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霞
【摘要】教育是一個不斷讀懂兒童的過程,教學改革的推進,學科素養的提升,都倚仗于教育者從兒童的立場出發,通過適切的教育,以生為本,遵循認知規律,精準解讀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讓每個孩子的天賦和潛能得以充分發現、發展。
【關鍵詞】兒童立場;鏈接生活;活動體驗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立足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的探究體驗活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涵養必備的品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基于此,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站在兒童成長需求的角度架構和實施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以生為本,遵循認知規律,精準解讀教材
1.基于學情,準確定位目標
課程目標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起點與歸宿,對教學產生著引導作用,也為教學提出了規范與依據,如同一盞“航燈”引領著教學過程順利展開。在教學三年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第二講“一心跟著共產黨”第二課“黨和人民心連心”時,雖然通過前一課的學習,學生對黨的歷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共產黨和人民心連心”“初心”“使命”等真正內涵,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要深刻理解,難免有一定的難度。雖然三年級的學生對講故事比較感興趣,但如果僅把目標定位為講好這些黨員的故事,那么對學生理解黨員干部踐行初心與贏得人民擁護和支持之間的關系、發現優秀黨員和模范人物的優秀品質是極為不利的。通過對學情的分析以及教材的解讀,筆者最終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把目光聚焦在了關注身邊的優秀黨員、模范人物的優秀事跡上,確立了通過搜集分享身邊黨員的故事,了解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從而產生敬仰之情的目標。
2.多角度解讀,靶向定位
一位教師在執教“實干成就夢想”一課前,認真研讀了教材,教材在一開始作了這樣的闡述:“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只要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擼起袖子加油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并通過兩個事例對此加以說明:一是為大山里的女孩點亮人生的張桂梅老師,二是一代代大陳島人墾荒建設大陳島。最后的落腳點是引導學生要努力學習,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在第一次研讀教材時,教師把張桂梅老師和大陳島建設兩個事例分割獨立出來,引導學生探尋實干精神。但是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這兩個事例與他們已有的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張桂梅的事跡學生從電視上略有所聞,但知道的也并不詳盡,大陳島則更生疏。而且“實干”涉及的范圍非常之廣,要讓學生通過兩個案例來理解“實干”,并萌生自己也要“實干”的愿望,難度不小。如果僅僅以此展開教學,就是個說空話、套話的說教故事會。再次研讀教材,發現讀本選取這兩件事例其實是有內在的層次遞進關系的,張桂梅老師的實干實現的是個人的夢想,大陳島的實干則實現了一群人、甚至一代代人的夢想。而這兩個案例中體現的“實干”做法又是相融通的,基于這樣的研讀分析,老師嘗試了利用雙線并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加深對“實干”精神的了解與認同。即通過兩個事例的分析,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個人的夢想、還是一群人、甚至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都是通過“實干”來實現的,要實現夢想,必須要“實干”。與此同時,再從案例的具體分析中逐步指引學生自己去發現“腳踏實地、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等都是實干的具體表現,帶給學生行動的指南。多角度、多層次的教材解讀,不僅是上好課的前提,更是精準突破教學難點的關鍵所在。
二、厘清脈絡,深度鏈接生活,創造性使用教材
德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歸生活的德育要回歸于人本身,對孩子來說,他們在家庭、社會中有各種活動,組成了他們的家庭與社會生活。同時,在學校,他們有體系化的學習活動,也有其他的個人、群體活動,構成了他們的學校生活。雖然活動場域有所不同,但都是兒童自身活動的展開,都是兒童的生活。把兒童的生活素材融入教材,有利于課程的一體化教學。如六年級上冊第九課《知法守法,依法維權》第一板塊“用好法律維護權利”這一課,教材中提供了一些案例,但是教學中如果直接照搬,就會陷入“教教材”的誤區。老師以一個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在小區散步被沒拴狗鏈的狗咬傷”的情景劇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自己擁有的基本權利:人身權。隨之進行公民享有其他權利的知識普及:如財產權、選舉權、被選舉權、受教育權……引導學生認識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在這里,老師不是簡單列舉公民享有的這些權利,而是應該追根究底,是哪一部法律規定了什么樣的權利,從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到勞動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讓“有法可依”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萌芽。接著老師又把普法知識的視角從普通公民的普通權利微縮至未成年人的特殊權利,既勾連了第八課的內容,又立足當下的兒童正在經歷的生活,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國家對于未成年人的專門保護和享有的特別權利。在這個過程中,由面到點,老師通過解釋法律概念和準確運用,讓法治知識更具專業性和嚴謹性,也把“用法律維護權利”的觀念根植于學生心中。
三、聚焦成長,豐盈活動體驗,促進素養提升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活動性課程。引領學生走向公共生活,進行社會參與,指導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道德理解力與判斷力,是學科素養提升的關鍵。
1.強化思辨,內化認知
在《知法守法,依法維權》第三板塊“依法維權有途徑”課堂上,一位老師化繁為簡,創設情境,緊緊圍繞一個案例分析活動,引領學生角色代入,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小陳,遭受到權利受侵害的情況,你怎么辦?當學生把自己置于這個情境中,答案也變得豐富起來:有的說我先服個軟,交出零花錢,有的說我大聲呼救,有的說我伺機逃跑……這時候,老師適當點撥,讓學生認識到被侵權后,首先要注意自我保護,那怎么來保護自己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示范,其他同學給予補充,學生在模擬活動中學會了自救的要點和方法。隨著課堂的深入學習,老師開始指導學生尋求維權途徑,從學校的法律顧問、法治副校長到村委會、居委會、法律援助中心,公安局、法院……老師所用的所有素材都來源于學生真實的生活環境,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真實的體驗、思辨,他們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也在悄然生長。
2.深度交流,情感升華
三年級讀本教材內容思想性強、政治性強,但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顯得有些枯燥。筆者著力通過情境創設,伙伴分享活動實現從情感到覺悟的升華。在紅領巾尋訪活動中,一位同學尋訪的是自己的黨員爸爸,這位學生一站上講臺,什么都沒有說就哽咽了,通過她自己的日常觀察,一位黨員先鋒模范的形象刻在了她的心里:疫情期間,作為一名黨員,她的爸爸沖鋒在前,把家庭放在了后位,有時她很長時間見不到爸爸,既心疼爸爸的忙碌,又有自己的委屈,此時此刻,她最真實的情感正在發酵,通過老師的適時引導,不僅給了她安慰,也讓她對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有了全新的認識。當教學的情境、活動來源于學生日常真實的生活,學生在自己最真實的經歷中,才會有最真實的情感體悟和最堅定的道德信念。
3.多維活動,行動引領
在執教“這些是大家的”一課中,筆者設計了“公物家族朋友多”“公物朋友用處大”“公物現狀小調查”“公物愛護我能行”系列活動。如“公物用處大”活動中提問“如果沒有桌子朋友會怎樣?”筆者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借助兩次“我說你寫”的體驗活動,前后對比,讓學生在親歷中領悟。再如,筆者通過一顆常見的釘子引發學生開展頭腦風暴“它從哪里來”“怎么愛護它”。討論結束后,當堂組織學生開展體驗活動,用“輕輕站、雙手端、輕輕塞”等行動來愛護凳子,當學生將知識內化為行為,文明的行為與素養就在他們心中播下了種子。站起來時要這樣愛護凳子,坐下去時呢?依據之前的范例,學生再次通過實踐活動深化對生活的體會,很快就找到了 “雙手端、輕輕放、輕輕坐”的方法。兩次體驗中四個“輕輕”體現了學生對愛護公物的行動認同,有助于學生養成公共文明行為習慣,也為學生的品德發展奠定了基礎。
葉瀾教授認為:“學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把兒童放在課堂的中央,直面兒童的生活實際,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讀懂兒童的成長需要,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這樣的課堂才是有溫度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張云波.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成性細節的捕捉[J].教學與管理,2019(08).
[2]鄔云禮.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后強化[J].教學與管理,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