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宿婷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中國紅色文化吸收了廣大革命群眾以及各民族的優秀精神和品質,具有科學性,它扎根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長期革命、建設實踐和歷史的土壤中,具有時代性,它記錄了中國共產黨人熔鑄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道德,蘊含著很高的教育價值與德育功能。
開發紅色文化資源的意義
小學教育需要弘揚紅色精神。一個國家的青少年是否有良好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和綜合素質,影響著整個國家的未來發展和生機活力。因此,在小學階段傳承紅色文化,為小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奠定思想基石,是小學生成長和成才的需要,是推動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小學生只有發揚革命精神,繼承優良傳統,堅定理想信念,明是非、知善惡,把紅色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未來才能擔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
課程改革需要挖掘紅色資源。2019年,義務教育階段九個年級全部使用了國家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的教學思想、教學內容一脈相承,承載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它所蘊含的家國情懷、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等價值精神為小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提供了豐厚的資源和成果支撐,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在歷史敘事中探尋革命戰爭年代無數仁人志士舍家衛國的英雄事例,讓學生增強抵御錯誤思潮侵蝕的免疫力。幫助小學生在復雜的環境中激濁揚清,有利于消除學生思維上的疑慮和困惑,進一步引導他們抵制各種不良思想的侵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思政教育需要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紅色精神有著重要的育人作用,能有效促進青少年學生意志品質的自覺形成,是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實施紅色精神教育對提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傳承紅色文化,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講好紅色故事、用好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文化,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時代賦予思政教師的責任。
紅色文化在小學教育中的開發與運用
整合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紅色文化作為小學思政課教學資源的有效補充,其內容豐富多彩,精神內涵豐富,直觀生動,感染力強,有趣味性,涵蓋了與紅色教育載體形態與精神內涵相關的方方面面。紅色文化包含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產生的各種精神,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大慶精神、 焦裕祿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其中包含的一些優良的革命傳統,如“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三大作風”“三大法寶”等,是我黨的光輝典范,是指引全國人民向前奮斗的精神支柱,正是在紅色文化的引領下我們才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課堂教學時,思政教師可以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將紅色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在學生的心中播撒下紅色文化的種子。低年級,可以開展以“紅色基因代代傳”為主題的活動。高年級,可以開展以“回憶先輩歷程”為主題的教學活動。
立足地方紅色文化,創建紅色教育基地。各地區、各學校可以開發地方紅色資源,設計地方紅色課程,作為學生思政教育的直觀材料。德州市教科院帶領德州市北園小學教師在寧津縣開發了紅色研學課程,創建紅色教育基地。寧津縣是長篇歷史小說《大刀記》的作者郭澄清的故鄉,寧津紅色研學教育基地根據《大刀記》的歷史故事,將歷史與當地特色的雜技藝術相糅合,改編成具有革命傳統教育意義、反映寧津人民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者英勇殺敵的大型情景劇《大刀傳奇》。學生在研學導師的帶領下走進大型情景劇場,穿越烽火歲月,感悟寧津人民勇于擔當、敢于犧牲、忠誠團結、奮勇爭先的“大刀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豐富紅色文化的內涵,詮釋新時代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雖然形成于革命時期,但紅色文化也要與時俱進。要結合新的時代背景,不斷為紅色文化增加新內涵。當代解放軍戰士的保家衛國、消防應急救援人員的無私奉獻、科研人員一心為國的創新研究都是新時代的紅色文化,如黃文秀為了脫貧攻堅奉獻自我的精神;黃大年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精神;戍邊英雄陳祥榕“澄澈的愛,只為中國” 的忘我精神;德州人民在抗擊新冠疫情中涌現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這些英雄模范人物、寶貴精神離我們很近,更能去觸動當代小學生的內心。
學校應結合時代發展、學生和社會需求,對當代涌現的英模人物、英模精神進行權威講解和深度解析,構建新時代紅色文化體系,多方位展開紅色教育,賦予紅色文化新的時代內容,提高小學生對文化的自信、自覺和自強,彰顯紅色文化育人功能。
融入校園文化,營造紅色校園文化氛圍。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中國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積蘊于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我們要繼承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的紅色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育人于無聲之中,德州市北園小學以校園文化環境為載體,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推動學校形成厚重的校園紅色文化積淀。
依托節日契機開展主題活動。充分抓住各種節日契機,利用思政課、班隊會活動的時機,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寶貴資源,組織學生學習黨史國史、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新中國的歷史教育引導廣大小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理想信念的導向是分不開的,因為有了理想信念的支撐,其價值觀才不會偏離航向。
運用紅色資源的成效與反思
全面實現思政的育人功能。通過紅色文化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直接關系著民族的興旺和國家的富強。小學教師開發、運用紅色資源的系列做法培養青少年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對他們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艱苦奮斗教育以及集體主義教育,同時也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促進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弘揚。小學思政課堂作為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有助于小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學生的共產主義信念與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培養深厚的家國情懷。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寶貴紅色文化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而作為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言傳身教,把紅色文化的精髓傳遞給學生,使得紅色文化在青少年中得到傳承和發揚。
豐富紅色文化傳播載體。一是借助公眾號實現社會育人。借助學校公眾號宣講紅色故事,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教育活動,如“童心向黨·黨的故事我來講”“禮贊百年,黨史學習教育系列活動——我來講黨課”活動等,將黨艱苦奮斗的革命歷史、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與時俱進的新時代紅色精神一一傳遞給學生、家長,實現家校共育,在社會范圍內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二是創建紅色文化“微課”課程庫。疫情以來,網課的發展更加推廣了微課的運用。“微課”具有目標明確、內容少、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的特點,很好地契合了微傳播時代的個性化學習和碎片化學習的特點。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極具教育價值,通過精心挑選,分成旅游景點、革命故事、烈士故居、口述歷史、講座內容、文化典籍等不同類別,制作成體系化的微課程,具有較大的教育教學價值。
紅色文化是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和有力抓手。學校應積極探索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傳承紅色文化模式,讓小學生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既注重知識學習,又加強情感培育、實踐活動體驗,使紅色文化融入血脈、浸入心扉,真正內化成小學生的內心品質,匯聚成不斷前行的正能量。
責任編輯:邢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