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能手機作為科學技術的產物,在應用的過程中給大學生帶來高效便捷的同時,也為其帶來了負面影響。大學生對智能手機的過度依賴產生了技術異化現象,使本應是工具的智能手機成為獨立于主體之外的力量,大學生因此陷入主體性困境,主要表現為創新思維僵化、社交能力弱化以及自我價值迷惑。在理性認識異化現象的基礎之上合理利用智能手機,重視價值復歸,強調人文和技術的統一是解決大學生主體性困境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技術異化 主體性 智能手機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4-234-02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技術的進步在推動社會發展、給人們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帶來學習和生活上的便利時,大學生群體也在承受其隱性的“異化”負擔。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創造性地發明了無數電子產品,以智能手機為例,其誕生本意是在于提升學習效率、減少時間成本,但是在應用過程中,人們卻不自覺地陷入這張迷幻之網里,主體性逐漸喪失。從許多大學生沉迷手游荒廢學業導致退學,到大學生將成為網紅作為自己的職業選擇,這無一不在說明智能手機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之重。
本文基于大學生對智能手機的過度依賴而產生的異化問題,力求通過對技術異化的說明,尋求大學生主體性危機背后的成因邏輯,分析主體性喪失的不利影響,繼而提出能夠幫助大學生克服不利影響的措施。
一、技術和技術異化
技術是人區別于其它物種的特征和標志之一,體現著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盵1]人們通過實踐活動,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人類社會,將意識活動不斷地變為現實。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物質手段,在人們改造自然、社會和自身的活動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創造出世界上本不存在的事物服務自身。然而,任何事物的并不只有積極作用,人們在享受新鮮事物所帶來的便利和優化的同時,也會受到來自事物的限制和約束,這就是技術異化。在技術異化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體系和思維邏輯均會被重新定義,正負影響并存。
1.技術的內涵及“兩面性”特征。異化一詞具有轉讓、差異、疏遠、分離等諸多含義。馬克思批判繼承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異化思想,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核心為勞動異化的異化理論。馬克思認為,異化的過程就是主體在活動過程中被自身所創造出來的客體奴役,即外在的異己力量站在主體的對立面反對主體自身。人被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所奴役,與主體自由相背離。
人們有選擇地創造出自然界本身沒有的事物來服務自身,不斷地推進人類社會的變遷和發展?!白匀唤鐩]有制造出任何機器,沒有制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走錠精紡機等等。它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界活動的器官事物自然物質。”[2]與此同時,豐富的實踐活動為技術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反哺技術的創新。
辯證看待技術的“兩面性”特征,需要看到技術本身以及人們運用技術這兩個方面的雙刃性。任何一項技術都會包含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的作用,二者對立統一于技術本身之內?!凹夹g所展開的每一種可能性空間,都必然會遮蔽和遺忘了更多的可能性,使豐富的可能性扁平化、單一化。當代技術為著合用和效率所展開的工業世界,確實更多地表現了技術的后一方面?!盵3]
2.技術異化解析?!爱惢钡摹爱悺保礊椤爱惣旱牧α俊保R克思在勞動異化理論中指出:“工人不斷地像進入生產過程時那樣又走出這個過程——是財富的人身源泉,但被剝奪了為自己實現這種財富的一切手段。因為在他進入過程以前,他自己的勞動就同他相異化而為資本家所占有,并入資本之中了,所以在這過程中,這種勞動不斷物化在別人的產品中。”[4]馬克思論證了工人的剩余價值被壓榨以及被資本家剝削的過程,以此說明了工人的主體性與主體相背離、指出工人通過勞動過程追求自身本質但卻與勞動過程本身相否定,即“勞動異化”。人應該是為了解放天性、追求自我去勞動,但是在勞動過程中卻反被勞動無形奴役。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革命性力量,在肯定技術給人類帶來無窮價值的同時,馬克思也沒有忽視技術異化的問題。本應作為勞動者在生產實踐活動中起到輔助作用的科學理念、技術成果、高科技設備,卻搖身一變占據主導地位,支配和掌控勞動者?!翱茖W作為獨立的力量被列入勞動過程,而使勞動過程的智力與勞動者相異化”[5],也就是說,技術本身所具有的生于主體且獨立于主體之外并受主體支配的從屬地位不再,轉而變成了控制勞動者的支配一方。
二、主客體互動中的技術異化導致大學生主體性困境
在現代社會,電子產品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與快捷,但同時,在全社會技術合理的推動下,電子產品也呈現出過度應用的態勢。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幾乎與電子產品形影不離,但在使用電子產品的過程中,卻沉迷在其帶來的精神享受中。作為電子產品的使用者的他們,主體性不斷喪失。
1.實踐活動中主客體互動之下的主體性。主體性,有“主觀”之意。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人的本質作了解釋,他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馬克思認為,人是現實的而非抽象的,“現實的個體”即主體的本質?!耙磺猩鐣P系”是建立在各種生產實踐活動之上的,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的,二是產生聯系的基礎是社會實踐活動,體現了人的自覺性和實踐性。
人和動物的首要特征是人具有自覺能動性,對于這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言:“最鱉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盵7]而人之所以可以成為主體,是因為人具有意識能動性。在主客體互動的過程中,人能夠意識到客體存在的同時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在將意識活動變為現實活動的過程中,人可以認識、判斷各種外部條件,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在主客體互動的實踐過程中,人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客體、作出判斷,以滿足自我的能動需要,這是自覺;在主體見之于客體,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基礎之上,人作為主體可以從對客體的依賴中獨立出來,這是自主;在自覺和自主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人基于自我需要,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對客體的不斷超越,這是自由。自覺、自主和自由統一于人的主體性之中,以人的需要為前提,進行實踐活動。基于自覺、自主、自由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實踐活動,便體現了人的主體性。
2.工具理性膨脹下電子產品的盛行。科學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但是,在其帶來便利與舒適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潤物無聲的塑造著全新的價值觀和價值體系,引導著人們的實踐活動和思想理念。這種脫胎于人類不斷以科技征服自然改進自然,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思想就是工具理性思想。
工具理性強調效率和功效的合理性,以功利主義理性重構目標、手段以及結果,把理性賦予技術,經過精細的考量,以達目的。工具理性作為理性的其中一面,在演化過程中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且不斷地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但是,在工具理性膨脹之下,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更加注重如何運用技術以高效的達到目的、解決問題,而不會思考過程和目的當中蘊藏的價值性。功利性發揮到極致的背后是價值合理性的逐漸消弭,人的主體性受到解構,人文精神消散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實踐活動中?,F如今,電子產品的層出不窮和大肆應用,既給生活帶來了方便和高效,但是同時,人們在使用它們的過程中也容易沉迷在其提供的精神層面的享受之中。
3.技術異化導致的大學生主體性困境的主要表現。現如今,電子產品的種類不斷豐富,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出現在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凹夹g的價值完全取決于技術的使用者,用得好可以讓人獲得解放,用得不好還可以奴役人?!盵8]電子產品的應用為大學生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生活和學習中的難題,但是也在一步步地侵蝕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電子產品對大學生技術異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創新思維僵化。創新性思維是指打破原有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模式,從事物本身出發,用新的思維方式和辦法來解決問題。電子產品尤其是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生活和學習中的應用,常常會壓制大學生的創新思維。信息的高度開放和聚集會使大學生被困于“信息繭房”中。久而久之就會將自身桎梏在繭房中。從而使多樣的創新思維發生僵化,將大學生的思考角度和思考邏輯同質化,使其陷入僵化刻板的思維方式。同時,海量信息在各種閱讀軟件的推送下進入了大學生的視野。這種“碎片化”“快餐化”的閱讀方式限制了大學生創新思維的發散。對事情的考量和難題的解決只停留在表面,而不會進行深層次的探尋和思考,使思維趨于扁平和簡單。
第二,社交能力弱化。人際交往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內容,社交能力也是大學生自我能力的多角度體現,但是,隨著網絡的高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遍化,大學生的交往能力在網絡的方便快捷之下被極速消解,在網絡上以匿名的形式和所有人進行平等交互,隱秘感和爽快感使大學生樂在其中,并且日漸沉溺。在“面對面”的時候,就會產生恐懼、緊張、害怕的心理,技術異化帶來的人際交往危機使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陷入不良循環,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大學生會產生心理問題,嚴重者甚至會患上抑郁癥等心理疾病。
三、克服智能產品對大學生技術異化的對策和建議
1.加強自身學習,合理利用電子產品。智能手機的迅猛發展,為當代大學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不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大學生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性都是日趨加強的。一方面,這是科技改變生活的強有力的例證,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但是另一方面,智能手機所帶來的技術異化也會解構大學生的主體性,使其淪為手機的“奴隸”。
針對大學生對于技術異化現象知之甚少的現象,首要的便是加強其理論學習。將理論內化為選擇,繼而外化為行動,從根源上減少對于智能手機的依賴。一方面,從主觀來講,大學生應樹立主體性意識。在使用智能手機時,從自身出發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構建和諧理性的人機互動模式。其次,要進行有溫度的社交,大學生應該為走上社會積累社交技能,鍛煉自身的能力,把社交從智能手機里解放出來。最后,要加強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鍛煉和轉化創新思維的過程。
另一方面,大學生也應該在相關課程和書籍中學習關于技術異化的理論,使理論內化為他們行動上的支撐和選擇。從根源上讓大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異化,異化發生的原因以及后果是什么樣的,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更有利于大學生增強自我約束力和控制力,能夠理性使用智能手機,思考自我價值的確立以及實現,最大限度的減輕技術異化帶給大學生的不良影響。
2.強調價值復歸,使人文之美深入人心。在技術邏輯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時,價值復歸尤為重要,享受技術所帶來的高效和便捷時,也應該看到電子產品開發和應用背后所蘊含的人文價值。電子產品的設計體現出了人類所特有的價值理念和邏輯思維,彰顯了其本質力量外化給社會帶來的意義和影響。技術異化的問題已然表露,要克服這種異化,就必須從電子產品本身以及使用的過程中探尋人文價值和意義,在技術進步的同時,加深對人文之美的思考。
電子產品尤其是智能手機充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人們在將其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時,往往只會著眼于智能手機帶來的技術價值,而忽略其蘊含的價值意蘊。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智能手機的推廣和應用離不開作為主體的解決問題的需要,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學生群體對于智能手機的依賴性,導致其主力性力量日漸削弱,異化程度逐漸加深。
減輕智能手機帶給大學生的技術異化程度,需要使大學生認識到技術和人文相統一的重要性,使人文之美深入人心。大學生作為智能手機的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要明確智能手機的使用目的,時刻保持理性,清晰智能手機的工具性質,避免對其過度沉迷,夯實主體性,成為新時代積極有為且敢為的有志青年。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吳國盛.技術與人文[J].北京社會科學,2001.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 劉光斌.技術合理性的社會批判:從馬爾庫塞、哈貝馬斯到芬伯格[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2):107-112.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0)
[作者簡介:楊璐,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