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歡歡 惠依琳

“師之蘊”工作室是上海市青浦區首批特級教師工作室之一,在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關景雙的領銜下,“師之蘊”工作室扎根常態課堂,指導教學實踐,系統探索教育教學方法改革。2022年9月,關景雙從上海市青浦區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的崗位上退休,受邀到上海世外教育附屬臨港外國語學校擔任校長。一線教師怎樣立足校本教研走向卓越教師,如何立足常態教學提升教學素養?“師之蘊”工作室為一線教學帶來哪些改變與啟發?追尋“師之蘊”的足跡,《教育家》采訪了關景雙。
提高職初教師的課堂操作能力
《教育家》:據了解,您曾是上海市青浦區教師進修學院的副院長,在您看來,當前教師發展面臨哪些瓶頸?一名新教師怎樣才能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乃至卓越的教師?
關景雙:當前新教師普遍存在的瓶頸是缺少教育教學實操經驗。所謂實操經驗,是指課堂教學有模式、校本教研有范式。很多新教師對實操經驗的認知存在偏差,一是沒有認識到實操經驗就是名師的特質,因為名師往往都“名”在教學方法;二是找不到篩選實操經驗的路徑,參加培訓聽講多、實做少;三是未能從繁忙的教學工作中積累個人的實操經驗,教過即過,沒有反思,也沒有提煉;四是未能把名家的理論、名師的經驗轉化為課堂上的教學方法。于是,教師們發現,培訓也搞了、考察也跑了、名家也請了、經驗也學了,但專業發展還是未能盡如人意。在我看來,這種現象可以歸因于部分教師以完成任務的心態參訓、沒有目標地考察學習,教師們東奔西跑,看起來很忙,卻只是在低效應付。更重要的是,若不能反復實踐、改進教學方法,教師們也難以提高自己的課堂操作能力。
基于此,我認為首先要引導新教師形成這樣一種認知:無論課程如何變革、中高考怎樣變化,課堂教學始終是培養人才的主渠道。因此,教學素養是教師的核心素養,而課堂操作能力又是教學素養的內核。如何上好課,考驗著教師的“真功夫”。
“師之蘊”工作室認為,教學素養就是教師的課堂表現,可以分解為六大能力。其中,文本解讀能力是教師本體素養,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學基本素養,課堂操作能力是教學核心素養,研討觀評能力是教師教研素養,用筆說話能力是教師發展素養,觀點分享能力是教師卓越素養。為此,“師之蘊”工作室引領教師用筆解讀、扎根課堂、觀評教學、篩選方法,通過規準證據、循環研修,概括提煉為實用范式。實踐證明,課例研修是提升教師教學素養的有效路徑。
教師有實操力,教學才有實效性。教師應堅持實踐先行,持之以恒地篩選、實踐、改進教學方法,通過“上好課、講上課、寫上課”的成長路徑,在教育工作中不斷獲得歸屬感、獲得感、成就感,逐步成長為卓越創新型教師。
探究“學一篇知一類”的教學策略
《教育家》:作為“師之蘊”工作室的領銜人,您認為語文教師的授課目標是什么,怎么才能教好語文課?
關景雙:我們倡導主題課例教學,即圍繞課例主題,牽動課文示學、貫通課堂示教的“學一篇知一類”的語文學習。這個“類”,一方面指的是一類文體、一類母題、一類素養、一類知識、一類學法等內容,指向教學目標“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另一方面,也是落實課程任務群學習、跨學科學習、項目化學習、深度學習、群文學習、綜合學習等主題,為教師實操新課標提供具體抓手。工作室以課例研修為切口,促進教師在課堂中成長、教學在改進中成熟、教法在研修中篩選。所謂課例研修,即以行動教育為引領,以教師為主體,以教學問題為主題,從觀察點著眼,以觀察和反思為手段,以互動對話課堂為表現形式的教學研究。
在課例研修與課例教學中,“師之蘊”工作室追求“怎么教與教什么”的平衡。2019年,我們成立了“師之蘊共同體”,進一步開展統編教材教師教學課例研修。多年來,我們以立德樹人為宗旨,聚焦核心素養培育,厘清課堂教學三維目標,致力于實現引導學生“學課文,寫作文;學語文,做真人”的授課目標。
“追星”是教師發展的專業智慧
《教育家》:教育路上,誰是您的領路人?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探索,給您帶來哪些啟示?
關景雙:從學做教師,到學做教學,我有兩位偶像。一位是顧泠沅先生,他提出的扎根課堂、經驗篩選、概括范式等理念,深深地浸潤著我的教育生涯,內化為我帶教“師之蘊”工作室成員探索校本教研的行動指南。作為“青浦實驗”的先行者,顧泠沅先生創立的“行動教育”模式,即“一種以課例為載體,在教學行動中開展包括專業理論學習在內的教學研修活動”,成為“師之蘊”工作室課例研修的實操路徑:靜坐課堂找方法,評學論教找方法,實操課堂找方法,引領讀書找方法。工作室成員不禁感嘆道:“好老師是上課上出來的,寫課寫出來的,讀書讀出來的。”
另一位是孫紹振教授,他的“文本細讀”理論,引起了我和工作室成員的強烈共鳴。受這一理論啟發,我概括了解讀文本內涵的三層方法,即顯性內容、隱性意脈、深邃主旨。以《陋室銘》為例,文中的顯性內容是寫陋室,隱性意脈是寫兩人(作者與上司),深邃主旨是寫品德。再如《愛蓮說》,此文的顯性內容是寫三種花,隱性意脈是寫三種人,深邃主旨是寫人生選擇。就寫作而言,顯性內容是寫什么(素材、題材),隱性意脈是怎么寫(文法、結構),深邃主旨是為什么寫(主題、立意)。總之,讀出三層內涵,是閱讀教學;還原三層內涵,是寫作教學。
主題式課例研修助力教師專業發展
《教育家》:擔綱上海世外教育附屬臨港外國語學校校長,您在卓越教師培養方面,有著怎樣的計劃與目標?
關景雙:回首38年來的教育旅程,我是一半時間當校長,一半時間當“師傅”。當校長,就要抓教研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抓教學提高學生成績;當師傅,我堅持以課例研修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帶教“師之蘊”工作室成員以主題式課例研修,學做高素質看得見、專業化摸得著、創新型做得到的教師。在我看來,教師立足課堂教學、追求專業提升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研課得法,用課堂感知的方法實現師生同行;第二重境界是研教修身,將教學方法概括成課堂模式,成為名師;第三重境界是研學樹人、教學得法、因學施教,這才是教師的“真功夫”。
此前, “師之蘊”工作室在前兩重境界收獲了豐富的實操經驗。目前,我的計劃是培養、引導教師進入第三重境界。初步的計劃是堅持“為學而教的學習課堂”的課例研修主題,引導教師關注學情、學力基礎,把握基礎教育“怎么學就應該怎么教”的實操方法,從而探索“個別化教育、個體化學習、個性化成人”的未來學校發展路徑,秉持“世界因我而精彩”的教育理念,追求“培養走向世界的現代中國人”的教育目標,培育“有中國心的理想、有世界眼的本領、有現代人的擔當”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