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呈



一、問題提出
2021年10月22日,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了《“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并要求在高中教學的過程中重點解析黨的先進性、革命性、人民性,幫助學生形成“擁護黨的領導”的政治認同,這與“課程思政”理念高度契合。“課程思政”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個非思政課程的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舉止行為等產生影響。“課程思政”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學生應當具備的政治認同素養是“擁護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地位及作用,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旗幟鮮明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同時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2]。”政治認同的培養,需要思政課程的參與,更需要包括地理在內的其他課程創設主題情境,通過探究活動等形式參與體驗,讓學生在思維和情感上內化政治認同,同時轉化為正確的行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
高中地理課程將“地理實踐力”列為四大核心素養之一,強調通過考察、調查等探究活動形式在真實的地理環境中研究地理問題[4]。對于學生來說最真實最熟悉的地理環境無非是鄉土地理環境。學生既可以直接考察家鄉的革命教育場館,也可以借助地理學時空尺度的觀念感受并研究家鄉近幾十年的日新月異,通過自己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體會切實增加政治認同。基于此,本文嘗試從基于紅色鄉土資源的地理實踐活動開發、實踐與反思等角度對這一話題進行探討。
二、滲透政治認同教育的鄉土地理考察活動設計
江蘇省橫林高級中學位于常州東部與無錫交界處的橫林鎮,橫林鎮及周邊鄉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火紅的年代一大批革命先輩生于這片土地并走向全國,拋灑熱血。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還涌現了很多奮斗者時代的建設故事。學生要了解自己生活的家鄉,這些紅色鄉土地理內容是不應該被遺漏和忘卻的內容。在查閱文獻及實地考察基礎上,筆者梳理了校園周邊的紅色資源,并將這些紅色鄉土資源分成紅色人物、紅色事跡、紅色建設三大類(表1)。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紅色鄉土資源往往與其他鄉土資源緊密結合在一起,如馮仲云故居所在的余巷村可以作為考察鄉村空間結構、農業的區位因素等內容的案例。因此在規劃學生鄉土地理實踐活動時,完全可以將各種紅色鄉土資源與其他鄉土資源內容進行有機融合,為政治認同教育與地理學科教育的融合教學提供豐富素材。
依托學校周邊的紅色鄉土資源,在建黨一百周年到來前的2021年上半年設計了一系列鄉土地理考察活動(表2)。
三、滲透政治認同教育的鄉土地理考察活動實施
完成滲透政治認同教育的鄉土地理考察活動開發后,我校通過組織地理社團活動等方式,在建黨百年到來之際,積極組織學生進行鄉土人文地理考察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除了直接瞻仰、學習革命先輩的精神外,需引導學生用地理的視角來審視與感悟家鄉的發展與變化。具體實施案例如下。
1.瞻仰革命先驅,感受家鄉巨變
馮仲云故居位于橫林鎮東陲的余巷村,作為一個典型的江南村落,在近幾十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下,余巷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思政教育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教育之道。”選擇余巷村進行鄉土地理考察活動,既可以在馮仲云故居直接接受紅色教育,又可以在結合課堂所學知識進行人文地理考察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給家鄉帶來的變化,認識到黨的領導帶來了發展和進步,增進政治認同。
來到余巷村,學生們首先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余巷村進行鄉土地理考察,考察的地點有田間地頭、村辦工廠等地,具體活動過程如表3所示。
在鄉土地理考察的過程中,學生走進馮仲云故居進行參觀學習(圖1)。在先前走訪余巷村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余巷村的村民提到馮仲云全都滿懷著尊敬和仰慕,許多村民家里都擺放著馮仲云的畫像、張貼著馮仲云的書法,這種紅色文化的傳承已經融入余巷村的地域景觀中。
在參觀的過程中,學生對革命先輩的敬仰之情被激發,尤其是紀念館館長講述余巷村是如何從一個落后的鄉村成為蓬勃發展的新農村時,學生受到了很大的觸動(圖2)。
2.實施鄉土地理志愿活動,展現青年擔當
志愿服務活動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的重要途徑,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志愿服務活動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到激勵、凝聚、引導、檢驗、協調等功能,對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5]。滲透政治認同教育的鄉土地理考察活動不僅包括對鄉土地理環境的考察和調查,更包括一系列基于地理實踐的志愿活動,如植樹造林、為家鄉發展獻計獻策等。這既能落實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更可以進一步強化社會責任感,在體驗社會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和政治意識。為此,可充分依托鄉土資源設計相關鄉土地理志愿活動,讓學生“做中悟”。具體實施如表4所示。
通過植樹造林(圖3)、公園清掃、保護母親河等一系列鄉土志愿活動落實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更能夠在建黨百年之際,讓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饋家鄉和社會,在行動中內化政治認同。
四、總結與反思
建黨一百周年到來之際,通過設計和實施鄉土地理考察活動,學生既收獲了地理知識,增進了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更真真切切感受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家鄉各個方面越來越好,并在保護環境等各項志愿活動中用地理人的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政治認同。通過實踐,筆者認為在地理教學尤其是鄉土地理考察活動中融入政治認同等“課程思政”元素,應做好以下三點。
1.樹立愛黨教育意識
“課程思政”理念強調所有的學科課程,都要充分發揮愛黨教育等思政德育功能,從而塑造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增加學生的政治認同。地理教學中有大量可以與“課程思政”契合的內容。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地理教師應當主動樹立愛黨教育意識,在地理教學的各個過程中積極融入“課程思政”相關理念,以更好地發揮地理教學的育人價值。
2.積累鄉土地理資源
相比其他學科,地理教學更加注重在鄉土地理環境等真實情境中通過實踐考察進行學習,這是在地理教學中潛移默化融合“課程思政”理念的一大優勢。比起單純的說教,地理教師完全可以積極積累鄉土地理資源,滲透政治認同教育: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通過自己在家鄉考察過程中親身所見、所聽、所悟,感受到國家、社會乃至個人的生活在黨的領導下都越來越好,更能夠增加政治認同,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
3.實踐活動形式應多樣化
傳統的鄉土地理實踐活動主要關注觀察、考察、調查,對保護環境等志愿活動強調的不多。通過多樣化地理實踐活動形式,將志愿活動也納入鄉土地理實踐內容,既有助于學生更進一步樹立人地協調觀,還能夠讓學生在為家鄉奉獻的實踐行為中,進一步激發愛鄉、愛國、愛黨的情懷,實現政治認同與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契合。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
[3] 石家銳.高中地理教學滲透生涯教育的系列活動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19(10):47-4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高地.關于新時代大學生志愿者精神培育的整體性思考[J]. 思想教育研究,2020(5):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