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眉
摘 要: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促使學生通過教材基礎知識的學習,更好地感知傳統文化的實際意義所在,從而能夠通過對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學習,不斷感受我國發展歷史的艱辛與不易,使得學生能夠體會到現代教育知識的來源,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與意識,充分落實新課程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核心內容。另外,教師在實際的傳統文化教育設計中,應該合理挖掘教材中存在的傳統文化內容,可以有效滲透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落實新課程教育的實際作用。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1.048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優化與更新,傳統文化教育已經成為教育改革中的熱點名詞,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教師作為相關理念的踐行者與設計者,就應該正確認知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帶來的積極影響,能夠結合學科改革的基本目標,合理滲透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使學生更好地感知相關知識的實際意義。教師還應該有效根據現代教育手段與方法,優化傳統的課堂授課思維模式,能夠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感受。教師還需要正確認知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特點,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思維模式,有效創設具體的教學活動,以引導學生高效掌握基礎知識,有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與發揚。
一、優化傳統教學模式,積極落實傳統文化教育
近年來,傳統文化教學已經成為各個學科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所以,教師作為學生學習路上的指路人,更應該首先對傳統文化產生正確認知,能夠結合時代的發展現狀,有效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促使學生能夠積極感受傳統文化的實際魅力,教師還要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內容,合理設計課堂教學模塊內容,以引導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進行有效學習與把握。同時,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感受,學生也能夠通過感受教材基礎知識挖掘其背后的傳統文化核心內容,從而有效落實新課程的教學需求。所以,教師就應當基于傳統文化教育,促使學生能夠在小學信息技術學習階段,培養正確的傳統文化學習意識,更好地感知我國的地位,從而產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有助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承與發展。比如,教師在教學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四則運算——用公式計算》的相關知識內容時,就可以優化傳統教學的思維形式,積極落實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內涵,有效設計課堂教學模塊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將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中的基本內容與我國1000多年前的《孫子算經》進行有機融合,并借助《孫子算經》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導入:“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二,五五數之三,七七數之二,問物幾何?”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借助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內容,對學生進行思維啟發與引導,使學生能夠從多方面分析,解決問題,從而也有助于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高效推進,也有助于學生在小學階段更好地感知傳統文化的內涵。
二、借助傳統文化內容,優化傳統課堂教學模式
小學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不同于其他文化類學科,需要學生對知識進行大量記憶與背誦,在小學信息技術課本中,仍存在部分需要學生背誦與記憶的內容。但在傳統背景下,教師往往對學生進行簡單思維引導,讓學生對相應的知識進行有效記憶,學生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對相應的知識并沒有主觀理解,也不能夠掌握相關知識的深刻內涵,只能夠被動按照教師的要求對理論知識進行死記硬背。這一傳統的教學形式無法滿足新時代的教學要求,所以,當前教育背景下,教師就應當樹立正確的思維意識,能夠有效借助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不斷優化傳統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高效掌握與記憶。例如,在學習小學信息技術六年級教材《設計制作九九乘法表》相關知識內容時,本節知識需要學生根據自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合理設計與制作乘法表,教師可以在傳統文化中選擇適當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思維啟發與引導。比如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九九乘法表就已經產生,民間也廣泛流傳著九九乘法歌訣,俗稱“小九九”,教師就可以將相應的歌訣進行適當優化,根據學生的記憶習慣,設計全新的教育內容,促使學生對九九乘法表進行記憶與背誦。這樣一來,學生既能夠通過感受優秀歷史文化,更好地感知九九乘法表的深刻內涵,還能夠在無形中加強對相關知識的記憶與背誦效率,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內容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開展傳統文化活動,豐富信息技術教學內容
學科教學活動的開展是一種較為傳統的教學形式,主要依靠教師對課本知識進行適當把握,能夠結合基礎知識的特點,合理選擇恰當的教學形式,促使學生更好地感知知識的實際內涵,從而更好地輔助教師開展相應的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既能夠豐富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內容,也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感知相應知識的實際應用場所。所以,在現階段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為了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內涵,就應當結合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的實際知識內容,有效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不斷豐富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塊的內容,為學生帶來更加豐富的學習感受與體驗,從而達到新時代的教學目標,也能夠有效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與要求。比如,教師在教學小學信息技術六年級教材中《微能力——圓周率的歷史》相關知識內容時,在傳統背景下,教師往往對相關知識進行簡單導入,向學生介紹圓周率的概念以及探索過程,學生只能夠在課堂上簡單聽取教師的講解,并未對圓周率的歷史來源有充分的了解,也不利于學生在課堂上有效感知相應的傳統文化內容。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開展課后傳統文化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針對本節的知識,通過翻閱資料或者上網查詢信息的方式,將圓周率的探索過程與相關的名人案例進行恰當整理,然后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進行有效演講與分享。這樣一來,學生在對相關知識的來源進行分析與查找時,便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存在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與思維習慣,有助于學生獲得更高的動力。
四、結合生活實際教學,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信息技術學科知識來源于生活,也能夠反映生活,教師在實際的課程設計過程中,不能夠脫離實際生活內容,一味進行理論講解,因為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與傳統文化相關。結合生活開展教學,有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體會,有助于學生自身的認知。例如,在學習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下冊教材中《中國剪紙——演示播放文稿》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有效對學生拓展相關的知識,積極滲透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準備一些剪紙的實物或者在網絡上尋找剪紙的過程性視頻,供學生進行實際觀看與學習,促使學生感受剪紙的魅力,體會人類的心靈手巧,還能夠感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情操。剪紙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我國的地位極為重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西方國家的一致好評和稱贊,所以教師在講解相關的知識內容時,可以適當結合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結合教材的具體知識進行有效滲透,并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以引導學生高效率學習。教師再輔以剪紙的歷史來源與構成進行詳細講解。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還會極大提高傳統文化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滲透效率。
五、把握課堂教育時機,有效設計傳統文化內容
教師作為課程內容的設計者,應該合理把握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時機。例如,在學習小學三年級下冊信息技術教材中《小建筑師》相關的知識內容時,教師應該合理把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時機,結合部分學生的心理特征,側面對學生進行啟發與教育,教師可以向學生舉例,例如,我國的萬里長城中所用的石塊每一個平面都是多邊形,結合萬里長城的巍峨與壯麗,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生活實例,不僅能夠完成相應的教學計劃,又能夠提高教師在教學中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效率。同時,教師不能夠產生高高在上的優越感,應該與學生平等,需要與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教師不能夠將自身放于過高的位置,也不能完全主導課堂,課堂教學應該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進行雙向分析與探討,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這樣一來,才會有效在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合理優化與改革。
六、適當創設教學情境,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內涵
小學信息技術往往會遇到網絡計算器相關模塊知識,從學生初步接觸信息技術開始,就會開始學習計算器的使用方法,計算器是學生使用電腦的必備技能,教師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帶領學生掌握計算器的實際使用技巧,還應該基于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計算器的發展歷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心求知欲,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相關的知識,從而加深對相關知識的印象。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小學信息技術《巧用計算器》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應該積極結合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合理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古代珠算的用法與由來,使得學生感受計算器的發展歷程,體會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教師在計算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一味帶領學生學習與認知計算器的按鈕功能,這樣會使得學生產生學習疲勞,并不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通過分析生活案例,有效融入傳統文化內容,促使學生在使用計算器的同時,還能夠感受相關知識的運用場所,對小學信息技術計算器模塊知識學習效率的提升也有著極大的促進意義。
七、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近年來,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日漸提升,信息技術的優勢與特點是人們有目共睹的,所以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該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積極跟隨時代的發展趨勢,不斷學習與掌握現代教育技術與方法,并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思維模式,從而能夠在日常教學與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與引導。另外,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轉變傳統的學習觀念,不能夠再按部就班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進行學習,應該不斷感受新時代中信息技術的魅力與優勢,不斷學習與信息技術有關的知識與能力,從而能夠在教師授課的基礎上,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與拓展,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些基本的知識內容進行鞏固與提升,從而才能夠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自己學習中的各種潛能。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信息技術教材第3課《有趣的畫圖》相關知識內容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工具箱中的工具,并會使用、會啟動和關閉畫圖程序,教師如果直接在課堂上進行相關按鈕功能的講解,部分學生往往會因為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夠有效掌握基本的畫圖工具用法,所以教師可以合理滲透傳統文化內容,將古代素描與實寫的內容展示給學生,使得學生能夠增長知識。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合理滲透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既能滿足優秀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能夠為學生拓展知識提供良好的素材。
八、采用案例教學方法,不斷滲透傳統文化思想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活動設計過程中,教師不能夠僅帶領學生對書本知識進行記憶與理解,應該根據課程的基本教學要求,適當選擇現代教育手段與方法,能夠結合生活實例,對學生進行高效率的指導和教育。教師在實際的課程內容教育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課堂知識的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的綜合素養。同時,學生還能夠通過教師的補充與講解,深刻掌握傳統文化的內涵,理解祖輩們的優秀思想,有利于小學生的自我成長與發展,促進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內容時,就應該選取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引導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傳統文化的應用場所,從而可以提升小學信息技術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效率。例如,在學習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中《有趣的幾何圖形》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尋找相關的軸對稱圖形,然后教師向學生列舉京劇中的臉譜、道具,以及中國的古建筑、剪紙、壁畫等多種多樣的物品,讓學生直觀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與性質。這樣一來,既能夠通過具體的實例,讓學生能夠對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產生獨有的興趣,也有助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總之,教師應當根據傳統文化的特點與內涵,引導學生進行高效學習與掌握。同時,教師也應當借助現代的教育手段與方法,更好地以教材基礎知識為載體,有效向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與教育。另外,教師作為學生學習路上的指引者,不能夠根據自身的思想,主觀決定學生的學習內容,應該結合傳統文化教育的實際目標,有效設計相應的模塊內容,促使學生在掌握教材基礎知識內容的同時,還能夠根據教學安排,逐步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高效理解與認知,更好地落實新時代教育的深刻內涵。
參考文獻:
[1] 陳群夫《淺析小學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教學的有效融合》,《最漫畫·學校體音美》2019年第25期。
[2] 趙欣《淺談信息技術教學與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合策略》,《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版)》2020年。
[3] 鄧萍《幼兒園教育中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策略探析》,《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年第7期。
[4] 張茜、楊玉強《信息技術促進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策略研究》,《軟件導刊》2020年第4期。
[5] 馬鐵松《試析信息技術促進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策略》,《科教導刊(電子版)》2019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