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娟 陳新秀

摘? 要: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地方院校商科專業在教學運行和管理方面存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受限、互聯網應用于師生互動效果欠佳、課程缺乏“思政味”及基層教學組織學生培育功能弱化等問題,結合地方院校教學管理改革經驗,通過產教深度融合,扎實開展實踐教學;改革教學方法,利用互聯網加強互動;推進課程思政,加強教師能力培訓;深入調研,發揮基層教學組織功能等對策柔性地破解。
關鍵詞:柔性化;地方院校;教學管理;商科專業;破解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2-0096-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eaching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business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cluding the limit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Internet is applied to the inefficienc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curriculum lack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lavor", the function of student cultivation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is weakened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local universities teaching management reform experience, through some flexible solutions, including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we carry out soli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and use the Internet to enhance interac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promo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rengthen teacher ability training, do in-depth research and give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so on.
Keywords: flexibility; local universities; teaching management; business major; cracking countermeasure
2019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要求各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改進實習運行機制,加強學生管理和服務[1]。這體現了國家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上升到全方位視角,既強調德育、勞動,還注重實踐和過程管理。在2022年全國高教處長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教學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痛處是教師”。可見,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教師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教學改革計劃應當由教師落實到課堂,改革才不是空談。商科專業的特點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課程與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及心理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創新創業和團隊合作等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來自課堂、實踐及教學管理環境。如何幫助教師落實課堂教學改革,打造地方院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管理環境,將教學改革推向縱深?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管理者可借鑒柔性化育人理念打開思路。
一? 柔性化育人理念的提出
柔性化是相對于剛性、僵硬而言的。柔性化育人是對缺乏靈活性的育人過程和管理方法的改進,注重人的情感,采用“信任、傾聽、討論、緩沖、滲透、創新”[2]等教育方法開展柔性教育教學管理活動。柔性化育人的顯著特征是向學生傳授“可轉移”的技能,強調學生的首創意識、進取精神、解決問題能力及開發其他個人素質。該理念在大學教育的應用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美國一批大學管理者面對信息全球化背景和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開始探索大學教育發展的新思路,在實踐中提出大學柔性化教育改革做法,如采用遠程教育方法傳播教學內容,打破地域對學習活動的阻隔;建立校園網絡以便教師發布教學資料,學生完成相關學習任務;校企聯合辦學,提高人才培養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國內也有不少柔性化育人研究,主要關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而在平臺、師資和環境等方面的柔性化育人研究較少,針對商科專業教學管理的柔性化研究更是薄弱。
二? 地方院校商科專業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據統計,截至2021年7月,全國共有西部地方本科院校211所,占西部普通本科高校309所中的68.29%,占我國本科院校1 272所中的16.59%。地方院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大部分奮戰在祖國一線工作崗位,他們能否在畢業后五年內達成預定培養目標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長久以來,地方院校由于地理位置不佳,所在地區經濟欠發達,在辦學中面臨著教學資源稀缺、師資力量薄弱和管理模式滯后等短板,給商科專業的人才培養造成了阻力,也帶來了教學運行和教學管理上的諸多問題。
(一)? 商科專業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受限
商科專業涵蓋財務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等專業,商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是主動對接市場需求,學生畢業時除了掌握專業知識,還需掌握創新創業、團隊合作和流程管理等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對實踐環節的設計和實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實踐教學不到位,一是平臺缺乏,地方院校由于地域劣勢、經濟欠發達等因素導致校企合作程度不深,難以形成配套制度和措施,學生創新創業等能力的培養普遍缺乏企業深度參與,學生對產品的性能掌握、市場拓寬和營銷策劃等能力的掌握受限。二是商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執行不到位,由于師資變動及對實踐環節缺乏重視,一些實踐性強、實踐學分較高的課程未能按照人才培養方案要求運用創新創業平臺執行實踐學時,導致課程在學生動手實操、團隊協作和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上大打折扣。
(二)? 互聯網應用于師生互動效果欠佳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過渡到后疫情時代,課堂教學更加緊密地依托互聯網開展。許多地方院校為滿足師生對互聯網教學的需求,加大在線課程拍攝力度,并及時調整教學方案,鼓勵并要求教師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互聯網應用于師生互動的效果仍然不佳,體現在:一是教師利用互聯網教學有惰性,一些教師不愿以“直播”的方式上課,為完成教學任務則引用網絡平臺的視頻、課件和題庫等教學資源讓學生學習,與學生直接的交流、解惑不足,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不到位。二是師生互動體驗不佳,因在線課程建設昂貴,僅對特色課程或一流專業覆蓋課程優先安排制作,完成建設的在線課程數量少,多是以建好部分教學視頻的“半成品”開展混合式教學,師生自由互動空間不足,教學時間也僅限課堂,缺乏互聯網在課前預習、課后問答環節的拓展應用。三是互聯網應用于教學的思維陳舊,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使用互聯網資源,學生的使用需求不受重視,許多地方院校仍 “一刀切”,禁止學生課堂看手機,認為課堂上手機和網絡不能共存,導致學生不能實時運用互聯網搜索有益知識解決腦海中隨時產生的疑問,切斷了學生在課堂上構建個性化知識體系的最佳時機,弱化了學生的中心地位。
(三)? 商科專業課程缺乏“思政味”
課程思政元素的提取是有一定難度的,需經專門學習并對課程目標有精準認知。商科專業蘊含豐富獨特的課程思政元素,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觀、綠色發展觀等,準確提取并厘清課程思政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做好課程思政的關鍵。商科專業課程缺乏“思政味”的原因:一是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不足,課程思政研究不夠深入,過于注重知識傳授而忽略思政育人,缺少課程整體設計、融合方法和傳遞方式等方面的經驗,凝練的思政元素多而雜,歸類不恰當,主線不清晰,課堂中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較為生硬,沒有上出“思政味”,不同學科、專業及知識模塊的課程思政融入點不同,商科專業教師在課程思政元素設計的切合性、獨創性上缺乏系統培訓,也導致提取課程思政元素時思維受限;二是管理者對課程思政的解讀不到位,有的部門認為課程思政工作是二級學院和任課教師的事,在構建課程思政體系中作為不足,造成思政育人氛圍營造效果不佳,為達成教育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新要求,有的管理者提出讓任課教師在每堂課上專門用一分鐘時間講解思政內容,這是對課程思政建設內涵的錯誤理解,加重了思政內容與課程內容“兩張皮”現象。
(四)? 基層教學組織學生培育功能弱化
基層教學組織是學校開展教學管理活動的基本單位,包括教研室、教學團隊和實驗室(中心)等。地方院校基層教學組織以教研室為主導,一般任專業帶頭人為教研室負責人,其職責包括主持教研室日常工作、安排教師教學任務、組織考試命題和試卷批閱、教學改革和產學研合作、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等。而實際開展工作時,商科教研室負責人的職責與學院教務辦、辦公室有重疊,責權利邊界不明確,“其他”事情多,如招生咨詢、學生就業及激勵措施等,許多教研室負責人認為自身酬勞與付出的勞動不相匹配,與輔導員、思政專員相比工作量大且酬勞過低,該崗位對職務晉升、職稱評定、評優評先及訪學進修幫助不大,缺少相關學習及管理上的培訓,導致遇到問題不知如何有效應對。另外,教研室日常活動通常圍繞教師開展,與學生的互動較少,這就難以發揮基層教學研究組織通過第二課堂、課余實踐等形式培育學生的功能。
三? 柔性化視角下地方院校商科專業教學管理問題破解對策
地方院校商科專業在教育教學改革中要以內涵式建設為引領,走“質量+特色”[3]的發展路徑,善于利用互聯網資源開展校企合作,按照“八個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柔性化育人理念引導我們遵循教學規律,尊重學生個體,充分利用有利資源如合作辦學、互聯網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改革,開展培養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育人實踐,改善教學管理中僵硬陳舊的做法,夯實地方院校人才培養薄弱環節。
(一)? 產教深度融合,扎實開展實踐教學
完善校企合作配套機制,包括人才引育辦法、資源聚集機制、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方案、實習實訓管理規定和校企合作細則等,加強制度文件實施過程管理,構建高質量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與本地特色行業及周邊優勢企業合作是地方院校打通課堂與基地的實踐、實習和實訓環節的有力做法,尤其強化師資的交流合作,引進優秀企業導師參與課堂、實踐及畢業論文等教育教學全過程,讓學生不出校門就能接觸行業優秀創業者、管理者和技術員,同時選派教師赴企業實踐,彌補商科專業教師缺乏企業經營管理經驗的短板,緩解師資不穩定狀況。開展校際合作,與高職院校、龍頭企業聯合辦學,共同培養適應地區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強化學校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深入開展商科專業定位對社會需求適應度、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匹配度社會調研,為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提供科學依據,適當增加實踐教學學分占比,合理制定實踐大綱,有效執行人才培養方案,規范管理并減少教學異動。依托商科專業一流專業建設點、優勢特色專業和一流課程,充分利用校內實驗、實訓平臺如新道創新創業平臺、虛擬仿真綜合實驗等開展教育教學,讓學生掌握崗位相關理論知識、技能,養成善于溝通、合作、管理和創新的素質,并將這些“可轉移性技能”應用在個人今后發展及終身學習中,如圖1所示。賀州學院作為地方院校典型代表,依托旅游管理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康養旅游自治區級示范性現代產業學院、工商管理類自治區級優勢特色專業群、財務管理一流本科專業等商科平臺,充分利用新道創新創業實訓實驗資源,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教師伍美玉[4]在經管類課程教學中應用先天特質沙盤“將專業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相結合,使學生有‘代入感‘體驗感”,學生好評不斷,商科專業逐漸沉淀了一批高水平自治區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
(二)? 改革教學方法,利用互聯網加強互動
有效的激勵措施是教師改革教學方法的內驅力,地方院校商科專業可參考高于1.5倍的課酬鼓勵教師積極建設在線課程,利用線上資源開展混合式教學,以豐富翔實的課程內容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學生更愿意學、課堂互動效果更好的商科金課。面對昂貴的建課費用,發揮管理智慧,分批次合理利用視頻拍攝經費,增加建課數量并保證課程時長,是提高教學視頻拍攝性價比,滿足教師拍攝需求的實惠做法。建好的在線課程能擺脫學習時間、地點限制,使師生互動更自如。國家級一流線上課程的建設者王竹立[5]教授在其新構建主義教學觀中提出:“‘互聯網+課堂首先意味著讓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進課堂,而不是將它們拒于教室門外”。該觀點為地方院校轉變教學改革思路提供借鑒。從管理層自上而下研究部署“學習革命”勢在必行,應以改變陳舊思維為切入點,善于利用互聯網幫助學生拾起碎片化知識,圍繞專業和課程構建個性化的知識框架體系。加強課程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將虛擬仿真實驗融入課堂教學,緩解課堂上學生與互聯網相對立的情況。
(三)? 推進課程思政,加強教師能力培訓
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地方院校需及時出臺切合實際的配套實施方案和舉措,指導各教學單位和行政部門共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包括成立課程思政研究中心,建設課程思政教改項目,編撰各門課程的課程思政元素,打造特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和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等。根據教師需求組織專題培訓,幫助教師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一是組織針對商科專業教師的培訓,利用虛擬仿真實驗室和智慧教室轉播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展示,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研討活動,組織線上課程思政培訓、邀請專家進校講學等,通過組織聽課看課,聆聽專家點評,用更加靈活、高效的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能力;二是開展針對全校教師的培訓,包括行政管理人員、教輔人員,尤其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安排的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訓,獲得相關證書,糾正管理者對課程思政理解的偏差;三是從地方特色文化中提取思政元素,將地方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融入人才培養過程。持續的培訓帶來明顯成效,賀州學院面向財務管理、審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的經濟法課程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提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道德與法律素養、“四個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理想與職業道德教育五個思政主題,引導學生把國家、社會和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培育學生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課程在2021年學校課程思政項目評選中排名位居第一。除了強化培訓,賀州學院還構建了“一中心三路徑六維度九工程”課程思政育人模式[6],通過全員全程全方位參與,逐步打通執行、融合、服務、反饋和改進環節。2021年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五年來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政會精神工作進展成效,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文件指出: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雙一流”建設評價、本科教學評估、學科評估、專業認證、“雙高計劃”評價、教學成果獎評審等,構建了多維度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該做法在評價機制層面為地方院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工作擴寬了思路。課程思政還需與專業、學科及成果獎等結合起來,形成更加全面的評價體系。
(四)? 深入調研,發揮基層教學組織功能
引入柔性化理念,積極傾聽基層教學人員心聲,深入一線開展問卷調查,召開教研室負責人、教學團隊專題調研會,打通基層教學組織的溝通環節。將實地調研常態化,掌握學院教務處、辦公室及教研室職責分工,圍繞“工作權利與義務”“人員配置與管理”“各類教學管理表格簡化和工作程序簡化”“考評與職稱評定”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挖掘痛點難點問題,據此修訂基層教學組織管理文件。賀州學院在管理文件中規范了教研室負責人的職責范圍,包括開展師德師風建設、組織落實教學任務、考試命題、成績評定、開展專業和課程建設及教學改革研究等,并為教研室負責人減免年工作量的25%,將考核與年度績效掛鉤,緩解了教研室負責人的壓力和消極情緒,提高了工作認同。以教研室為單位組織師生開展科技開發、科技咨詢服務,將實際案例融入課堂,強化學生對專業問題的思考,提高問題解決能力;以賽促教,以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為抓手,指導學生參加大創項目、學科競賽等科技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賀州學院經過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在學生培養上的作用,經管類學生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數廣集團杯”廣西賽區中獲得銀獎1項、銅獎2項,在2021“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之智能會計賽項獲得全國三等獎,以教研室為單位精心組織學生參加業財一體信息化應用、財務數字化應用“1+X”證書試點培訓,2021考核通過率100%。在師生共同努力下,財務管理教研室被評為教研室示范點,有效發揮了基層教學組織培育學生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EB/OL].(2019-10-12)[2022-3-3].http://www.gov.cn/xinwen/2019-10/12/content_5438706.htm.
[2] 李國春.大學生柔性化教育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15):92-93.
[3] 楊榮翰,潘立文.質量+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實施和推進品牌戰略的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10(3):66-68.
[4] 伍美玉.新道創新創業平臺在經管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以先天特質沙盤為例[J].科技風,2019(32):64.
[5] 王竹立.新知識觀:重塑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與學[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7(5):38-55.
[6] 何利娟,楊霧.地方本科院校課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以賀州學院為例[J].賀州學院學報,2021,37(2):130-135.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廣西財經素養教育研究專項課題“五育并舉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財經素養教育實踐的探索與研究”(2022ZJY2479);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地方本科院校基于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五育融合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2022JGB375)、“基于專業評估的應用型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探索與實踐”(2019JGA317)、“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四位一體創新設計與實踐”(2022JGA350)
第一作者簡介:何利娟(1989-),女,瑤族,廣西賀州人,管理學碩士,講師,教學研究科科長。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與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