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月紅 鄒婷
單元語文要素為教師解讀教材內容、設計單元教學提供了行動指南。事實上,部分語文教師很少 在單元教學活動開展前深刻解讀單元語文要素,未厘清單元語文要素的概念,把不準其中的要義,教學設計沒有圍繞單元語文要素進行,使整體教學產生偏移,從而降低了課堂教學成效。語文教學是成體系的,同一單元中的課文往往有著內在的聯系。教師應當深耕單元語文要素,并將單元語文要素作為單元教學的重點內容和聯結點,搭建語文教學體系,引導學生開展系統化的語文學習,為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一、厘清語文要素的概念
語文要素往往是一些重要的語文概念,旨在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想象畫面、優美生動的詞句、場景、細節、動態描寫、靜態描寫等。要落實語文要素的教學,教師應先了解語文要素的具體內涵,并將其融入具體課文的講授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和能力。
以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該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因此,教師應先厘清點面結合、場面描寫等語文概念,在開展本單元課文教學之前,先將單元語文要素中的要求和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結合已學知識,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的方式理解單元要素的概念,對將要學習的單元課文有整體把握。然后,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訴學生,場面描寫就是對特定時間、特定地點中人物活動的總體情況的描寫,要表現出特定的氣氛,使場面變成一幅生動而充滿感染力的圖畫;點面結合則是場面描寫中的一種常用手法,這種手法通過勾勒場面的整體面貌和刻畫局部細節來展現活動場面,烘托現場氛圍。此種清晰、具體的講述可以讓學生對單元語文要素的概念有基本的了解,有利于鞏固學生的語文知識,便于教師在后續課文的教學中以實例講解的方式幫助學生構建語文學習的體系。
二、找準課文中的例子
講解課文中的例子是落實語文要素的重要方式。語文教師應當通讀整個單元的課文內容,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找出合適的例子,引導學生深化單元語文要素的相關知識。例如,在《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頂峰殲敵”這一戰斗場景中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最為經典,這一場面既有對人物群體形象的粗線條勾勒,又有對個體形象的細致描寫。“為了拖住敵人,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把大批敵人引上了狼牙山。他們利用險要的地形,把沖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這段描寫屬于點面結合中“面”的描寫,描寫了五位戰士這一戰斗群體英勇奮戰的場面。“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斗,讓敵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那個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的滿腔怒火。戰士宋學義扔手榴彈總要把胳膊掄個一圈,好使出渾身的力氣。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把臉繃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這是點面結合中“點”的描寫,分別寫出了每位戰士英勇斗爭的情景。結合具體例子進行單元語文要素的講解,可以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語文要素有直觀的感受及更深刻的體會,也便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構建語文知識體系。
三、搭建語文教學體系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大多數語文教師會按照單元編排的課文順序開展教學,但就實際學情來說,此種教學方式不利于語文要素的落實,也不利于學生構建系統的語文知識。因此,語文教師應當依據同一單元中課文的邏輯結構和難易程度設計教學順序,以單元語文要素為中心,對同一單元中的課文進行整體鋪排,在教學推進中搭建語文教學體系,引導學生開展系統化的學習。
1.基于教材
單元語文要素的教學應以教材里的內容為基礎,結合課文中的例子進行具體講授。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時,教師可以先講授《七律·長征》這篇課文,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單元語文要素中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然后再教授《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引導學生重點研讀文中“痛擊敵人”的場面描寫,讓學生自主思考文中點面結合手法的具體表現。通過閱讀及分析,學生會了解到,在這一戰斗場面的刻畫中,群像描寫重點突出了戰士群體的機智,個體描寫則突出了每個戰士英勇無畏的精神。點面結合的場景是既包括整體的勾勒,又包括局部的刻畫,整體和局部的和諧統一才會烘托出場面特有的氛圍和特點。之后,教師再以《開國大典》這篇課文中的閱兵式場面作為能力訓練點,讓學生思考課文中哪些場景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手法,并讓學生進行具體的分析。在學習完整個單元的課文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通讀所有文章,讓他們找出每篇課文中運用了點面結合手法的語段,并讓學生具體指出各場面描寫中哪部分是“點”,哪部分是“面”,再拓展相關的名家名篇,鞏固學生的認識。因此,此種以教材為基礎的單元教學可以有效落實語文要素。
2.超越教材
要想更好地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教師不應只著眼于語文教材,還應當超越教材所講授的內容。比如,在教學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之后,教師有必要對課文以外的內容作適當補充。這一單元中的《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及《開國大典》都是用旁觀者視角講述的,教師可以開展拓展性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閱讀用不同視角描寫事件的作品,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感受,如此,當學生對課文進行遷移學習并用于單元寫作時,就會更好地選擇合適的視角進行寫作。例如,我校教師在教學該部分內容時,布置了以《難忘的集體跳繩比賽》為題的單元寫作任務,讓學生切換寫作視角,引導學生運用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方式寫出集體跳繩比賽中的熱烈氛圍。
3.回歸實踐
單元習作是單元教學的最后一步,單元語文要素的落實最終要回歸到學生的實踐運用情況,單元習作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有效方式。比如,在教學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之后,教師應當組織學生進行習作訓練,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素材,將單元語文要素中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方法運用到習作中去。我校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本單元時,有意安排了抽獎、拔河、跳竹竿舞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習作素材。此外,在單元習作訓練完成后,該教師還根據艾賓浩斯提出的人類大腦對新事物的遺忘規律,以學生生活為素材,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練筆活動,讓學生鞏固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成效。該教師將這一活動命名為“煙火人間系列報道”,并將優秀的學生作品發表在班級公眾號上,引發了學生探究以點面結合的方式描寫場面的熱情。此種語文實踐活動改變了傳統的蜻蜓點水式的寫作訓練形式,幫助學生取材于生活、描寫生活,并在實踐訓練中加深了對這一單元語文要素的記憶,從而能夠更熟練地運用“點面結合寫場面”的方法。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深耕單元語文要素,搭建語文教學體系,以落實語文要素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將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作為一種工具,將課文范例與課外資源相融,將文字品悟與生活體驗相融,從而系統、立體、多維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用完整的語文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構建體系化的語文知識框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