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 吳曉偉 孫璨 鄭愚 王頻


摘? 要:以“法治意識”為核心,從“思想浸潤”和“行動激發”兩個層面共同推進,培育德技兼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建設法規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出發點。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具有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學習空間,激勵學生發揮主體積極性,并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牽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新課改下對建設法規概論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該文基于馬扎諾教學目標分類學為基礎,在自我系統、元認知系統和認知系統三個領域設計整體課程架構,并從教學策略、教學模式和教學組織等方面探討全方位思政育人教學路徑的實施方案,在知識應用中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塑造學生遵紀守法意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法治意識;馬扎諾教學目標分類學;元認知系統;思政育人;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2-0148-04
Abstract: Tak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as the core, the course is promoted from two levels of "thought infiltration" and "action stimulation" to cultivate technical skill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whoare with both moral and technical skills and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is i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regulations course. Focusing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providing learning space with differences and diversity, motivating students to play the main initiative, and combining with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re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reform of the Introduction to Construction Regulations cours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Mazano's taxonomy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his paper designs the overall curriculum architecture in three areas of self-system, metacognitive system and cognitive system, and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of a comprehensive Civic Education teaching path in terms of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organization to stimulate students' family sentiment in knowledge application and shape students' discipline and law-abid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words: legal awareness; Taxonomy of Mazano's teaching objectives; metacognitive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當前形勢下,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我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的工作[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 “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2];強調青年學生要“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3]。
一? 建設法規概論課程改革的意義
建設法規概論是講授工程項目管理的專業必修課程與核心技術類課程,結合學科應用型、實踐型人才培養的特點,本論文對建設法規課程進行思政教學改革研究,從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解讀熱點法律案例、樹立崇高法治道德情操標桿及綜合運用第二課堂等多方面出發,進行課程思政映射與融入設計,力求實現技藝傳授、人才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達到知識教授、專業應用、個人價值、社會需求和家國情懷“五位一體”的育人效果。能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在實際工程糾紛中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更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4]、創新能力和高階思維[5]的重要載體。大學生中不乏精英和驕子,作為國家的棟梁和未來,對這一群體的法律意識的關注和培養,將會直接影響我國法治化的進程。全方位培養大學生的愛國精神、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引領學生樹立依法治國的價值觀,是建設法規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出發點。
二? 建設法規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設
課程思政與建設法規概論課程教學融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目前國內以“建設法規”和“課程思政”為主題關鍵詞的教學改革研究論文不多,主要探討了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的途徑和方法,大部分提煉出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呈散點狀嵌入專業教學之中。少有基于某種理論而搭建思政教育框架,使之與課程教育并駕齊驅形成相輔相成體系的研究成果。如何設計思政教育內容對專業教育內容的有效映射,實現兩者的深度融合,是本文探索的重點。
(一)? 基于馬扎諾教育分類學理論的教學目標
2001年馬扎諾以大量的研究[6]、理論和實踐為基礎,并經過教育工作者反復證實,出版了《設計一個新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該書繼承了布盧姆理論積累起來的理論與研究,并詳述了有關人的學習行為模式的模型。并于2007 年修訂了第一版的內容,出版了《新的教育目標分類學》[7]。馬扎諾描述了新分類的二維模型,將人的行為過程分為了三大系統和一個領域:自我系統、元認知系統、認知系統和知識領域,知識領域又分為信息、心智過程和心因性動作過程三部分。本文以馬扎諾教育目標理論為基礎,自我、元認知、認知課程思政育人目標,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1? 自我系統領域目標
在自我系統領域中,主要體現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通過課堂實際演練與課下實踐微課設計應用的雙重訓練,培養學生在今后步入實際工作崗位時,能夠抓住學習時機,獲取相應的法律知識,必要時可以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 同時培養學生在建筑領域一絲不茍、謹小慎微的工作作風,從小事激活學生心中的法律意識。增強制度自信,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和諧、平等、公正、法治的職業精神;培養未來勞動人事管理者的法治意識、和諧意識及創新精神,培育德技兼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 元認知系統領域目標
在元認知[8-10]領域,主要體現在學生個體關于自己的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學生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及結果的有效監視及控制,在系統中穿插建設法規概論實際法規案例設計微課制作過程,在案例分析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不斷體驗不同思維技能的應用和實現方法。幫助學生以自我認知為基礎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培養學生高階思維。
3? 認知系統領域目標
在認知系統技能領域,主要體現在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識鞏固與實踐應用的雙重訓練,以綜合設計實踐、國內國際設計競賽和大學生創新項目等內容為載體,強化應在理論講授、案例總結和實踐應用等環節的教學互動中培養學生深入理解以“法治意識”為核心的內涵,掌握實際工程中合同法律糾紛處理的能力。在知識應用中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塑造學生和諧發展價值觀,錘煉學生開拓創新、積極進取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工程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創新性、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溝通協作的工程素養。
(二)? 基于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本文在建設法規概論課程創新改革中,以學生法律意識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以馬扎諾教學目標分類法為理論基礎,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動機特點出發,在自我、元認知、認知系統領域分別設計教學目標,構建了“授知師德—自我認知—踐行創新”分層次三階遞進的教育思政模式,呼應以“回想執行—監控精度—檢驗動機”為教學邏輯的漸進式課程建設框架,將教學由理論延伸到實踐、由課程延伸到課外,以思政元素為催化劑促進課程知識的靶向吸收,在方法、價值觀和實踐三個專業育人目標的基礎上實現了建筑法律知識與實際工程應用的深度融合,探討了全方位育人的建設法規概論教學新路徑(圖1)。在不同章節教學過程中,基于馬扎諾教育目標理論,從教學模式創新的角度,促進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
(三)? 建設法規概論課程創新教學模式的實施內容
課程專業教學的創新實施過程中,需要從教學模式、不同的教學組織等方面同步進行改革創新建設。
1? 構建基于“優學院+BOPPPS”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設計
教學團隊針對本課程涉及面廣、實踐性強、知識更新快,構建了基于“優學院+BOPPPS”[11]的思政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主要包括課前預習布置、課上師生互動和課后提升設計三部分推行本門課程“一核貫通,多點滲透,雙線共進,德技并育”的教學模式,本課程所用主要思政教學方法手段及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示例如圖2所示。
2? “三階段”課程思政教學組織方式
第一階段是以案說法明事理,體現馬扎諾分類學理論的認知系統領域目標;第二階段是以做促學長技能,體現馬扎諾分類學理論的元認知系統領域目標;第三階段是課后拓展提升,體現馬扎諾分類學理論的自我認知系統領域目標。分別通過問:通過優學院隨機選人功能,實現三分鐘的“每課一問”(通過播放新聞、熱播法律短劇等方式)實現主題演講學生活動;引——采用同伴教學法,各小組代表根據教師播放的與本節課主要講的法律知識體系短片發表觀點,其他學生通過優學院彈幕發表觀點;辯——通過角色扮演,雙方代表展開辯論,總結陳詞,辯論國家不同情況下應具有的責任和擔當意識;升——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自編自導自演拍攝微課短視頻,解決實際工程中的法律糾紛問題,并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自媒體平臺推送宣傳。教學過程中,課程專業教三階思政教育的融合設計部分案例如圖3所示。
3? 以問題學習為導向的小組合作,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在馬扎諾教育目標分類學的基礎上,以元認知教學目標建立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學習態度,引入學習小組機制,根據不同教學主題提前設計核心討論問題,形成以問題學習為導向的小組合作[12]教學組織方式(圖3)。通過學習小組機制建立起教學共同體形態,由“獨學”轉化為“獨學+群學”的集體學習秩序,形成以“知識-團隊”為核心的混合式實踐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集體學習中成為自主學習者,將個體融入集體進行知識傳遞與績效評定,實現以組促教、以組促學、以組促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集體合作中發揮自己的潛能,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將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全過程有機融合,實現技藝傳授、人才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
三? 結束語
建設法規概論課程是講授工程管理的專業必修課程與核心技術類課程。本文以馬扎諾分類學為基礎的教學設計目標,改變了常規教學目標中重視知識目標、忽略元認知目標的現狀,馬扎諾分類學對認知系統、元認知系統及自我系統的教學目標都做了規定,認知系統的教學目標有助于學生對各類知識的學習,而元認知目標能夠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自我系統目標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三類目標相互作用,能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在認知、元認知和自我認知三個領域設計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構建了“授知師德—自我認知—踐行創新”分層次三階遞進的思政教育模式,實現了專業教育內容與思政教育內容的有效關聯和深度融合,是對全方位育人的建設法規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新路徑的一次創新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玲.高校課程思政的資源及開發研究——基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分析[J].高教學刊,2021,7(19):164-167.
[2] 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3] 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N].人民日報,2021-3-7.
[4] 陳志紅,張立剛,馮鎮.高等院校本科專業大學生核心能力淺析——提高大學生實踐技能[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4):45-47.
[5] 戚雨馨.寓教于“境”讓思維躍升自發自覺——基于高階思維培養的情境化教學設計[J].教育研究,2021,4(7):122-123.
[6] 杭秀,盛群力.循證教學研究的新范例——馬扎諾和迪安的有效教學九項循證策略[J].課程教學研究,2013(2):22-28.
[7] 姚詠,Ann,Anderberg.馬扎諾九項教學策略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啟示[J].江淮論壇,2017(2):186-192.
[8] 呂建秀.元認知及元認知策略對英語自主學習影響研究的思考[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14):190-191.
[9] 劉哲雨,王媛,楊慕嫻.技術支持視角下元認知策略對中小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研究——基于54篇相關外文文獻的元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21,31(8):60-66.
[10] 周雪婷,張莞莎.動機調控策略,元認知策略與大學生英語閱讀成績的相關性[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4):543-546.
[11] 唐利.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BOPPPS教學法設計——以數制轉換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版,2021,17(21):232-234,260.
[12] 賴紹聰.有效構建以問題為導向的課堂教學范式[J].中國大學教學,2021(9):17-2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大規模應急救援資源配送城市網絡結構魯棒優化研究——以大灣區城市突發公共衛生救援為例”(22A11819005);廣東省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建筑信息化智慧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無編號);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粵莞聯合基金“濕熱地區夏季高溫時段戶外微霧蒸發降溫特性及動態熱舒適影響規律研究”(2020A1515111115);東莞市社會科技發展重點項目“大規模應急救援資源配送城市網絡結構魯棒優化研究——以新冠疫情救援為例”(20211800904622);東莞理工學院校級質量工程“工程造價軟件及應用”(202002085);東莞理工學院校級新工科、新文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深度變革情境下的工程管理專業升級改造路徑探索與實踐”(202101001)
第一作者簡介:田俊(1985-),男,漢族,山東臨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橋梁結構的加固與耐久性提升。
*通信作者:吳曉偉(1985-),女,蒙古族,吉林白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工程項目管理、應急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