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麗嬌 盧靨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地改革和深化發展,在中國的社會經濟逐步邁向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學生接觸到的信息變得魚龍混雜,其中難免充斥著負面的、消極的信息,學生的思想開始呈現多樣化。看似“安定”的中國,開始出現“不安”的因素,香港的“反修例”引發的暴亂就是最好的例證。國家的安全不僅僅指傳統意義上的軍事、政治、外交主權不受其他國家的侵犯,還包括國民對國家認同感、民族歸屬感、文化自信、生態安全、人地協調觀等非傳統安全問題[1]。國之安定在于民,民之安定在于心。少年乃國之希望,教育乃立德樹人之法寶,課程思政則是對這一理論的踐行。
一、初中地理課程思政的界定和主要內容
課程思政指以“立德樹人”為本,將新時代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滲透于學科課程之中。初中地理“課程思政”通俗來講是指將正確的世界觀、國家認同感、優秀的民族文化、生態環境觀、資源開發與保護觀等元素潛移默化地嵌入地理學科教育教學中,通過有機結合顯性與隱性的手段實現思政教育[2]。初中地理課程思政主要內容包括:①正確認識祖國、家鄉,培養學生國家情懷、鄉土情懷,增加學生國家認同感[3];②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全球觀,構建正確的人地協調觀[4];③學習不同區域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歸屬感。
二、初中地理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1.應對中學生思想出現偏激與消極等問題的需要
國學大師范曾說過“青年品德的完善,智力的發展,決定著祖國未來的命運,決定著我們民族的成敗興衰”[2]。中學時期是人一生中身心高速發展的關鍵期,正確的知識觀、認知觀、價值觀影響著孩子未來的發展之路[5]。
現在的中學生,生活在信息網絡高速發展、多元化發展的社會環境之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龐雜的網絡信息讓孩子們有了更豐富的獲取知識的渠道、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同時網絡上充斥的繁雜的社會負面信息,泛濫的網絡游戲,低俗的物質觀、生活觀、偏激的思想以及不斷涌出的各種新思潮和新技術無聲地沖擊著中學生的視聽神經。這對于身心還未定性的中學生來說是一種潛在危害,面對各種誘惑,部分中學生思想狀況存在一些消極現象、價值觀易出現偏差。少年的健康成長關乎國家命運、民族興衰,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地理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則是新時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的時代要求之一。
2.糾正初中地理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偏差的需要
筆者針對初中地理課程滲透思政元素教育現狀對不同地區的1 300名初中地理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從教師對初中地理課程滲透思政元素的態度與認知來看,大部分教師認可初中地理課程滲透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對于初中地理課程滲透思政教育的學科地位與實施方法還存在偏差。從調查數據分析來看,教師對初中地理課程思政認知問題表現為:①思政理念深入人心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未貫穿實施;②認為初中地理學科地位偏低,課程中滲透思政教育元素價值不大;③在應試教育之中,思政教育不如考試重要。調查數據分析如圖1~圖3所示。
3.發揮初中地理課程獨特思政教育價值的必然
初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轉變的核心關鍵期,這一階段從生理至心理都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狀態,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等都具有極大的可能性和塑造性。然而,這一關鍵期的主要教育主體是學校,學生是素質教育、義務教育的服務對象,學校教育在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過程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6]。
不同學科對學生的人格發展教育有著自己獨特的作用與價值,地理學科對學生的人格發展教育的作用則更是不容置疑的。俞立中先生認為,地理學科具有地域性、時空性,是在眾多基礎課程中著重闡述人與自然相互關系,重視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唯一學科,因此初中地理課程思政具有獨特的作用和價值[7]。初中地理課程除了讓學生探究地球自然的奧秘,更重要的是把環境可持續發展觀、人地協調觀做為課程的核心主線,是人類文明傳承的要義,不論時代如何變遷都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4]。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類立足于自然發展經濟,但與此同時,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例如,“地球之肺”亞馬孫熱帶雨林的大火、冰川消融、湖泊萎縮、海洋核污染等,導致生態問題頻頻出現,如沙塵暴、浮塵、土地荒漠化等。正確的人地觀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亟要觀。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初中地理課程則是思政課程的優質教材,滲透中國特色思政元素教育。如果能在初中地理課程中春風化雨般滲透思政元素,不僅可以讓學生地理課程學習更具實用性、生活性,還可以具有濃厚時代特色的人文色彩,增強學生的鄉土情懷、愛國情懷,更加全面地認識中國特色的發展觀和資源觀,增加國家認同感[8]。
4.初中地理課標遵循和適應地理學科未來發展的需要
初中地理教育是引導學生學習學校所在地的自然、人文環境及人地關系的知識,使學生認識家鄉,立足于家鄉的自然及社會經濟狀況,掌握生產生活技能,并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7]。
初中地理教育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地理課程知識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的祖國和家鄉,構建地理思維,從地理的視角分析地域差異性,掌握生產生活技能,并激發愛國情懷、家鄉情懷。在初中地理課程教育教學中,將思政元素貫穿于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之中,把國家認同感、民族文化等思政元素與初中地理課程有機地跨學科整合,滲透中國特色教育理念,是新時代發展之下課程改革的大勢所趨。
三、結語
初中地理課程內容范式,深思挖掘有很多可開展思政教育的內容,初中地理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而行,是順應中國特色社會的時代發展潮流,滲透中國特色的思政元素,是在數字化背景下,非傳統安全問題充斥著社會每一個角落的今天具有重要意義。初中地理課程思政是學生思想航行之路上的引航燈塔,初中地理實施課程思政教育具有必要性,但是就目前實施現狀來看,初中地課程思政尚亟需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本刊特約記者.重塑“安全文明”:非傳統安全研究——余瀟楓教授訪談[J].國際政治研究,2016,37(6):127-145.
[2] 何柳珊.高中地理課程思政實踐及其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研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20.
[3] 賈亞男.《中國地理》課程思政改革教學實踐[J].高教學刊,2021(2):121-123.
[4] 蘭先波.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實踐[C].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8.
[5] 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節選[J].教育學科論壇,2017,17(20):3-5.
[6] 馬力哈巴.“課程思政”在地理教學中的探索實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S1):53-54.
[7] 張鵬韜,王民.基礎教育地理價值觀目標的堅守與演進——基于百年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文本分析[J].地理教學,2019,13(7):7-18.
[8] 李權國,張弢,文力,等.高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思政”與德育價值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20,29(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