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蕊 余雙婕 胡軒 李進
摘? 要:隨著小汽車的普及,鄉村交通日趨復雜,鄉村兒童就學路徑的交通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但是對于鄉村兒童頻繁活動的就學路徑空間的研究較少,本文以長沙望城光明村光明小學為例,根據光明小學學生的就學路徑網絡構成、空間要素組成特點和活動軌跡特征,提出光明小學的兒童友好型就學路徑空間優化策略。研究結果有助于提升就學安全度并滿足兒童相關行為活動需求,對促進兒童充分融入鄉村建設與發展,以及加快兒童友好示范鄉鎮創建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兒童友好;就學路徑;空間優化;光明村
中圖分類號: TU98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2-5603(2023)01-46-05
A Study on Go-school Path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Child-friendly Perspective
—A Case of Guangming Primary School, Guangming Village
Guo Rui1, Yu Shuangjie1, Hu Xuan1, Li Jin1,2
(1.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4;2.Hunan Zhonggui Design Institute Co., LTD.,Changsha Hunan 410021)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cars, rural traffic is become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the traffic safety problems of rural children's go-school path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studies on the school path space of rural children's frequent activities. This paper takes Guangming Primary School in? Guangming village, Wangcheng, Changsha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path network composition, spatial elements composition and activity track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Guangming Primary School,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atial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child - friendly school path in school.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school safety and meeting children's needs for related behavioral activities, allowing children to fully integrate into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ld-friendly demonstration towns.
Keywords:children friendly;go-school path;space optimization;Guangming village
0 引言
據公安部2022年底統計數據,鄉村地區機動車駕駛人數占全國駕駛人數量的57.8%。鄉村地區機動車保有量達到2.08億輛,其中汽車1.4億輛,分別占全國50.2%和44.1%;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城市的人均車輛保有量和行駛里程高于農村,但鄉村交通事故死亡率約為城市的1.5倍。在鄉村交通條件不斷改善的同時,鄉村交通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在鄉村環境中兒童作為弱勢群體,其通行環境也受到威脅,尤其是就學路徑空間的安全性面臨巨大挑戰。
就學路徑空間是學齡兒童認知環境與接觸社會的重要窗口,基于《兒童權利公約(1989 )》,“兒童友好型”空間[1]對于就學路徑的基本要求是滿足安全性能,其次則是滿足多樣化的功能性需求與更高層次的環境需求。隨著兒童友好相關理念的不斷發展,國內外對于兒童就學空間的研究從最初的保障宏觀交通安全,逐漸演變為更加注重中觀與微觀的空間品質,與此同時,也更側重兒童需求與行為研究。研究區域雖大多集中于城市空間,但已有向近郊鄉村過渡的趨勢;對于鄉村而言,兒童就學路徑環境改造的探索仍處于初始階段,本研究以鄉村小學為切入點,旨在探究鄉村兒童就學行為與空間的相互關系,從而為鄉村兒童友好就學路徑的改造提供思路。
1 研究對象與數據來源
小學是鄉村兒童學習與活動的重要場所,本文以小學為中心,研究鄉村兒童的就學路徑,為鄉村兒童就學路徑改造提供理論依據,助力鄉村兒童健康成長。光明小學所在地白箬鋪鎮以打造“全國兒童友好示范鎮”為發展定位,在兒童友好型鄉村實踐方面具有極大可操作性。因此本文以光明小學兒童的就學路徑為研究對象,進行以下研究:
首先通過對光明小學進行前期分析,初步了解小學的空間組成要素、路徑組成等;其次在實地調研階段,對光明小學實地航拍,隨機抽取學生進行GPS路線追蹤[2],結合問卷調查及訪談獲得基礎數據[3];最后利用前期資料和實踐獲取資料對光明小學的學生及其就學路徑進行探索研究。
2 調研分析
2.1 調研及就學方式概況
在調研期間問卷發放數量為學生總人數的一半,共150份,其中回收有效問卷126份;調研內容主要圍繞學生就學的基本信息、就學途中活動選擇偏好和就學主要活動路線展開。從問卷和隨機抽樣訪談得出步行和乘坐校車的兒童占90%以上,其余是家長用機動車或非機動車接送上下學。
光明小學就學路徑體系主要分為步行路徑和車行路徑,其中步行路徑主要集中在小學所在地光明村,除了小學所在村莊之外,步行路徑還包括從校車站點到達居住點的路線;車行路徑所覆蓋的區域面主要以村域為單位,服務范圍較為廣泛,路線覆蓋的村域除了光明村,還包括大塘村、黃泥鋪村、金峙村、齊天廟村和龍蓮村等(圖1)。
2.2 不同就學方式的路徑選擇
2.2.1 校車路徑
校車作為大部分兒童的就學交通工具,其線路覆蓋光明小學學生集中的居住點,從而形成兩條從金州大道向周邊村域擴散的路徑。校車線路一南北方向延伸,最遠到達龍蓮村。校車線路二東西方向延伸,最遠到達齊天廟村(圖2、3)。
校車路線選線特點:校車路線的選線滿足“點—線—面”的選線規律。“點”—校車必經點為學生居住點的集中區域;“線”—校車運行線路是金州大道及支路;“面”—校車運行范圍是光明小學服務范圍內的村莊。從而形成兩條從金州大道向周邊村域擴散的主要行車路徑。
校車路徑的主要問題:由于校車運行的數量較少,學生等待時間較長;校車停靠位置大多集中在屋場區域,從目前來看,屋場建設缺乏兒童友好度(圖4);就學道路存在的交通、固有設施、自然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2.2.2 步行路徑
根據實地調研發現,光明小學學生的步行路徑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學校與居住點之間的路徑,另一種則是校車站點與居住點之間的路徑?!皩W校—居住點”:學生大多是居住在光明村內,并且住在以學校為中心,向周邊擴散1 km區域內,步行時間約為15分鐘內;“校車站點—居住點”:校車站點與居住點之間的距離大多在500 m之內,步行8分鐘內到達。此范圍內的空間單位以屋場為主,校車站點大多位于鄉村屋場內部,此類路徑建設與屋場建設情況密切相關。
步行路線選線特點:以光明小學為中心,光明村為分界線,形成“學校—居住點”與“校車站點—居住點”兩種步行路線。
2.3 就學路徑中的活動特征分析
2.3.1 “學校—居住點”中途停留節點及時長
根據實地調研得到以上就學路徑的主要停留點信息,結合GIS核密度分析得出峰值出現在點1,主要原因為該處是大屋商店,是距離學校最近的居住區商店,其中點2為大型廣場,點3為路邊小范圍空曠區域,點4為水塘邊較空曠區域,點5是一個距離學校較遠的商店;其它淺色的路徑區域為正常通行區段(圖5)。
通過停留點核密度分析得出,在鄉村空間類型單一的情況下,小學生在放學路徑中可選擇的活動場地僅為商業空間或零星的公共活動空間;根據“學?!幼↑c”步行路徑主要空間的調研得出,鄉村兒童在選擇少的情況下,優先選擇商業空間,其次選擇自然環境更好的空間,而空間豐富度較低的場所較吸引度最低。
2.3.2 “校車站點—居住點”的主要吸引物變化
校車路徑的站點主要以屋場為單位,光明小學學生從校車站點到居住點途徑的活動空間,在未進行美化建設的屋場內主要是院前活動區域、路邊空地、水塘邊和樹蔭下;而在已建成美麗屋場中,主要途徑空間除了上述基礎類空間外,更多集中在小型廣場和其他兒童友好主題節點,包括兒童書屋、一米花園和香草園等。
根據“校車站點—居住點”步行路徑主要空間的調研可以看出,鄉村兒童除了喜歡和同學玩電子產品以外,更偏向選擇安全度強、豐富度高的空間進行活動;因此可以得出,需要更具功能性、安全性、兒童友好性以及鄉村自然性的活動空間來滿足學生課外活動、日常社交、鍛煉身體和增長自然知識等需求。
2.4 不同就學路徑的空間構成
根據光明小學的校車和步行兩種路徑的主要途徑空間和小學生就學活動特征,可得出兩種空間結構:校車路徑主要空間構成和步行路徑主要空間構成(圖6)。
根據調研得出:步行路徑主要空間構成包括小學門前空間、道路空間、農業勞作與景觀空間、居住空間和休閑活動空間。校車路徑主要空間構成除了上述空間之外,還有商業空間和其他公共空間等。
其中活動較為頻繁和重要的空間主要是道路空間和小學門前空間[4]:道路空間在就學途中的安全程度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許多安全隱患。而小學門前空間作為另一重要活動空間,發揮著學校參與社會活動、信息交流的載體作用。由于規劃設計缺乏前瞻性,學校門前廣場緊貼鄉村道路,面積狹小,門前廣場無法發揮集散功能。
3 就學路徑優化策略
3.1 充分尊重鄉村校車使用,優化校車接送效率
尊重鄉村兒童的校車使用,結合當地屋場建設調整選線;采用多方聯動,營造良好的校車運營模式。鄉鎮政府應加大對兒童友好的財政支持,研究制定切實有效的方案,增加校車數量,減少兒童的等待時間。充分尊重鄉村兒童的校車使用權利,結合學生居住點與兒童友好示范鄉鎮的美麗屋場建設,調整校車??奎c,提高校車接送效率。學校管理層面應加強放學時段的管理,制定分年級、分校門的疏散模式,減少擁堵,達到安全、有序的疏散效果。
3.2 以鄉村微設計,提升步行路徑的安全度與豐富度
以鄉村微設計的模式,提升步行路徑的安全度與豐富度:從學校步行至居住點和校車站點步行至居住點的兩類步行路徑的改造,通過微設計的模式來優化,該模式主要用于道路改造和微空間改造[5]。結合美麗鄉村與屋場建設,在具有安全隱患的地方增設趣味警示、安全標識;就學路徑步行道路是主要建設重點,對于已建成道路專設兒童步行道,以豐富明艷的色彩劃分兒童上下學的專屬道路;對于鄉村未建成道路,仍以提升道路硬化為主,減少安全隱患;另外,對鄉村進行微空間改造,結合鄉村的空間特點,以增加自然要素為主、非自然要素為輔的功能性空間,來提升空間豐富度[6]。
3.3 結合鄉村自然教育,提升路徑主要組成空間的兒童友好度和利用率
3.3.1 小學門前區優化設計,提升場地疏散能力
對于光明小學而言,由于建筑布局已經固定,空間及建筑的優化存在一定局限性。學校可根據自身的現狀,整改門前區場地;也可改造門前景觀區域,增設家長等待和休息區,擴展門前區空間;家長等待區的劃分應充分結合鄉村空間、校內空間,充分利用校內場地進行疏散。提高疏散的安全性和兒童友好性。
3.3.2 主要沿途空間改造,以低干擾模式引導鄉村兒童友好建設
針對鄉村空間結構,充分挖掘鄉村的空間改造活力[7],尊重鄉村兒童需求,以“微設計、低干擾”的設計形式結合自然教育理念[8],建設有益于兒童活動、利于兒童成長學習的以鄉村自然教育為主的空間節點,為鄉村兒童營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長環境(圖7)。
4 結語
鄉村兒童是鄉村未來的希望,但目前大多數鄉村兒童所處環境仍較差,需得到更多關注。研究發現:鄉村小學生更偏向選擇鄉村自然性強且空間豐富度高的場所進行活動;由此研究者認為,關于光明小學的兒童友好就學路徑空間優化政策應主要從優化路徑模式、改善路徑環境、優化路徑空間節點三個方面來進行。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時,融入自然教育理念,以微設計、低干擾的手法增強鄉村空間的兒童友好性,從而滿足兒童需求,讓兒童充分融入鄉村建設與發展。由于研究者所選的鄉村地處近郊,且在鄉村兒童友好方面已有所發展,因此對于客觀環境不同的鄉村可能存在局限性,未來有待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增強研究的普適性,為鄉村兒童友好建設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畢波,楊婷婷,馬春葉,等.兒童友好的街區中小學生放學空間與行為互動研究——以萬柳片區和大柵欄片區為例[J].風景園林,2022,29(02):119-126.
[2] 楊燊,高翔,李早.兒童放學后行動路徑與社區空間結構的關聯性研究[J].城市設計,2017(04):62-69.
[3] 沈瑤,劉曉艷,劉賽.基于兒童友好城市理論的公共空間規劃策略——以長沙與岳陽的民意調查與案例研究為例[J].城市規劃,2018,42(11):79-86+96.
[4] 沈瑤,張丁雪花,李思,等.城市更新視角下兒童放學路徑空間研究——以長沙中心城區案例為基礎[J].建筑學報,2015(09):94-99.
[5] 鄒曉佩. 基于“兒童友好”的城郊空間使用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9.
[6] 李卉. 基于使用者行為模式的廣州小學通學道設計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7] 關偉鋒,藺寶鋼.兒童友好型城郊鄉村景觀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 2021, 28(04): 108-113.
[8] 趙炳欣. 自然教育理念下的鄉村兒童戶外活動空間設計[D].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21.
收稿日期:2022-12-14;? ? ? ? ? ? ? ? 改回日期:2023-02-18。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編號:18C0289)。
*第一作者簡介:郭蕊(1998— ),女,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與設計;E-mail:1378338501@qq. com。
*通訊作者簡介:李進(1975—),男,博士,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鄉村規劃與城市設計;E-mail:61939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