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亞雄
當校長十幾年來,我有一個追求從未改變,那就是——做一個有思想的校長,辦一所有靈魂的學校。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校長的任期是有限的,但對教育的影響是無限的。當一所新學校交給我們,校長在有限的任期內應該真正淡化功利,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學校創造更多發展機會。2017年9月,我履新崇陽三小校長,首先對這所學校的現狀進行了分析。
崇陽三小始建于1976年,作為主城區一所老牌名校,它的優勢有三個方面:一是有正確的辦學理念——“生命 公民 英才”;二是有一支愛崗敬業的教師隊伍,教學質量一直在全縣名列前茅;三是辦學特色鮮明,珠心算教育全國有名。劣勢也有三個方面:一是地處老城區,發展空間受限,學生多、校園面積狹小,出現了大校額、大班額;二是校容校貌、辦學環境、基礎設施等相對滯后;三是學校教師在城區學校工作多年,產生了職業倦怠。
作為校長,我認為要辦一所有靈魂的學校,就要針對學校的優劣勢揚長補短,實現創新突破、內涵發展。
傳承和創新辦學理念
履新一所新學校,首先要把該校多年積累的優秀文化、精神、作風、模式等傳承下去。三小建校40余年來,一直秉承“生命 公民 英才”的辦學理念,我非常認同這一理念,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
“生命”——即悅納生命。學校每學期開展緊急避險演練、防火防震演習,開辦法制安全日講座與心理健康講座等,提高學生安全和規則意識,讓學生熟練掌握不同情況下安全自護的方法;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結合學年段工作特色,確定每周三下午開展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實行德育首見責任制,定期進行安全大排查,通過教師會、班會、家訪、告家長書等方式加強學生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公民”——即培養有完善人格、有個性,有自己興趣愛好和知識結構,有獨立思想和自由精神,能夠正確行使權利,關注生態文明的現代公民。結合校情,學校制定了《崇陽三小學生管理手冊》《崇陽三小學生一日常規》《崇陽三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細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學校注重文化建設,力圖用和諧向上的校園文化引領師生,用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圍陶冶師生。
“英才”——即培養愛國守紀、明理誠信、心理健康、樂觀向上、自信自強的新世紀人才。學校組織學生前往名人故居、烈士陵園等地開展紅色教育,讓學生近距離感知紅色教育內涵;招募少先隊員志愿者,成立紅領巾志愿服務隊;開展“小家種棵樹、大家綠成蔭”植樹活動,上百棵紅葉石楠、紫薇、桂花樹在校內生機盎然;開展愛心捐書活動,同時還發動社會愛心人士參與捐助,為棠棣小學、天城中學高枧分校和城萬小學的學生贈送圖書和書包,為特困生捐款。
提升教師成長力
聯合教研。學校實行聯合教研,統一開展教研活動,成立了語文、數學、英語、綜合科四大教研組,一校六區所有教師按照所教學科分屬不同教研組。教研組每學期開展一次讀書活動,每月組織一次送教活動、一次教學大檢查,每周進行一次集體備課。
高效課堂。為實現減量不減質,學校分學科開展集體備課,各教研組在認真把握、分析學情的基礎上,積極研討學習,充分利用組內教研和集體備課時間,找準教學重點、難點逐一突破;大力實施“青藍工程”,發揮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示范課、研討課、亮相課等形式,促進廣大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青年教師答疑解難,提升其教學業務能力。
目前,學校“推門聽課”工作已成常態。學校領導班子成員會對常規教學課進行點評,對課堂教學中值得商榷的問題提出改進辦法和建議,有效提升了學校教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質量。
發揚珠算文化
三小有一項積淀多年的非遺文化——珠心算,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崇陽三小自1993年開始實行珠心算教育,選手們先后代表崇陽縣參加湖北省珠心算技能大賽21次,選手陳博于2018年7月28日代表中國赴印度尼西亞參加國際珠心算比賽,獲得個人全能二等獎的好成績,農村娃登上了世界領獎臺,三小珠心算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學校啟動獎勵機制,對珠心算教練在評優評先、晉升職稱方面優先推薦,激活教師教學熱情;通過家長會等各種途徑進行宣傳,提升家長、學生對珠心算的認識和興趣;成立咸寧市孫蕾珠心算名師工作室,在全縣發揮其引領輻射作用;每個年級成立珠心算實驗班,采取“普及+提高”的教學模式,讓校本珠心算課程向“互聯網+平板”遷移,積極開展iPad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無紙化訓練,促進教育教學模式改革,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改善校容校貌
良好的校園環境能提高師生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學校大力籌措項目資金,不斷改善三小校園環境,發揮環境育人功能。我們給每一棟教學樓重新命名——“德立方”“智立方”“體立方”;對原校門和“美立方”進行了升級改建;給每一間教室配備了兩臺立式空調和現代化的課桌椅;建設了專業的心理咨詢室,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學校利用每年暑假不斷完善設施設備、改善基礎建設,目前三小的北教學樓“體立方”正在拆除重建中,預計新教學樓202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同時,學校努力做好校園的凈化、綠化、美化,校容校貌煥然一新,美、好、凈、雅的環境讓學校真正變成了學生的樂園。
擴大發展空間
2018年9月,崇陽縣教育局要求三小接管茅井小學,實行城鄉一體化辦學。目前,茅井校區已有學生176人,茅井、河田兩村城區無房戶孩子回流,部分家長也隨之回鄉創業。現在,茅井校區已成為全國小規模學校建設樣板校和示范點。
原白云潭小學有學生8人、教師1人,瀕臨倒閉。2019年,學校成功將其改造為白云潭幼兒園,形成了山下、茅井、河田三村“小學+幼兒園”的格局,開創崇陽集團化辦學興辦村級公立幼兒園的先河。現在山下、茅井、河田三村幼兒可就近入園,解決了“入園難”“入園遠”“入園貴”的問題。
2019年,青山鎮城萬小學掛牌為崇陽三小城萬分校,由三小主校統一管理。城萬分校為“鄉鎮管理、名校幫扶”的集團化辦學模式作出了有益探索。2020年1月,為化解大班額問題,縣教育局要求三小將原大白小學改擴建,作為三小的第四所分校,用于分流學生。原大白小學占地30畝,學生只有137人,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目前,改擴建后的大白校區共有22個教學班,學生1150人,其中本土回流246人,已成為全國化解大班額和縣管校聘的先進典型。
激活教師活力
實施“縣管校聘”改革。通過縣管校聘體制改革,我們從主校擇優聘任65名教師到茅井校區和大白校區任教,兩校區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得到了當地家長的一致好評。通過政策激勵,真正做到了讓城區教師心甘情愿到鄉村校區從教,緩解了教師職業倦怠,激活了教師隊伍,實現了城鄉教師優勢互補、均衡搭配。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學校的行政人員必須團結協作,主動地負起責任,在工作中能獨當一面。學校堅持實行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班子成員按照各自的分工,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促進了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
工作中,學校要求班子成員做到“四個帶頭”。一是要帶頭學習,做學習型領導,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能夠用新的理念指導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二是要帶頭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努力推動這些制度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落實;三是帶頭研究教育教學工作,深入教學一線,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求發展、求提高;四是帶頭擔當敢作為,不推諉、不抱怨,用行動引領教師,為老師們作表率。
好理念要靠教師來落實,好方法也要靠教師來實踐。如果說“一個好校長就意味著一所好學校”,那么一支敬業的教師團隊就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責任編輯:鄧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