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元宏
摘 要:大觀念是單元教學的指導,單元教學是物理教學方式之一。在大觀念的指導下,教師整合教學內容,設計單元教學,實施課時教學,引導學生探究,建構認知,鍛煉能力,及時進行單元教學評價,增強物理教學效果。本文以力學單元為例,將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教學任務劃為重點,詳細介紹基于大觀念的高中物理單元教學設計策略。
關鍵詞:高中物理;大觀念;單元教學;力學單元;教學設計策略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高中物理教學目標:著力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實際上,課標為一線教師指明了“教什么”“怎樣教”的方向: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實現物理教學目標的“法寶”。所謂的深度學習是以學科基本結構為基礎,把握知識結構間有意義聯系,進而進行系統學習的教學活動。縱觀傳統物理教學,教師受傳統觀念影響,機械地教教材,割裂知識聯系,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碎片化知識,難以建構系統的知識結構,影響了深度學習。大觀念是教師建構知識聯系的指導,單元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法寶”。大觀念是學科觀念群中起著引領作用的觀念,是教師引領學生整體探究物理的指導。單元教學是指以大觀念為指導,以單元整體規劃為基礎,以課時教學設計為抓手,以情境、任務為要點,引導學生探究、把握知識聯系,建構知識結構,增強學習深度的教學活動[1]。以大觀念為指導地實施單元教學,可以使教師突破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限制,站在整體化角度,引導學生深度探究物理,促使學生建構知識結構,鍛煉相關能力,逐步養成核心素養,實現預期目標,增強物理教學效果。鑒于此,在實施高中物理教學時,教師樹立大觀念,并以此為指導,整合教學內容,設計單元教學,實施課時教學,評價單元教學,由此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物理,發展物理核心素養。以力學單元為例,教師應用如下策略實施大單元教學設計:
一、研讀教材,整合教學內容
整合教材內容是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基礎,也是實施大單元教學的基礎。大觀念引領教師打破現有教材界限,探尋知識聯系,建構知識聯系[2]。因此,在大觀念指導下,教師研讀教材,梳理知識,把握知識聯系,整合相關內容,由此建構出知識結構。
比如:力學內容分布于魯科版高中物理教材不同章節,包括質點、參考系、坐標系等。在研讀教材之際,教師列出物理教材中的全部力學知識點,并在邏輯思維以及教學經驗的作用下,探尋知識點的聯系,先將其劃分為三大力學內容:運動學、靜力學和動力學。接著,教師圍繞三大內容,繼續研讀力學知識點,整合有關知識點。如圍繞靜力學內容,教師整合了力的概念、三種常見力和物體的平衡這三個知識點。之后,教師細分知識點,建構知識結構。如力學概念——定義、三要素、矢量性、效果;三種常見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物體的平衡——力的合成與分解、物體的平衡、共點力、物體平衡條件。實踐證明,通過這樣從上到下地研讀物理教材,不僅獲取了物理知識,發現了知識點的聯系,建構出了知識結構,還切實地增強了物理教學的邏輯性,便于推動單元教學發展。尤其,學生在系統的知識結構的作用下,可以深度學習物理,增強物理學習效果。
二、合理規劃,設計單元教學
設計單元教學是大觀念的實踐體現,也是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基礎。因此,在實施單元教學時,教師要依據單元內容,進行合理規劃,明確單元名稱、單元目標、課時數以及教學策略,借此指明單元教學方向。
以力學三種常見力為例,教師在研讀知識點之際,探尋其共同之處,由此設計單元名稱:相互作用力。首先,教師研讀課標,探尋教學要求,同時分析教材內容,設計單元教學目標:1.了解重力內涵及其特征;2.理解彈力的相關內容,概念、大小、方向以及胡克定律;3.了解摩擦力概念,掌握滑動摩擦力公式;4.理解、掌握力的合成與分解及平行四邊形定則。其次,教師研讀學生成長記錄袋,了解學生學情,如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了與之相關的內容,探究重力做好準備。但部分高中生抽象思維不發達,在探究重力之際,會遭遇諸多問題。教師立足學生學情,準備用十個課時引導學生探究三種常見的力。最后,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學情,教師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如,緊扣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關系,應用溫故知新法,引導學生回憶所學,探究新知;立足物理與生活的關系,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情境,遷移已有認知,深度探究物理知識;呈現生活中的物理實例,引導學生探究,體會等效思想等。如此規劃、設計,不但使教師做到了心中有數,利于有依據地開展單元教學,還增強了單元教學的整體性,有利于增強單元教學效果。
三、緊扣課時,實施單元教學
課時教學是單元教學的“落腳點”。在設計大單元教學后,教師依據課時內容,發揮教學智慧,應用多樣方法引導學生探究,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促使學生扎實掌握物理知識,發展核心素養。以“牛頓第一定律”(動力學:牛頓運動定律的第一課時)為例,在實施課時教學時,教師應用如下方法:
(一)創設情境,引發思考
情境是單元教學的重要構成,是學生深度學習單元內容的載體。情境教學實踐證明,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引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逐步探究,透過具體場景抽象物理結論[3]。所以,在實施課時教學時,教師先圍繞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引發學生思考,為深度探究物理奠定基礎。
在“牛頓第一定律”課堂導入環節,教師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相信大家都有坐公交車的經歷。現在,請大家發揮想象力,假設自己正在一輛疾馳的公交車上。老師是公交車司機。當老師做出指示時,請大家做出反應。”學生受此吸引,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師趁勢扮演司機角色,并給出指示:“公交車正在疾馳,突然路口竄出一只小狗。司機緊急剎車。”此時,學生遷移生活經驗,做出反應:身體前傾。立足學生反應,教師繼續指示:“小狗跑進了一家商店。司機啟動公交車。”大部分學生做出反應:身體后仰。教師及時肯定學生的前后反應,并提出問題:“為什么大家會做出這樣的反應呢?”在已有物理認知和生活認知的作用下,學生紛紛提到“慣性”。教師賞識學生,并繼續引導:“如果公交車上的某個乘客手中拉著一個氫氣球。在汽車前進的過程中,這個氫氣球會如何運動呢?”學生就此給出不同回答,“向前運動”“向后運動”。教師對學生給出的回答不做評價,而是鼓勵他們課后自主體驗,探尋問題答案。接著,教師發問:“在公交車行駛的過程中,為什么乘客和氫氣球會這樣動,或那樣動呢?其實,運動過程中有加速、減速,為什么事物會這樣運動呢?事物運動的原因是什么呢?”在初中物理的支撐下,學生輕松答出“力”。于是,教師引出本節課題,引導學生深度探究力。如此創設情境,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引發了學生思考,促使學生走進物理課堂。尤其,通過體驗情境,學生遷移已有認知,有利于建構新舊知識聯系,為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打好基礎。
(二)回顧歷史,自主思考
課標闡述了物理史之于物理教學的重要性,要求教師聯系物理知識點,挖掘物理史資源,并用其創設相關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在物理課堂上,教師結合教學需要,應用適宜方式展示物理史內容,促使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建構物理認知,同時發展物理核心素養。
比如:在“牛頓第一定律”課堂上,教師先播放微課,引導學生觀看、經歷中外物理學家探究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少學生感受到科學研究是一項具有曲折性的活動。微課中提到了伽利略的“雙斜面”實驗。教師以此實驗為重點,繼續呈現物理史內容。在此次呈現的過程中,教師動手操作,在講桌上推動黑板擦,并向學生提出問題:“當撤去力后,黑板擦最終會不會停下呢?為什么呢?”學生聯系微課內容和生活經驗,提到“摩擦力”。教師肯定學生回答,并引出伽利略提出的觀點,同時鼓勵學生閱讀課件內容(理想實驗的文字內容)。通過閱讀,學生初步了解理想實驗內容。教師把握時機,用課件展示伽利略的“雙斜面”實驗圖,并鼓勵學生閱讀教材,描述實驗內容。在學生描述時,教師認真傾聽,提出問題,如“根據理想實驗內容,小球在運動的過程中會到‘無限遠,對應減速的時間也就是‘無限長。在此過程中,速度的變化是‘無限慢。那么,‘無限慢是什么意思呢?”“在理想實驗中,小球要永遠運動。在這樣的情況下,水平斜面要無限長。世界上有沒有無限長的水平斜面呢?”等。在這些問題的驅動下想,學生積極思考,深度探究,一步步地了解伽利略的“雙斜面”實驗內容,尤其探究到其背后蘊含的物理內容,順其自然地增強物理認知。同時,不少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增強思維深度,切實發展科學思維能力,形成科學態度與責任感,有利于增強物理核心素養發展效果。
(三)操作實驗,深度探究
實驗是學生學習物理的方法之一,也是必須掌握的物理內容[4]。課標要求教師立足實驗重要性,應用多樣方式演示、操作實驗,驅動學生深度探究。由此可見,實驗是學生深度學習物理的支撐。所以,在物理課堂上,教師依據教學內容,編創實驗,引導學生操作,借此深度探究物理知識。
在“牛頓第一定律”課堂上,教師在講到“慣性與質量”這一知識點時,為了使學生探尋影響慣性的因素,教師邀請一男一女兩名學生到講臺上操作實驗。其中,女同學吹沒有裝水的乒乓球,男同學吹裝滿水的乒乓球(注:學生不知道乒乓球中裝滿水)。其他學生認真觀看,發現一個乒乓球被吹動了,一個沒有被吹動。此時,學生產生懷疑,迫切地想知道出現此現象的原因。于是,教師解開實驗秘密,并就此做出解釋:“裝滿水的乒乓球,其質量較大,不容易被吹動。而未裝水的乒乓球,質量較小,很容易被吹動。這說明了物體的質量越大,其慣性越大。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在學生建構認知后,教師繼續操作實驗。在此次實驗中,教師向學生呈現一個裝有水的瓶子,提出問題;“快速向前推動瓶子,在瓶子向前運動時,其中的氣泡會向哪個方向運動?”學生就此給出不同回答,有向前,還有向后。教師不做評價,而是直接進行演示。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瓶子上,發現氣泡向前運動。一些學生因此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表揚學生積極發問行為,并鼓勵他們與小組成員合作。在合作之際,學生回顧實驗現象,遷移已有認知,提出各種個性觀點,碰撞思維,得到問題答案:“相同體積水的質量比空氣密度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慣性就越大,保持靜止狀態的能力越強。”教師肯定學生的探究所得,并引導其回憶情境問題,試著用物理所學回答問題。實踐證明,學生通過與物理實驗“互動”,不但扎實地掌握了物理知識,還解決了相關問題,實現了學以致用,切實增強學習深度。同時,一些學生因此鍛煉科學思維能力,有利于發展物理核心素養。
四、貫穿教學,實施單元評價
教學評價是單元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促使學生深度學習的“法寶”[5]。教育評價改革提倡教學評價多樣化。多樣化的教學評價包括評價內容多樣化、評價主體多樣化。
(一)評價內容多樣化
縱觀傳統教學,大部分教師將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作為主要的評價內容,忽視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情況,由此導致教學評價效果不盡如人意。針對此情況,教師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核心素養為重點,以深度學習為依據,設計評價量表,呈現多樣的評價內容,為進行教學評價提供依據。
比如:在實施力學單元教學時,教師圍繞科學探究這一素養維度,以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和創新這三項深度學習目標層次為依據,設計了三個水平的教學評價內容:
水平一: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提出物理問題;與他人通力合作,制訂科學探究方案;操作物理實驗,從實驗現象中抽象為例知識,嘗試用物理知識解釋實驗現象。
水平二:體驗物理學習活動,分析事實或結論,發現并提出物理問題,就此做出假設;制訂物理探究方案,選用適宜物理工具,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物理結論;撰寫物理實驗報告,交流、反思物理探究過程和結果。
水平三:體驗真實的物理情境,多角度探究物理問題,做出科學假設;制訂有新意的探究方案,操作適宜工具,獲得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能用物理所學解釋物理現象;撰寫完善的物理實驗報告,反思物理學習過程和結果。
(二)評價主體多樣化
教師和學生是物理教學評價的雙主體。在實施單元教學評價時,教師既要發揮自身作用,立足整個教學過程,應用多樣方式,如即時評價,及時地給予學生評價,推動學生深度學習。還要將評價權力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反思,由此實現評價主體多樣化。
比如:在實施力學單元教學后,教師引導學生制作思維導圖,總結單元所學。在此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自主評價,邊制作導圖邊思考學習知識的方法以及學習問題。同時,學生要將思維導圖和反思內容展示于成長記錄袋,借此增強自主評價效果,為教師進行過程性評價提供依據。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大觀念指導下有效實施物理單元教學,可以使學生深度學習物理,發展物理核心素養,增強物理教學效果。鑒于此,在實施高中物理教學時,教師可以以課標為指導,樹立大觀念,站在整體教學,整合教學內容,設計單元教學,組織課時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從而使學生深度學習物理,建構知識結構,發展核心素養,提升物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戴小民.大概念統攝下的高中物理單元教學設計與實踐——以“牛頓運動定律”教學為例[J].物理教學,2021,43(12):10-13+66.
[2]李丹艷,李衛東.基于逆向思維的高中物理單元教學設計[J].物理通報,2021(11):51-54+58.
[3]鄭小青.單元視角下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實踐——以“力和力的平衡”單元教學為例[J].湖南中學物理,2021,36(8):50-53.
[4]周素羽.基于學習進階的高中物理單元教學設計與實踐[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21.
[5]潘蘇東,童大振,汪大勇.中學物理單元教學設計流程的探討[J].物理教師,2021,42(04):11-13+17.
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21年度立項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物理‘力學單元設計實踐研究”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JYKT-2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