東省高等教育的現實結構調整與未來布局。
《教育家》:朱書記,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不斷推進,近年來,廣東省以高質量為目標新建了許多大學,可否請您談談目前廣東省高等教育布局的現狀?在此基礎上,還有哪些優化空間?
朱孔軍:一個時期以來,廣東按照國家要求并結合實際推進區域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目前,普通高校達161所,總量位居全國前列。高等教育區域布局更趨合理,全省21個地級市實現本科、高職院校全覆蓋;本科院校共68所,占普通高??偭康?2.2%;高職高專共93所,占普通高??偭康?7.8%。其中:8所高校入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名單;中外、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高校5所,占全國一半。理工類高校、理工類學科專業占比不斷提高,學科專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水平明顯提升。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省在高等教育結構方面還存在短板和弱項:本科高校數量相對不足,“雙一流”建設高校偏少,研究生在校生比重偏低,粵東粵西粵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偏弱,粵港澳高等教育深度合作不夠。黨的二十大報告和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對高質量發展提出更高要求,接下來,我省將以高質量發展為統領,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和調整:
科學確定增量高等教育資源。一方面,擴大本科教育資源供給,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方向、區域及產業行業人才需求、高等教育保障能力等;另一方面,強化資源配置,合理控制高職院校增量,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將工作重點放在質量提高、結構優化上,提升高層次人才培養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
大力支持粵東粵西粵北高校優質特色發展。深入實施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高校振興計劃,著力補齊區域高等教育短板,大力提升辦學條件和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實施特色高校提升計劃,推進學科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發展緊密互動,打造服務產業特色的學科專業群,推動高校優勢特色更加鮮明。
有序推進中外、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全面貫徹落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等,推進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正式設立,支持香港大學等港澳知名高校來粵辦學,進一步增進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加快和擴大廣東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教育家》: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都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針對國家對這兩類人才的需求,您認為區域要從哪些方面進行高等教育的部署?
朱孔軍:從知識生產的邏輯和育人邏輯來看,研究型大學有其發展的內在優勢,尤其是在知識融合、知識交叉、大型經濟社會問題的研究與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具有較大優勢,在實現芯片、軟件、種業、雙碳等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高新技術產業迭代升級等方面起著基礎性作用,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支撐。
高等教育體系建設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2022年,我國的三次產業結構為7.3:39.9:52.8,廣東為4.1:40.9:54.9,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圍繞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需求,培養更多的面向服務業、制造業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我們必須下功夫推動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引導應用型本科院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多樣化的人才,必然需要一個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把大學分為研究型和應用型,是以大學的社會職能為依據進行的簡單劃分,但每個類型的大學沒有高下之分,都是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這就要求研究科學合理的高等教育結構,同時研究制定大學的分類標準,對大學進行分類定位,嚴格控制“學校升格熱”,合理規劃布局區域內的各類高校。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有5916所高等教育機構,其中,33.6%是不授予學位的,21.9%授予2年制學位,44.6%授予4年制學位,7.6%授予博士學位。這些能夠授予博士學位大學的一半(3.8%)才是所謂的研究型大學。歐洲研究型大學與應用型大學、社區學校之比大約為1:9。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要合理地確定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的規模比例,使整個高等教育體系呈現出“金字塔”形梯次布局,為社會的穩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廣東目前正在大力實施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簡稱“沖補強”計劃),力圖通過分類扶持和細分賽道,實現不同類型院校的功能發揮和協調發展。一方面,加快推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尤其是“雙一流”高校建設,另一方面,推進應用型本科院校緊密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服務區域“雙十”產業集群和“制造業當家”等重大戰略,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大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
《教育家》:目前,科技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是我國在國際競爭中面臨的關鍵問題,您認為高校要如何從專業、學科等方面進行改革,以支撐國家的戰略發展?
朱孔軍:當前,廣東高校在學科專業布局和產業對接方面已取得明顯成效,但高校專業布局在服務和引領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支撐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和解決“卡脖子”問題方面的能力還不夠強,高等教育作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最緊密的“快變量”與“加速器”的功能需要進一步凸顯。
接下來,廣東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升級:
布局產業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破解“卡脖子”關鍵和前沿領域技術難題。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模式與產業結構,瞄準“卡脖子”等關鍵和前沿領域,加快芯片、軟件、種業、雙碳等戰略領域人才培養,啟動急需緊缺人才培養攻關工程。
優化基礎學科專業布局,增強高?;A學科人才自主培養水平和基礎研究創新能力。支持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發展,促進多學科橫向交叉融合,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提升基礎學科人才自主培養水平。
以有組織科研戰略行動為引領,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整合產學研優勢資源,全面提升高校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推動高校積極與國家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科技領軍企業等的協同互動,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有機融合;聚焦新一代電子信息、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力爭在“卡脖子”問題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構建產學研一流創新生態體系。
強化政策引導,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發揮政府、高校、市場三大主體作用,強化政策引導,定期發布重點支持學科專業清單,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統計分析和發布制度、跟蹤調查與反饋制度,從存量和增量兩方面實施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提升專業布局和產業對接的效率和水平。
《教育家》:評價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推動差異化辦學、特色辦學以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學科建設方面,廣東省實行了哪些評價方式?
朱孔軍:2018年開始,廣東以實施高等教育“沖補強”計劃為抓手,努力推動不同高校在本類型、本領域爭創一流,在推進分類評價機制建設上也做了不少探索。我認為建立相對完善的大學分類評價機制應抓好幾個關鍵:
注重細分賽道,推動高校多樣化發展。近年來,廣東不斷深入推進高校分類評價,比如我們的“沖補強”計劃,按照本科高校的定位、辦學現狀和水平、所處區域等因素和前期建設情況,將建設高校對應分成“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三類組團,分別賦予不同的建設目標和重點任務,采用不同的評價機制,推動有關高校在不同層次類型上辦出水平。
突出優勢學科,引導高校特色化發展。近年來,廣東積極通過評價導向引導高校加強優勢學科、特色學科建設,如“沖補強”計劃以學科建設為基礎,把重點建設學科遴選時樹立“扶優扶需扶特扶新”的發展理念,積極落實和貫徹“沖補強”建設過程始終,設立特色觀測點,對于基礎學科探索長周期評價等。
強化經濟貢獻,提升高校社會服務能力。區域經濟貢獻度是我們在高校分類評價制度設計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即注重考察建設高校主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探索前沿科學問題和解決重大社會現實問題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在“沖補強”計劃中注重遴選新增一批符合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需求的學科專業,考察學校能否以高質量人才培養、高質量科技創新、高質量文化引領等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融入增值性評價,激發高校辦學活力。增值評價是以輸入和輸出的變化作為評價的依據,旨在通過判斷“基礎水平”與“建設結果”之間的差距來衡量被評價者的進步程度。在“沖補強”計劃里,我們對于發展較好的“沖一流”高校實行以目標管理為核心的績效評價方式,對于基礎較弱的“補短板”“強特色”高校則采取結果指標和過程性指標并重的績效評價方式,加強過程管理、動態監測和及時跟蹤指導。
《教育家》:當今世界體系和國際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全球治理體系深度調整,以知識、科技、人才為基礎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您認為高等教育要如何面對機遇與挑戰?
朱孔軍:從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歷程來看,高等教育發展需始終立足本土實際并放眼世界進行改革創新,這是保持適應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面對當下和未來,我們必須科學判斷高等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扎根中國大地、立足廣東實際并汲取世界先進經驗打造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我們正在積極打造高質量的分類發展體系,加快“雙一流”和高水平大學建設,推動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相融共生、同頻共振。加快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新師范建設,加快培養各類專業緊缺人才。支持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發展,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并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校有效整合優勢創新資源,進一步強化原始創新能力。
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安排推進區域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支持現有合作辦學機構加快發展,探索創新粵港澳合作辦學模式。加強合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擴大廣東高校招收港澳學生規模,鼓勵港澳優秀學生到廣東高校進行短期訪學。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項目對接活動和高校畢業生專場供需見面會,促進畢業生更好地就業創業。我們正在加大聯合科研攻關力度,聯合承擔和參與國家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臺聯合開展研究生培養和重大科技攻關。
以全球化視野推進區域高等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支持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合作機構和項目加快發展,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內薄弱、空白、緊缺學科專業,推動全球高水平大學來粵合作辦學。推進國際學生培養提質增效,打造“留學廣東”品牌,支持有條件的本科院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急需的專業領域開展人才聯合培養。支持和鼓勵省內高校與國外一流大學、科研機構圍繞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開展聯合攻關,促進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