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怡穎


在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的校園里,有一片占地1.5畝的“網紅打卡地”——“百草園”。從2020年開始,學校的生物兼心理教師吳年平,懷揣著“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的理想,默默耕耘,將雜草叢生的荒地打造成百花齊放的植物園,為學生打開了成長的新天地。
親手種下斑斕的童年
增強生物學科的體驗感,是吳年平長久以來的堅持。于他而言,單純背記書本上的知識點會剝奪這個學科本身的趣味,而親自種植,無疑是感受物種多樣性和生命力的絕佳途徑。十年前的一次機緣巧合,他聯合幾名教師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借得一塊地,從而得以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展開對心目中理想教育模式的探索。登山、種植、感受四時變化,吳年平他們組織的這些活動,對城市的孩子來講是十分難得的體驗,為他們的童年回憶增添了返璞歸真的色彩。
2020年,吳年平的女兒進入啟秀中學初一就讀。女兒班級的窗外,是一大片廢棄的宅基地,常年無人打理。作為父親和教師,吳年平萌生了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花卉的想法。“希望有一天,我的女兒和學生打開窗戶看到的不是廢墟,而是一座花園。”帶著這樣的目的,吳年平嘗試著開墾了一塊三四平方米的地,種植了一些容易存活的花卉。很快,這塊地吸引了一些調皮男生的注意,到花園里面捉蟲子成了他們最喜愛的課余活動之一。在班主任的支持下,吳年平決定組織孩子們拔除這塊地上的雜草,以“宣泄”他們過剩的能量,這也成為“百草園”初建的契機。拔草當日,吳年平清晰地感受到了孩子們的興奮與快樂:“除雜草、運磚塊、清垃圾,這些臟活累活在學生眼中是接觸大自然的寶貴機會,更是緊張學習生活的調劑,因此每個人都干勁十足。偶爾碰到一些大棵的草或者大石塊,孩子們合力清除之后的那種發自內心的笑容是在課堂上看不到的。”漸漸地,到地里清運成為一項常規活動,學生們也在勞作中不斷創造出新的樂趣:廢棄的垃圾是值得“考古”的“寶貝”;清理出的磚塊等雜物壘起來的小土丘,是被我方成功占領的“敵軍陣地”……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同伴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學業壓力也得到了緩解和釋放。這更加堅定了吳年平繼續打造“百草園”的信心和動力。
在眾人的努力下,慢慢地,“百草園”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支持。學校出資購買花卉并開發了相關的校本課程;一些有種植經驗的教師幫忙打理園子;身為農學院教師的家長提供了翻土機等相關設備并帶領學生開墾……就這樣,“百草園”的變化日新月異,很快便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花草。為使土地更加肥沃利于種植,吳年平通過他人的幫助獲取了肥料的購買渠道并采購了10噸有機肥,于是有了接下來“運送肥料”的校本課程。“50公斤一袋的肥料足足有200袋。當時園子里還沒有可供車子行駛的路,所以需要‘手動將肥料運至田里,這給了孩子們發揮個人智慧的空間。”有的學生選擇兩個人合作搬運;有的學生拿來一根竹竿,把肥料袋子系在中間然后4個人抬;還有的學生突發奇想,借來學校食堂的餐車,一次性運送多袋肥料……“很多平時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在運肥料的時候不但特別賣力,而且經常想出新的運輸方法,在學業之外,找到了另一種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在吳年平看來,如果僅僅以分數衡量這些學生,可能他們會“永無出頭之日”,而“百草園”給了“差生”一個發揮自己能力和特長的機會。搬運完肥料之后的工作便是拆解肥料袋。怎樣找到解開袋子的線頭對于學生來講又是一個難題。“找線頭的過程,如同在紛亂的事項中抓到解決問題的頭緒,需要耐心和毅力,打開袋子的那一刻會收獲極大的成就感。”在吳年平看來,一個孩子的自信心就是由一點一滴的成就感維系的,成人應盡可能給予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讓他們親自去揭開生活中的每個“小驚喜”。
用好大自然的“百科全書”
在吳年平心中,大自然是一部真實且豐富的“百科全書”,蘊藏著無限的教育財富。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2017年,吳年平考取了大自然教育指導師。“我們生活在一個被電腦、手機等互聯網設備充斥的時代,想讓孩子從中抽離,大自然是最好的替代品。”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學生能夠從大自然中獲取無窮無盡的知識,這遠比書本和網絡上的信息來得真實且深刻。
改良了土壤之后,“百草園”又迎來了很多“新朋友”:絲瓜、黃瓜、番茄、辣椒……為學生們帶來了更多新奇種植體驗的同時,也不斷豐富著園內物種的多樣性,為教學提供便利。得益于鮮活的資源和現成的素材,學生可以方便地進行各種各樣有趣的生物課程實驗。比如在上“植物的表皮和氣孔”一課時,可以去園子里采摘蠶豆葉進行觀察;講到“花的結構”一課時,就直接利用地里種植的新鮮花朵,等等。寓教于樂的同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百草園”也為其他學科教學形式的創新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一位語文教師在講到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層次的體悟,便發動學生去搜集文中提到的植物。吳年平得知此事后,“贈予”了他們班級一塊地進行種植。在學生們的積極配合和家長的支持下,文中出現的蠟梅、覆盆子等植物被栽種到了“百草園”中,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真實的情境和豐富的材料。同樣“受益”的還有美術教師。“有時候美術教師會到園子里挖一株郁金香之類的花,讓學生們去畫,這樣真實的靜物比書本上的作品更加生動立體。”
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行和落實“五育并舉”,其中勞動教育就是重要的一環。在為學生打造“童年夢樂園”的同時,吳年平也“見縫插針”地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勞動形式。一次,吳年平發現,班上有一名學生經常去園子里“偷”吃黃瓜,于是吳年平便“懲罰”他回到家中用黃瓜和茄子做兩道菜,讓他在學習基本勞動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領悟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在希望的田野上發現自己
在教授生物的過程中,吳年平發現,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會面臨一些情緒和心理上的困擾,于是他讓學生把困惑和問題寫在作業本上,批改作業的同時為他們一一解答。漸漸地,吳年平深感專業知識的欠缺阻礙了這項工作的進行,便自費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證書。此時正逢學校開設心理課程,借此機會,他“轉行”成為一名心理教師,為學生開展課程教學和心理咨詢。但在吳年平看來,在冷冰冰的房間中面對面地進行咨詢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很多學生認為只有精神方面產生問題的人才會接受心理咨詢,同時也擔心我會把他們的‘秘密告訴家長,因此始終處于一種防御和戒備的狀態,不會輕易地吐露心聲。”
這樣的情況在“百草園”逐漸步入正軌之后得到了扭轉。每當有學生來咨詢,吳年平便請其幫忙給園子除雜草、清磚塊,“我會告訴學生,每拔掉一棵草,就是除掉一個煩惱;每清掉一塊磚頭,就是解開一個心結。”通過將煩惱具象化的形式,讓學生在全身心投入勞作的過程中得到心靈的療愈。
用最自然的方式紓解學生的心理問題,這樣的例子在吳年平的教學生涯中比比皆是。有一段時間,他發現班上有一名女生放學之后總是待在“百草園”中不回家,接連幾天之后,吳年平便邀請這名女生幫忙打理園子。“從心理學上講,人們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有‘我們是一伙的的感覺,更容易打開心扉。”自然而然地,這名女生也向他吐露了自己的煩惱。原來,她的父母關系不好,下班之后都不愿意回家面對彼此,因此這名女生總是自己一個人吃飯、上學。久而久之,冰冷的家庭讓她失去了歸屬感。了解情況之后,吳年平讓這名女生在園子里面種下了一株郁金香并負責澆水照顧,“陪伴花朵成熟的過程也是學生成長的過程,郁金香開了,她的心結也打開了。”這名女生后來成了生物課代表,生物成績在班上遙遙領先。在她積極情緒的感染下,父母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緩和。
在給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的過程中,吳年平始終向他們傳遞這樣的理念:因為你們的參與,“百草園”從廢墟變成了花園;能夠讓事物變得更加美好,就是生活的樂趣所在。有一名中途休學又復學的學生不適應校園生活,吳年平便給她布置了照顧百合花的任務。“百合花就代表她自己,呵護百合花的過程就是在她的內心種下一個希望,從此她對學校就有了牽掛。”在這樣的激勵中,這名學生完成了學業并實現了心中的目標。“潤物細無聲,教育不應拘泥于條條框框,要用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讓他們感受到關心與欣賞,幫助他們度過人生的黑暗時光,發現自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繪就愛與夢想的“精神家園”
墻繪,是被吳年平稱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舉措,而它的緣起也是偶然。在上心理培訓班的時候,吳年平結識了一名女教師,便邀請其一家三口來“百草園”參觀。女兒在田間嬉鬧時,身為設計師的父親注意到了園子邊緣的圍墻:“這面墻空著太可惜了,特別適合制作墻繪。”在與吳年平一拍即合后,這位父親又聯合其他兩個家庭來到園子里進行繪制。經過一下午的時間,一幅巨大的“龍貓”展現在了眾人面前。家長做主力,孩子打下手,相互配合,度過了溫馨的親子時光。“爸爸平時工作很忙,陪伴女兒的時間很少,畫墻繪是爸爸陪孩子時間最長的一次,所以孩子特別興奮。”女教師深有感觸。
“百草園”的每一幅墻繪,都承載了吳年平對學生的美好期待。利用圍墻上的窗戶,吳年平請家長畫了一名從窗外往里看的小姑娘,希望借此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內心,明白自己內心的真實渴望;而窗戶旁邊,畫著一扇大門,寓意通向未來的“時光之門”。“我希望這幅畫能夠起到心理聯結的作用,孩子們在遵循自己內心聲音的同時,也要思考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
2022年,在學校的支持下,“百草園”進行了改造和修繕。面對煥然一新的園子,吳年平成立了“耕耘社團”,招募了一批真正熱愛種植、熱愛勞動的學生來打理和經營。通過“分田到人”的形式,以點帶面,讓社團學生充分調動周圍的資源一起參與田地的管理,實現“百草園”精細化運作的同時,促進師生、生生、親子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很多人慕名而來,在“百草園”觀植物、識花草、體驗種植。“現在園子里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上至七八十歲的老奶奶,下至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在田間勞作、采摘,好不熱鬧。”
談及對“百草園”未來的規劃,吳年平有很多設想:“首先,我想把‘百草園打造成生態園,成為可以體現物種多樣性的‘種子庫;其次,在園中融入一些傳統游戲、農耕文化等元素,讓‘百草園成為學生體驗傳統文化魅力的文化園;最終讓‘百草園成為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傳承希望、傳播美好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