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璇
【關鍵詞】新媒體;圖像識讀;美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3-0087-02
近年來,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我國將新媒體應用于小學美術教學中,并將其視為一種可視化、多角度和創新性的教學技術手段。新媒體技術以其獨特性提升了小學生的美術圖像識讀能力。圖像識讀能力是指個體對圖像媒體(如照片、圖畫、電視等)所呈載的訊息的解讀能力。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指學生對作品、圖形、影像及其他視覺符號的感官體驗、視覺認知以及文化理解。
現階段對于小學生識讀能力的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藝術素養及自主審美意識培養不足、教師對學生圖像識讀的引導系統性不夠、缺乏對圖像識讀課程資源的開發等。因此,新媒體技術的融入將是小學美術教學的發展趨勢。
一、強化圖像識讀培養意識
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會隨著人的認知程度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發生變革,形成新的解釋。因此,在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時,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引導學生,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給予學生展示認識與理解的空間,讓他們在自主輕松的學習氛圍中不斷增強對圖像的想象力與感知力。如藝術大師胡安·米羅的作品多以華麗的色彩和簡單大膽的圖案構成,當二年級學生在欣賞他的作品時,教師引導學生從顏色簡單的色塊中識別出一根線、一個點以及異形色塊組成的人物等,讓學生感受大師作品中傳遞出來的無拘無束、天真單純。教師提供課前思考、課堂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逐漸體驗到畫家超現實主義的表達和內心自由的抒發,真正強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圖像識讀意識。
二、轉變課堂教學方式
教師可從觀看、識別、解讀三個方面,引導學生有方法有規律地看圖。運用新媒體技術,通過多視角、多維度的觀看方式,啟發學生快速、準確地尋找圖像異同之處,提高識讀效率。現代技術手段實現了作品還原、局部放大、多方位觀看等方式,不僅可以引領學生有層次、有規劃地識別圖像形象和風格,還可以從主題、媒介、形式和背景等方面進行解讀。
如人教版美術二年級《曲曲直直》一課,在教師示范演示后,學生可以準確地識別直線、曲線、水平線、斜線等不同的線條形式。教師借助新媒體帶領學生觀看北京故宮的圖片及視頻資料。學生認識到建筑中的直線體現了對稱的形式美,象征了古代帝王不可侵犯的權威性,也表現出了中國古典建筑大氣磅礴的氣勢,它與均衡靈動、富有變化的曲線,傳遞給觀賞者不一樣的內心感受。新媒體環境下的美術課堂讓視覺藝術更直觀透徹地進行了展現,也使得圖像識讀更具思想內涵。
又如人教版美術一年級《下雨了》一課,教師借助手機APP軟件,播放不同雨聲的聲音效果,讓學生分辨雨滴落在不同物體上的聲音。一幅幅景象呈現在學生的心中,也為解讀韓羽的中國畫作品《聽雨圖》營造了賞析氛圍。這種鑒賞方法借助新媒體調動學生的生活圖像經驗,借助美術語言解讀,讓學生多角度感受圖像、理解作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三、創設課堂教學環境
問題導向下的圖像識讀能力引導,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通過相關線索,帶著問題自主探究,用思考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在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圖像識讀素養。小學美術教學中,圖像識讀是一個從“看”向“看見”的轉變過程,學生的參與度越高,對圖像的理解越深刻,才能培養與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才會對外部世界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例如,在蘇教版美術四年級《魚的紋樣》一課中,教師在認識新石器時期的彩陶魚紋盆的環節依次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盆上的紋樣是何種形式的美術元素?構成了哪種紋飾?紋飾的出現和彩陶盆的關系是什么?為什么在彩陶盆上畫這種紋樣?學生在問題的驅動及教師的啟發下,一步步探討出由線條構成的魚紋代表了食物。教師讓學生再次對比彩陶盆上的魚紋和平時繪畫魚的區別,使學生認識到簡單的線條代表了遠古時期的人們已經初步形成對美的認知。學生由淺入深地觀察、思考、 分析,輕松、自主地達到了圖像賞析的目的,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識讀方法。
四、激活社會育人資源
將美術課堂搬到美術館、博物館中,借助空間形態、布展方式和衍生教育共同促進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提升。相比學校教學環境,美術館、博物館擁有更便利、豐富的數字資源,可從“物境”“情境”“意境”三個維度與美術教學深度結合,提高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開拓美術知識學習的渠道。如各大美術館、博物館中的云展覽、云直播、短視頻等數字化服務,推動了新媒體數字資源和小學美術圖像識讀的整合與應用。在美術館、博物館這樣開放的場所里,教師可借助圖像類、視頻類、虛擬現實類、動畫類等新媒體數字資源,給予學生更廣泛、自主、真實的空間,讓學生將課堂所學運用于實踐活動,在提升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和審美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民族藝術文化自信心,并將構建青少年完善的讀圖心理結構作為終極目標。
圖像識讀能力的培養是目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美術學習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運用新媒體技術,變革教學方法,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對圖像識讀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究圖像的文化內涵,培養他們形成敏銳的感知力和正確的審美觀念,并成長成為“審美創造型”人才,從而構建以美育人、以情化人的學科育人模式。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