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炳義
本文試圖用哲學的方法和語言來研究地理教學問題,對教學中的基本問題,用哲學觀點給予理論上的闡釋。研究的對象包括教學中的地理區域、案例教學等。
一、唯物論和地理區域
哲學范疇的物質是不依賴人們的意識而存在并能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觀實在性。物質是運動的,時空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空間是指運動著的物質的廣延性。
在地理教學中,區域是物質載體,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謂的區域,是指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大到海洋和陸地,小到島嶼和城區,也是不以人的意識而存在并能為人的意識而反映。比如說大洲和大洋,當初人們將格陵蘭島規定為面積最大的島嶼時,大洋洲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洲了。從時間尺度看,七個大洲和四個大洋,只是目前海陸分布的格局,所以才會有各種各樣的學說推測歷史上的海陸分布格局。
實踐是人們改造物質世界的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地理區域不同,人們對區域改造的方式也不同,人存在的方式也不一樣。區域內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相關性,而區域與區域之間則存在著差異性。區域之間的差異,首先表現為自然環境的差異,不同地理區域所處的位置不同、地形不同、氣候不同、水文植被也不相同。自然環境的差異,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不同區域的人們,對區域的改造方式也不同,這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二、辯證法和案例教學
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其實就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表現為相互區別、相互聯系和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
在地理教學中,由于我們很難窮盡諸如區域環境和發展、流域開發等地理問題。而這些問題,雖然各個區域都有自身的特點,但同一類問題又都帶有共性。因此,采用案例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分析典型的實例中,掌握學習和研究的方法,培養區域認知素養。在落實課標“結合實例,說明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空間分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時,筆者在自然資源中選取了水資源,在教學案例中選擇了中國新疆吐魯番盆地的節水農業和以色列的節水農業兩個案例。選擇這兩個案例,需要明確二者的區別:位置不同、氣候不同、地形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水資源的利用方式不同;明確二者的聯系:都地處干旱區、都面臨尖銳的人—水矛盾;轉化就是遷移,即學生學習以色列節水農業案例后,思考該國的節水農業對我國吐魯番地區有何啟示?當然,區域是發展的,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又是在與相關區域的聯系中發展的。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個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堅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就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在地理教學中,學生印象中的春節,應該是冰天雪地中,人們穿著厚厚的衣服慶祝的場景。而實際上,我國的廣東省、臺灣省、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卻是天氣溫暖、鮮花盛開的另外一番景象。
總之,在地理教學實踐中,利用哲學指導教學,往往更能把握學科本質,培養素養,達到啟迪智慧的目的。
*資助項目:北京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課題“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下高中地理單元教學案例共建共享研究”(DXYB20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