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 仇志偉 胡俊苗
摘 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促進人全面發展這一教育終極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從教勞結合角度分析青少年的勞動教育問題,對目前勞動教育中存在的理念認知偏差、教育實踐淺顯化、腦力及體力勞動相分離等現象進行探討,提出構建完善的家、校、政府勞動教育協同體系、科學設計不同學段青少年的勞動教育形式和內容等路徑,以期最終達到教勞結合思想在我國青少年勞動教育教學中的貫徹落實。
關鍵詞:教勞結合;青少年;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573(2023)01-0092-05
收稿日期:2022-12-07
基金項目: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與式教學模式研究”(2017GJJG088);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紅色體育精神融入高校教育教學的內涵體系、價值與實施路徑研究”(2021GJJG168)
作者簡介:
周娜(1979-),女,河北滄州人,河北經貿大學副教授,博士;仇志偉(1982-),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經貿大學副教授,博士;胡俊苗(1972-),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經貿大學副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會議中從國家戰略發展和民族延續的政治高度提出了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體系的構想。作為“五育”之一的勞動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教勞結合思想為指導,系統分析我國青少年的勞動教育現狀,探索勞動教育的優化路徑,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構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馬克思對教勞結合思想的論述
據教育發展史記載,教育與生產勞動自原始社會就已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教育與生產勞動相互結合的活動方式早已有之。然而自從學校出現后,原來從事生產勞動工作的一部分人轉為專門從事教育活動,并且伴隨近代大機器工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脫離生產勞動,使教育與生產勞動不斷分離,教育模式開始以培養技能知識為主要目標。馬克思主義教勞結合思想的產生也有對此糾編之意,馬克思指出:“生產過程的智力同體力勞動相分離,智力變成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是在以機器為基礎的大工業中完成的”[2]464。
教勞結合的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中多次出現,要點有兩個方面:一是從社會關系角度來分析,教育作為一種手段服務于生產勞動,目的是為了防止生產勞動的異化;二是從自然關系角度來分析,教勞結合可以助力人的全面發展,以防止人的本質發生異化。
首先,從社會關系層面來看,馬克思
在研究英國工廠法時指出,盡管工廠法的教育條款整個來說是不足道的,但還是把初等教育宣布為勞動的強制條件。這一條款的成就第一次證明了智育和體育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可能性,從而也證明了體力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的可能性[2]529,即以生產勞動為主,教育為輔,工廠中的生產勞動應與學校中的智育和體育相結合。當工人翻身后,為了保證工人必要的教育,應對工人群體建立相應的學習平臺,通過教勞結合的途徑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次,從人與自然關系層面來看,教勞結合能更好地促進人實現全面發展。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說過:“未來教育對于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恩格斯認為,“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的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4]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的關系應是相互促進、互相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作為解放人的途徑應當予以重視。
二、我國領導人對教勞結合思想的深刻闡述
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關注青少年的勞動教育并反復強調教勞結合的必要性與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毛澤東認為:“教育與勞動結合的原則是不可移易的”[5],他在1957年提出“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被寫入黨的教育方針。1964 年,毛澤東提出要加強勞動實踐,并于1965年提出勞動教育是貫徹用手與用腦、學習與勞動、生產與教育、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的原則的必由之路。[6]鄧小平在1978年作出重要指示:“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7]。2002年,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8],提倡青少年群體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增強實踐能力,并進一步感悟活動背后的教育意義。2010年,胡錦濤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提出:“讓全體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都懂得并踐行勞動最光榮、勞動者最偉大的真理。”[9]在不久之后,教育部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勞模進校園活動的通知》,這一通知的發布及實施對于增強青少年教育和勞動相結合的意識起到了重要作用。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強調,勞動教育影響著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10]2020年11月24日,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號召全社會應當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11]他多次強調勞動以及勞動者的重要性,一定要堅持將勞動教育這一系統問題貫穿于青少年的整個教育規劃過程中。因此,加快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非常重要。
三、教勞結合過程中開展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教勞結合過程中,大多數人還是用傳統的教育方法來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沒有透徹理解其價值與功能,這使得勞動教育過程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一)對勞動教育存在理念認知偏差
受傳統教育意識的影響,家、校、社等各層面對教勞結合以及勞動教育認識不到位,過于簡單化與表面化。
一是勞動教育過于簡單化。在以往的勞動教育中,勞動思想教育被劃為德育范疇而勞動技能培育被劃為智育范疇,勞動教育沒有和其他“四育”得到同樣重視,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被弱化、淡化、邊緣化。其主要表現為把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和帶著學生干體力活劃等號,并且開展形式簡單,只注重安排時間與內容,對實施質量缺少關注。任何一種教育都應具有科學的計劃和安排,勞動教育要真正實現其價值就需要有可行性的規劃和設計,應選擇科學合理、有教育意義的勞動教育項目,以培育學生的奉獻精神和勞動思維,使其在親身勞動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如果沒有任何規劃和要求,僅是簡單勞動行為的話,那便是典型的有“勞”無“育”。
二是勞動教育表面化。曾經開展的勞動教育大多只是針對操作、方法等類似鍛煉動手能力的表面內容,忽視了對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深層次的教育。近年來國家對于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提倡,極大提高了教育者開展勞動教育的熱情。一些學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但在落實中只采取在校園內外開辟場地、建設教育實踐基地等措施來指導學生進行基礎的生產實踐,讓學生僅僅體驗勞動生產的過程,就認為是對學生進行了所謂的“勞動教育”。誠然,各種實踐基地為勞動教育提供了機會和便利條件,但僅依靠這些難以真正實現勞動教育目標,即使滿足了學生參與勞動的需求,也不是勞動教育的全部。[12]這種膚淺化、表面化勞動教育的結果是青少年學生沒有傾情地投入,難以得到勞動的收獲,勞動教育的目的不能全部實現。
(二)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淺表化
勞動教育本身的屬性決定了其無法離開實踐類活動,但當前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大多不夠深入,有形式主義的偏頗。走流程式的淺顯勞動教育達不到讓青少年深刻體會勞動意義的目的,也很難讓學生形成熱愛勞動的行為習慣。
一是勞動教育實踐針對性差。讓學生從熱愛勞動到奉獻社會是勞動教育實踐的目標。但當前勞動教育實踐忽視教育目標,單純是為了完成學校任務,而未真正將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來對待。部分中小學校所設置的勞動實踐課程實踐性不足,傳統教學的勞動教育課程不足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部分高校的實踐主題一般迎合社會熱點,規定學生按照同樣的要求進行實踐,這不利于學生創新性的培育,并且減弱了個體勞動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勞動實踐內容應貼合不同的學生發展需求,簡單重復性質的勞動實踐課程起不到教育的目的。除了勞動教育實踐課程針對性弱外,當前對于勞動實踐課程的評價也同樣缺乏針對性,某些學校勞動教育評價更多關注的是媒體宣傳報道影響力的大小,關注學生實際收獲和心理體驗不夠,不關注教育主體的教學評價無法真正提升課程實效性。
二是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同質化。志愿服務作為一種勞動實踐模式,蘊含著豐富的勞動知識與勞動教育價值,具有重要教育功能。志愿服務與勞動教育在價值取向、實踐要求與發展方向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無論在大、中、小學的哪個學段,都會開展符合學生學段特征的志愿服務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參加社區建設、環境保護、應急救助、去養老院看望老人等志愿活動。這類活動無論是對于實踐對象還是實踐主體來說都有一定意義,但諸多學校聚集性地開展某類志愿活動不僅會給實踐對象帶來困擾,也會降低青少年的勞動實踐效果。
(三)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分離
勞動的內涵既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在各學段的教育過程中,身體與精神的不協調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具體表現為書本知識與實踐探索的脫節。這種狀況使得教育本真面目被遮蔽。“勞心優于勞力”的錯誤傾向使得一部分人對體力勞動有偏見,希望通過腦力勞動教育擺脫這種情況。學校中的課程計劃經常劃分等級,認為天資較差成績欠佳的學生應選擇體力勞動,甚至有些老師和家長將體力勞動作為懲戒學生和孩子的重要工具。有的青少年學生由于體力勞動的缺乏,導致身體素質下降。[13]這種因升學壓力造成的過度重視腦力勞動的行為應予以糾正。
雖然科舉制度早已廢除,素質教育廣為提及,但是應試教育的存在仍然不可避免。在中考、高考競爭愈演愈烈的現實背景下,高升學率已成為不同學段學校追求的目標。迫于“考試”“高分”的壓力,學校不得不把教育中的腦力勞動作為獲取教育知識的重要途徑。盡管近年來各學校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按照教育部要求紛紛把勞動相關課程加入了教學計劃,但多是落實不到位,收效甚微。如高中的“勞動”課,初中和小學的實踐創新課,這些也不過是陪襯而已,與教育部要求相差甚遠。[14]
四、提升勞動教育實效性的路徑
針對教育與勞動結合的關系而言,勞動是手段,教育引導是目的,兩者相互支撐才能真正發揮勞動教育的功能。
(一)形成正確的勞動認知
勞動教育的目的絕不是讓“生活能夠自理”,而是讓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夠擁有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應引導學生通過勞動來認知社會,通過勞動來獲得經驗、學習技能、創造價值,在此基礎上形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并且成長為能夠為社會主義事業做貢獻的健康人。
第一,要切實提高教師、家長和學生自身對勞動教育的正確認識。勞動伴隨著人類始終,它不是一時一事的教育,而是人一輩子的教育。“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15],要引導教師、家長、孩子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價值,不能輕視勞動教育,也不能將其簡單化、形式化。因為勞動教育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家庭的幸福美滿以及個人的發展進步。
第二,勞動教育要走出打卡式、觀光式的誤區。應給各學段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實踐內容。一是讓孩子不要認為勞動教育只是任務,讓他們直接體驗、親身參與、出力流汗,在勞動實踐中體驗勞動的艱辛和快樂,培育正確勞動價值觀、良好勞動品質以及感恩意識。二是創新多樣化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手腦并用,
讓勞動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避免簡單的勞動知識講解、空泛的知識探究、單一的重復性操作,根據學生具體特點以多樣化的教育方式規劃設計教育方案,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得到收獲。三是積極創設真實有效的勞動場景,讓學生在勞動環境中收獲快樂和汗水,回歸勞動教育的本真旨趣。四是提升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啟發學生適應現代“新生活”方式,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引導他們自主研究、學創融通,提高其勞動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探求能力,使青少年擁有持續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二)構建家、校、政府勞動教育協同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11]應通過政府、學校、家庭三方攜手并進,共同打造適合青少年的勞動實踐活動,形成良性三方協同體系。一是家庭在勞動教育協同體系中發揮引導和激勵作用。家庭在青少年的勞動教育方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應注重發揮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基礎作用。家庭是勞動教育的“鮮活課堂”,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給予孩子的是潤物無聲的教育,應適時誘導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鼓勵引導其掌握基本的勞動能力。二是學校在勞動教育協同體系中發揮主導和協調作用。作為課堂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應開足開齊勞動教育課程,充分保證青少年學校勞動實踐時間。此外,教師要做好實踐教育與志愿服務指導,以便有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讓勞動教育真正在學校中“生根發芽”。學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營造崇尚勞動的濃厚氛圍,如借助抖音、微信等短視頻網絡平臺進行勞動教育宣傳。三是政府在勞動教育協同體系中發揮開拓和深化作用。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和基本要求,政府應利用多方資源為勞動教育取得實效提供充分保障。只有無縫連接的家、校、政府共育,才能讓學生健康成長。
(三)科學設計不同學段青少年的勞動教育形式和內容
在規劃設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形式方面,要根據青少年學生不同學段、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特征和學習任務,科學靈活選擇內容和方式。學生對勞動的認識應該隨著小、中、大學三個學段的發展而逐漸提高。小學階段注重習慣養成,重在體驗勞動,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應借助簡單日常的勞動活動來培養學生勞動的興趣。中學階段重在認識勞動,初步掌握通用勞動技術,通過校內思政課以及勞動技術課使學生對勞動形成正確認知,可以通過基礎的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使其在與社會的交流中感知勞動的意義,同時加深對勞動的認識。大學階段則需要注重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同,通過高校思政課及勞動教育課程來“明勞動之理”,深入理解勞動是人的本質、是人創造價值的必要手段,正確認識勞動的實踐意義,從而進一步認同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根據小學、中學、大學三個學段學生的成長及階段特點,勞動教育通過系統規劃相應勞動教育內容,使得青少年逐步“愛勞動”“會勞動”“懂勞動”。
(四)制定“硬核”標準以保障勞動教育順利實施
相比其他課程,勞動教育因為缺乏明確的考核標準較容易被人們忽視。若要解決勞動教育形式化、表面化的問題就需建立明確系統的評價標準和考核機制。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勞動教育考核的內容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勞動教育課程進行衡量。要圍繞勞動教育理論知識以及在實踐中的一些勞動技能的掌握制定出更加有效的考核方式,如大學生勞動實踐課程保證一定課時,可將撰寫的實證調研報告作為課程考試的重要參考因素,同時豐富勞動教育的實施形式,注重勞動教育學分評定的多樣性。中小學生可以讓家長拍攝個人實踐視頻并進行打卡,規定每周的家務勞動時間,每人按月用表格形式匯總整理并上交。同時,學校也可規定勞動教育應修的學分作為學生評優、升學的重要參考。
一種優質、有效的評價機制及考核標準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切實運用,如何依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進一步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非常重要。在進行勞動教育時還應充分考慮學生個人特質,尊重學生的勞動興趣,讓學生真正投入到勞動實踐中,從而切實提升勞動教育實踐的有效性。
勞動,是人類文明起源和發展的主要手段。重視勞動教育并且科學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是對教勞結合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勞動應該成為青少年全面發展最鮮亮的底色,培養具有勞動精神的未來社會生力軍和建設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4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1.
[5]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9.
[6]黨印,劉麗紅,張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溯源、歷史演進與現實方向[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22(2):8-18.
[7]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8]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0.
[9]胡錦濤.在201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
[1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
[11]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
[12]俞曉東.要“勞動”更要“教育”[N].中國教師報,2020-10-28.
[13]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J].中國學校衛生,2015(12):4.
[14]高謙民.我國的應試教育傳統與當代教育的歧路——乙巳百年祭[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6):5-9.
[15]卓晴君,徐長發.以勞樹德 以勞增智 以勞育美[N].光明日報,2018-10-09.
責任編輯:李金霞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Labor
Zhou Na1, Qiu Zhiwei2, Hu Junmiao1
(1.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2.School of Law,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Abstract: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which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youth's labo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working, probes into the phenomena existing in current labor education, such as cognitive deviation of ideas, simple educational practice, separation of mental and physical labor, and puts forward some paths, such as constructing a perfect cooperative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between home, school and government, and scientifically designing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labor education for young people of different classes, in order to finally achie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dea of combining teaching and labor in China's youth labo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 words: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teenagers; labo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