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西
(湖南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湖南長沙 410000)
新時期各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普遍問題,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就業心理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已具有一定的規模,畢業生有時會因為自己的身份,在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與競爭對手時,會產生各種不自信的心理變化。因此,民辦高校黨委、董事會、校委會會統一領導,全員全方位全程參與育人,幫助與引導學生具備正確的就業觀、價值觀,把國家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落到實處并提升就業質量。
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相比收費稍高,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由于民辦高校的教學體系不是太完善,教學設施沒有及時跟上,教學中是邊建設邊實施教學,而師資力量是民辦高校的短板,民辦高校工資待遇、工作環境、工作量相比公辦學校來說條件會差、工作量大、待遇低些,師資不穩定是民辦高校的共性問題。由于師資的不穩定,教學資源的建設相對來說也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較少,工作經驗不足,很難真正實現理論實踐結合,因此,實現全方位、全程、全員參與的育人教育模式是民辦高校教師研究的目標。全體老師要對畢業生在就業時產生的不自信、悲觀、憂郁、從眾、焦慮等各種心理狀況進行就業心理輔導,對形成因素進行分析,為民辦高校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研究與疏導提供依據。
根據“三全育人”背景下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現狀,就學生的就業態度、薪資期望、個人素養、就業準備、出現問題尋求幫助的方式等方面對本校327 位畢業生進行網絡數據調研,其調研數據結果如下。
從表1、表2、表3 數據情況表明,對自己的就業狀況很樂觀的106 人,占比32.42%,認為有難度,但能克服的180 人,占比55.05%,很悲觀,不知如何是好的41人,占比12.53%,整體情況說明學生對自己就業的前景態度是比較樂觀的。針對薪資高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情況調研發現希望高薪工作的178 人,占比54.43%,想選擇感興趣的工作的人數為149 人,占比45.57%,可以看出學生本人對就業有自己的目標與想法。針對在工作中更看重哪些調研發現看重薪水的115 人,占比35.17%,看重自我發展空間的96 人,占比29.36%,注重領導做事風格、同事之間相處氛圍及其他方面的共116 人,占比35.47%,綜合表明,學生在就業中比較注重薪資待遇、工作興趣、自我發展空間。因此,民辦高校大學生應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提升,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不要眼高手低,應該分析就業形勢,確定合適的就業期望值,找準自己的定位,把握住就業機會[3]。
表1 你對自己的就業狀況持怎樣的態度
表2 你更傾向于薪資高的工作還是自己感興趣的工作
表3 你在工作中更看重哪些
從表4、表5、表6 的數據搜集情況分析,學生給自己定位為精英分子、理應從事專業的體面工作有71 人,占比21.71%,定位為普通勞動者,只要適合工作都可以有151 人,占比46.18%,從來沒有考慮過與其他的共有105 人,占比32.11%。在校期間有人生及職業規劃的187 人,占比57.19%,說明有1/3 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情況不是很關注,有點隨意。在校期間有人生及職業規劃的有187 人,占比57.19%,看過有關求職方面的書的165 人,占比50.46%,聽過求職方面的講座的105 人,占比32.11%,考過與職業相關的技術證書114 人,占比34.86%,此項數據表明高校關于求職方面的講座與相關技術證書的宣傳還有所欠缺。針對就業過程中如何看待專業與工作的不對口現象調研數據發現容易適應與可以克服的有266 人,占比81.35%,說明現在的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比較強。這3 項數據表明有一少部分學生對就業不是很關注,自己主動去思考與主動去準備的情況稍有欠缺,后期需要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企業需求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校期間能了解企業的需求與自己畢業后的就業方向。
表4 您認為大學畢業生群體屬于
表5 在校期間,您曾做過哪些就業準備
表6 您如何看待專業與工作的不對口現象
從表7 對學生本人自我評估目前最欠缺的素質分析,發現學生缺做事的容忍度有40 人,占比12.23%,缺溝通協調能力的91 人,點比27.83%,缺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能力的有103 人,占比31.5%,其它情況93 人,占比28.44%,此項數據說明學生自我適應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升。
表7 您認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質主要是
從表8、表9 的數據搜集發現,家人的期望會增加學生的就業負擔共有260 人,占比高達79.51%,因就業而出現心理問題會求助于專業的心理機構的46 人,占比達14.07%,請教父母、朋友的113 人,占比達34.56%,利用網絡查詢相關信息與其他方式的168 人,占比達51.37%,此項數據可以看出學生面對就業挫折和應急事件時比較缺乏有效的應對策略和能力,在網絡時代大家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越來越少,同學之間在深層次思想問題上的交流也不多,目前高校雖然開展了心理健康課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配套有心理咨詢室、職業規劃咨詢室,但學生對于這些存在防御和抵觸心理,遇到問題不愿意向他們求助,導致在就業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無助感[1],這是一項需全體老師必須要高度關注的,求助于專業的心理機構人員會得到正確的引導與改善,非專業人員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不太合適的引導,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需要全體教職員工平時要注重三觀教育、責任教育、自信教育等相關教育。
表9 若您因就業而出現心理問題,您會用哪些方式來解決
高校大學生感到就業有壓力并且產生焦慮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大學生未對自己的未來進行合理規劃,缺少解決問題與直面困難的能力;在平時學習不努力,懷著一種聽天由命的想法去找工作,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就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
“就業心理”是指因為就業問題,為了獲得職業崗位在做準備階段或者擇業、就業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心理現象。就個人就業心理而言,通常由3 個相互關聯的系統組成,分別是就業導向系統、就業動力系統和就業功能系統。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崗位競爭激烈,一方面是受社會環境影響;另一方面應廟畢業生累計持續增加,加上留學歸國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由此為即將畢業的高校學生帶來焦慮和困擾,存在許多心理問題,尤其是民辦高校,在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狀況下, 學生的就業心理壓力更大。
從大學生未來發展規劃和發展需求來看,民辦高校全體教育工作者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需求,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心理建設準備。一是讓學生明確就業價值取向,幫助消除焦慮心理;二是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行業認知并提升自我認知能力;三是構建高校就業心理干預和危機預防機制。
在“三全育人”的教育背景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代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業心理教育,在“全員、全方位及全過程”育人中發揮著極大作用。教師做好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教育,能幫助把握大學生心理動向,提供精準育人方案服務;做好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教育,能為大范圍和后續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與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據。
隨著我國科技的進步,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高等教育在實踐中面臨新挑戰與新困境,提出堅持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基礎上,從曾經的“三育人”向“三全育人”進行轉換,即“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從而強調了育人的主體要素是“人人育人”。
老師們要一起探討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深入挖掘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試圖構建一個化解機制來有效促進學生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并順利就業。針對學校、家庭、企業、學生4 個對象研究解決就業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2],探索出“學校與學生+家庭與學生+企業與學生”三三聯動機制解決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有效對策。將問題搜集、問題分析,解決問題融入貫穿教育始終,讓學生能健康成長順利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