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澤剛 許芳
摘?要: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現如今,無論是在教育理念,還是教學手段上都取得突破性進展。生物、化學、環境、材料科學等是重要的基礎學科,具有明顯的學科交叉屬性,其共同點是實踐性強,在專業授課時,實驗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相關實驗室已成為學生和科研人員日常活動的重要場所。在當前環境下,科研任務愈發繁重,故而對高校“大化工”實驗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驗室管理必須全面統籌,嚴格落實好實驗室安全管理,為教學及科研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本文剖析了高校“大化學”類實驗室常見的安全問題,并逐一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高校;“大化工”實驗室;安全問題;改進措施
隨著我國國力日益強盛,科研投入逐年加大,高等學校已成為我國基礎科研攻關的主戰場[1]。實驗室是工科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加大,高校及相關實驗室也面臨著極大的教學和科研管理壓力。基于學科特點,我們將生物、化學、環境、材料科學等學科涉及的基礎實驗室統稱為“大化工”實驗室。眾所周知,化學、化工類實驗通常涉及化學藥品(包括易制毒藥品等)、壓縮氣體(N2等惰性氣體、CH4等易燃氣體),玻璃制品、一次性耗材及各類制備、分析儀器,并且實驗過程時常伴隨腐蝕(HCl、NaOH等酸堿類)、有毒、有害物質(甲苯、二甲苯等芳香化合物)的生成,因此具有一定潛在危險性[2]。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凝聚了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優質資源和心血。防患未然,始終把實驗室安全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營造安全、和諧的實驗場所,一直是學校、社會努力的目標。基于以上原因,結合“大化工”類專業學科特點,科學化、規范化實驗室安全管理機制,認真梳理管理過程,查缺補漏,落實、改進實驗室安全管理措施,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本文以高校“大化工”實驗室管理為例,簡要剖析了相關實驗室管理過程中常見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1?高校“大化工”實驗室常見問題分析
1.1?實驗室人員流動大,安全意識淡薄
化學、化工類實驗室是學生、科研人員從事日常科研活動的重要場所。然而,隨著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逐步擴大,碩士、博士及相關實驗人員人數大幅上升,實驗室的使用率遠超負荷,實驗人員流動性大、人均實驗面積不足、安全意識淡薄、實驗室面臨極大安全隱患[4]等問題日益凸顯。高校實驗室基于提高使用率,共享、開放等原則,實驗室開放時間長,甚至24小時開放,全年無休。同時,由于實驗室準入制度的不同,實驗人員的個人實驗素養及所接受的培訓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容易導致部分實驗人員安全意識淡薄。常見的安全隱患是:
(1)實驗人員出于節約時間等目的,往往將食物帶入實驗室,甚至存在一邊實驗,一邊飲食等現象。
(2)智能手機的普及,帶給人們極大便捷,但實驗過程中,使用手機,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進而引發安全事故。
(3)在公共實驗教學時,大批學生個人物品隨意擺放,主要包括手機、背包、水杯等,存在明顯安全隱患。
(4)實驗人員掌握實驗基本知識和技能不足,對實驗風險的預期不夠。例如,實驗人員對具體實驗藥品的理化性質、反應特點等認識不足,或者對實驗室步驟不熟悉、操作要點不明確,這些都容易引發實驗安全事故,甚至由于后續處置不當,造成二次事故。
(5)實驗藥品、樣品、器具清理不及時,標識不清,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處理困難,在清理過程中也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6)許多實驗室還存在過夜等現象。由于科研任務重,畢業壓力大,通宵實驗已成為許多研究生或者課題組的常態。長期的高負荷、快節奏工作容易使人產生倦怠、麻痹之感,特別在深夜實驗,存在很多安全隱患。
總的來說,這些不良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實驗室的安全隱患,其根本原因是實驗人員安全意識、責任意識不強;當然實驗室設計等也存在一定缺陷。
1.2?“大化工”實驗室硬件類安全問題
可靠的實驗室軟硬件設施是減少實驗室安全事故的重要保障。我國高校的分布與國內經濟密切關聯,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等地區,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高校數量眾多,發展也快。然而也受地域經濟的反噬最深,主要的矛盾是有限的教學用地資源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高校人口規模,科研規模。基于類似的難題,許多高校往往只能挖掘自身“潛力”。主要的問題是:
(1)實驗室年久失修,設施陳舊。主要表現為用電不規范,例如,電線鋪設不規范、插線板過渡串聯等。實驗臺臺面腐蝕嚴重,殘留藥品氣味濃烈;通風櫥老化,風扇異響,且腐蝕嚴重;有些高校甚至缺少洗眼器、應急噴淋器等應急設施;應急醫療包過期;消防設施不完善等。
(2)壓縮辦公面積,辦公用地裝修簡單,隨意搭建“鐵皮房”作為實驗用地。主要表現為消防、抗震、防火等級不達標,用電、排污等不規范。此外,這類“鐵皮房”實驗室大多從事生產或工程研究,不僅噪音大,污染也極其嚴重。
(3)實驗儀器擺放密集,種類繁復,用電負荷較高,容易引發火災等事故。如馬弗爐、真空退火爐等儀器,它們普遍功率高,使用耗時長,長期高溫、高負荷運行,對實驗室配電的要求相對更高。類似的現象在當前的高校,特別是老牌高校、研究所等屢見不鮮,同樣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容易引發了一些安全事故。
1.3?高校化學實驗室安全管理問題
除以上問題外,實驗室自身管理也存在不少問題,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5]。集中表現為兩個方面:
(1)專職實驗隊伍人員不足,專業素養不夠。隨著教育部“雙一流”高校建設的出臺,新一輪高校間的角逐愈加白熱化,而高舉科研大旗是最直接有力的競爭方式。其結果是專職科研人員比重大幅上升,同時由于政策原因,專職實驗人員的比例逐漸降低,轉而以兼職實驗管理人員,特別是碩士、博士研究生等代管實驗室。在這樣的背景下,實驗隊伍還要面對種類繁多的檢查與考核,而實驗室管理人員素質良莠不齊,責任定位各不相同,又給實驗室管理帶來極大的困難,容易埋下安全隱患。
(2)實驗室管理不夠精細,存在部門協調不足,工作推諉、拖延等問題,也會留下一定安全隱患[6]。實驗室本身是一個重資產集群,其運行和管理涉及資產管理,用水、用電、消防甚至安防等方方面面,其管理不能停留在照搬實驗室規章制度。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實驗室安全設施的更換,大多需要專項經費配套,期間還包括招投標,安裝審批,資產申報、驗收等諸多過程,需要協調科研人員,資產部門,科研部門、后勤部門等多個職能部門,整個過程大多耗時、費力。
此外,許多科研人員自購儀器,安裝和使用缺少安全評估,給實驗室管理帶來很大不確定性,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實驗室的管理可能會涉及多個層面,既不能簡單按照規章制度搞一刀切,打擊科研人員士氣,也不宜放任不管,將安全責任完全推諉于實驗人員。
2?高校化學實驗室安全改進措施
2.1?切實做好安全教育培訓,增強安全意識
為進一步減少化學、化工類實驗室安全問題的出現,降低意外事故發生概率,主管部門、學校、二級單位等需要多層次、多角度、全面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工作。對全校師生進行全方位的培訓,普及實驗室安全知識,提高管理人員站位,從而提高實驗人員安全意識,從而為進一步實驗教學及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7]。
(1)規范實驗室過程管理,做到“雁過留痕”。由于實驗人員流動性強,且涉及藥品、儀器壓縮氣體等使用。因此,在使用過程中要加強“痕跡”管理,做到人員、物品等心中有數,有賬可查,方便溯源,從而在無形中增強實驗人員的安全意識。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例,其實驗室使用“痕跡”明顯,主要表現在
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校、院兩級實驗室安全考試,考試合格方可進入;其次,實驗室準入登記、預約,填寫實驗室運行記錄表;最后,在實驗過程中,仍然需要填寫具體使用的藥品、器具等信息,可謂是步步留痕,有跡可循。也正因如此,實驗人員反而培養良好的實驗規范性,無形中提高了安全意識。
(2)積極擁抱新媒體,利用公眾號、官網、短視頻APP以及學習平臺等進行安全宣傳,同時將實驗室安全內容納入學習考核,提高準入門檻。隨著我國的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如改變人們閱讀、交流的習慣等。新一代的大學生更習慣通過新媒體來接受新信息、新知識,因此積極擁抱新媒體,加大實驗室安全教育宣傳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此外,建立手機端、PC端的實驗室安全考試系統,已被許多高校廣泛接納和采用。“線上+線下”的教學方式給予教學更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同時也極大地解放了相關管理人員,得到極大的肯定。
(3)定期開展消防、逃生等安全演練,切實提高學生、科研人員的參與度。以我校為例,學校每年都定期開展了消防演練,但對學生的調研發現,真正能夠正確使用滅火器的仍然是少數。原因在于,演練過程大多以示范為主,真正使用時仍會手忙腳亂。因此,在演練過程中亟待提高演練的實效,提高演練的互動深度,重在“練”而非“演”。
2.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完善軟硬件設施建設
高校在落實實驗室安全管理方面,需要優化實驗室管理方式,創新實驗室管理辦法,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高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效率。主要措施有:
(1)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做好通風、消防、防爆等專業安全評估,探索實驗室分級管理,落實相應軟件、硬件設施配套。例如,在“大化工”類實驗室,高壓反應釜是常見高壓合成設備,按照使用規定,相關實驗室需要達到一定防爆等級(如防爆墻等),因此,需要相關實驗室根據設備情況落實配套設施。
(2)完善污水、化學品廢棄物、廢渣等處理設施。當前,實驗廢棄物,特別是化學品廢棄物的處理,成本十分昂貴。一方面,實驗室應做好廢棄物分類管理,做好隔離儲存和登記造冊。另一方面,也可以將廢棄物處理與科研人員研究項目相結合,引入部分基礎處理設備,建立校內廢棄物處理初級篩選和處理,從而降低廢棄物儲存帶來的安全隱患,加速廢棄物的處置效率,實現雙贏。中國礦業大學、揚州大學等都已經在相關方面取得一定進展,并且得到廣泛的好評。
(3)加快實驗室安全管理集成化、系統化,實現實驗室動態管理的“云端化”。互聯網及智能硬件的發展,對實驗室的安全管理也是重要的契機,部分高校通過引入“工程管理”理念,利用智能硬件和軟件的互聯互通,實現了實驗室管理的可視化、動態化管理,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效果。
2.3?重視實驗室管理隊伍的建設
除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硬件設施,實驗室管理隊伍的建設是重要的靈魂性工程[8]。重視實驗管理隊伍的建設,提高實驗管理人員專業素養,強化安全意識、責任意識,也是降低實驗室安全風險必將長期堅持的重要舉措。具體措施如下:
(1)適當提高專職實驗室管理人員比例,使之做到分工明確,具體安全問題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和具體實驗室。加大專職、在編實驗室管理人員比例,有利于減輕實驗室管理人員工作負擔,加快組織及推進實驗室的各項具體工作;有利于工作落實到人,責任落實到人。
(2)重視實驗室管理人員的培養和培訓。參照高教系列,可以設立實驗室管理人員培訓專項基金,提高相關人員的培訓次數和培訓力度,加強高校間及與社會生產管理企業、部門的學習、交流和溝通,使之增長見識,吸收先進管理理念,盤活管理思路,進而優化和創新管理方法。
(3)提高實驗室管理隊伍實際待遇,暢通實驗系列晉升通道。近年來,為了凸顯國家及行政主管部門對實驗人才的重視,提高從業人員的積極性,職能部門已經在實驗系列技術職稱中加入了正高級實驗師(專業四級),進一步激勵和鼓舞實驗人員對實驗室教學和管理工作的認可度。此外,許多高校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實驗管理人員的具體激勵措施。例如設立了針對實驗室管理人員的專項獎,給予榮譽稱號等舉措。這些措施的出臺大大提高了實驗管理人員的積極性,激發了實驗管理人員的責任感、榮譽感。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的實驗室管理是一項任重道遠的重要工作,受到教育部門、高校、社會及科研人員的長期關注。而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已進入新的、高水平、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實驗室管理及實驗人員素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相關從業人員,也肩負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本文以實驗室安全為引,淺談了“大化工”實驗室管理中一些常見的問題,提出了部分改善舉措。防微杜漸、警鐘長鳴永遠是對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最好鞭策。
參考文獻:
[1]武曉娜,祥謝,肖尤丹.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安全管理模式及啟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2,39(8):239244.
[2]達田,張曉謙,魯琳琳,等.高校科研院所化學實驗室安全管理探討[J].廣州化工,2022,50(15):267286.
[3]宇安,郭子萌,王彪,等.高校實驗室事故致因分析與安全管理研究[J].安全,2022,46(8):3439.
[4]林明遠.實驗室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廣州化工,2022,50(14):242246.
[5]張洪杰,向文姝,軍韓,等.高校實驗室安全準入與準出系統設計[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2,39(7):232237.
[6]賀張,賀爽,姜惠惠,等.提高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為學科人才培養保駕護航[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2,43(14):143146.
[7]磊喬,高志燕,何曉燕.高校化學實驗室安全管理和精細化初步探索[J].科技文匯,2022,563(11):8286.
[8]陽余,姜濤,駱軼姝,等.高校理工類院系實驗室安全管理探索[J].紡織服裝教育,2022,37(1).
基金項目:貴州民族大學校基金(項目編號:2019[QN07])
作者簡介:董澤剛(1988—?),男,漢族,貴州六盤水人,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大氣反應動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