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進圓
[ 關鍵詞] 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現狀;有效保護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以少數民族為主的一個省份,其中不少的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對當前社會發展也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認真研究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對其進行可靠的傳承與發展,促使相應少數民族文化得以有效傳承、發揚,吸引更多人關注、學習、傳承,是發揚文化、促進少數民族發展的重要路徑。相關非遺文化工作人員還需對此提起高度重視,能夠真正站在文化傳承與發揚的角度,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研究、傳承。如本文重點敘述的百色非遺舞蹈傳承問題,就是站在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角度,倡導關注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發展,通過厘清少數民族文化內涵,通過具體分析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所遇阻力問題及,進一步研究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關鍵方法,繼而爭取在多方努力下,共同促成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一、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元素特點
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瑤族銅鼓舞和苗族蘆笙舞兩種,以瑤族銅鼓舞為例,其在音樂形式、動作及隊形等方面,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一)音樂
該舞蹈形式主要以銅鼓打擊樂為伴奏,可以利用打擊銅鼓的方式掌握音樂節奏快慢或者是強弱,還可以借此控制隊形及舞蹈動作等。通常情況下,音樂節奏特點是按照不同的舞蹈類型決定的。如打長鼓舞時,男舞者兩手拿鼓槌相互敲擊,再用手各敲擊鼓面為音樂的初始。跳迎春舞時,節奏特點與長鼓舞極為相似,但其節奏更加明快,且前半部分節奏趨于2/4 拍,第二部分與前半部分幾乎相同,只是在第4、8 拍時,變成兩拍一動;第三部分與第二部分幾乎相同,但明顯更為歡快,且舞者還要跟隨節拍進行喊叫。跳扁擔舞時,需要舞者手拿鼓槌敲擊兩側鼓面,與扁擔發出的聲音融為一體形成整合式的音樂,具有節奏歡快、更加鮮明以及規律性強等特點[1]。
(二)動作
該舞蹈動作方面的特點,與舞蹈形成的原因相關,因其源于勞動,因此動作也多模仿打稻谷、鋤地等,當然也與不同舞蹈類型有關。如長鼓舞動作以單打、雙打為主,踏著節拍進行舞蹈。一般講求男女比例均衡,如兩男兩女或者四男四女,按照逆時針合打進行。在跳迎春舞時,需要男女手拿短紅綢穿插走位,以表達對春天到來的喜悅之情。通常是以模仿打谷動作或者是鋤地動作為主。跳扁擔舞時,整個舞蹈動作幾乎都在扁擔中完成,分成不同組,每一組有人拿扁擔做開合敲擊,其他人則在扁擔中起舞,配合扁擔變換動作[2]。
(三)隊形
銅鼓舞在隊形方面,主要以鼓點節拍變化為參考,對各種隊形進行調整。依據銅鼓舞的類型較多,其舞蹈隊形也較多,可以圍成圓、半圓或者一字、交叉對跳、縱形、穿插隊形,以及四方形等都可,只要符合不同舞蹈的表達要求,變換簡便、方便走位即可。
二、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保護意義
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保護,不僅對地區文化傳承及人民的生活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對整個民族、社會的發展貢獻也是良多。因此,只有不斷強化非遺舞蹈傳承、發揚,才能夠確保相應的文化知識得以充分流傳、延續,提升文化知識的時代促進意義水平。
(一)保護民族文化遺產
廣西地區多以少數民族活動為主,當前,各少數民族人數正在急劇減少,利用傳統民族文化,促使民族得以延續,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民族文化作用的關鍵。尤其是在當前信息科技發展迅速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強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傳承與發揚,意義重大。可以說,是一種民族文化傳承的表現[3]。
(二)豐富地區居民生活
舞蹈本就可以陶冶情操,在借助非遺舞蹈進行表演、娛樂時,可以進一步豐富當地居民的生活,為當地居民帶來不同的生活感受。尤其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音樂、舞蹈作為娛樂身心的有效方式,對其進行有效利用,可以進一步陶冶居民的情操,在人人尚舞的情況下,說明人們已經掌握了愉悅身心的密碼,居民生活質量自然能夠得到有效提升[4]。
三、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現狀困境
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發展至今,衍生出許多的分支,對原生舞蹈產生影響,同時由原生與分支產生的舞蹈分歧,對整個舞蹈的傳承與發揚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也就是下面內容所說的內部、族性困境和傳承人員等方面問題,致使非遺舞蹈傳承嚴重受阻。
(一)內部困境
源自“族內”的困境,主要是指瑤族銅鼓舞,是由浪平鄉、潞城瑤族鄉等聯合申報,但真正入選非遺名錄后,只有潞城鄉、三瑤村瑤怒屯受到重點扶持,撥款、演出等,也是以該村表演隊為主,國家領導或者是專家團隊等,也更多以瑤怒屯為主,而浪平木柄瑤的群眾則備受冷落,由此形成了不平衡心理等,同為木柄瑤內部卻紛爭不斷。有說二者不為同一根系,因其語言、服飾及風俗習慣等均有不同,還有人堅稱自己才是正宗瑤族銅鼓舞傳承人,認為瑤怒屯銅鼓舞已經加入壯族舞蹈元素——扁擔舞,因此并不正宗[5]。
(二)族性因素
族性是指瑤族人民整體的性格方面,受瑤族祖先遺訓影響,瑤族人大多具有謹小慎微的性格特點,二者也與其發展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系。如瑤族祖先在歷經黃河、長江、平原、山地、潛山、深山等地遷徙,最終落腳于最為偏僻之處,與古語“瑤人被迫逃入山,渭城瑤寨孤單單,太祖生來多受難,子孫逃散當南蠻”幾乎一致,浪平、潞城三瑤村等,都地處青龍山脈且海拔950 ~ 1 250 米,易守難攻的地勢也體現出該民族人民謹小慎微的性格。于明代該地農民起義動亂不堪,最終戰敗潰逃,部分逃如東南亞地區,部分則逃往更深的山林之處,進一步加強了謹小慎微性格的形成[6]。
(三)傳承受阻
傳承受阻主要是指,非遺舞蹈傳承過程中,傳承人越來越老、越來越少,真正能夠領悟到舞蹈精髓,并愿意將其傳承下去的人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有傳統的削弱,也有外出謀生因素的影響?,幾迦藢~鼓看成是驅邪、納福之物,銅鼓舞既是美好祈愿的延續,也是對祖先的懷念,但是現今人們越來越崇尚科學,思想信念發生轉變,傳承動力自然減弱。除此之外,地區居民生活水平較低,需要外出謀生才能保證家人生活,再加上人們對該舞蹈類型的感興趣程度下降,自然使其很難得到可靠的傳承。
四、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有效保護策略
基于對上述內容的了解,下面就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保護與傳揚,給出以下幾點建議,助力促進傳承效果提升。
(一)以團結一致促進非遺舞蹈保護
只有有效解決紛爭問題,才能夠確保非遺舞蹈得以有效保護、傳承。經多方考證已經明確了浪平瑤族與潞城三瑤村瑤族本為同根同系,雖語言略有不同但也是時間推移的結果,且二者屬于同一婚姻圈,有通婚的歷史,這一點可以通過顏復禮、商承祖以及李懋春、張一民等人相關敘論中得到證實。基于此,應該對兩個地方的人進行和解教育,應該明確在政府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能是通過大力宣傳典型來促使相應文化得到關注、重視,其他村屯則應該給予不同程度的輔助、支持,避免邊緣化的同時,合力促使瑤族銅鼓舞得到可靠的發展[7]。
(二)以推陳出新促進非遺舞蹈發揚
推陳出新始終是促進歷史發展、文化經濟發展的關鍵。非遺舞蹈保護與傳承同樣如此,還需借助對相應機制的創新,促使非遺舞蹈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揚。
1. 保護與創新并行
保護與創新并行是根本,具體可以將非遺舞蹈與其他舞蹈形式相結合,促使各自得到創新發展的同時,也能夠有效保護各自文化重心突出內容得到有效保護。如將銅鼓舞與現代健美操等相結合,創新出不同的舞蹈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銅鼓舞得到有效保護、傳承。以舞蹈動作的創編、傳承為例,銅鼓舞舞蹈動作尤其是下肢動作以抬腿、跨步、點地及馬步轉身等為主,而健美操下肢動作則以并步、十字步、后踢腿跑等為主,較為容易變化,二者的融合較為容易,將銅鼓舞直接編入健美操或者將健美操舞步編入銅鼓舞,可以達到融合的目的?;蛘呖梢詫~鼓舞上肢舞蹈動作與健美操下肢舞蹈動作相結合,同樣可以達到典型融合的目的,既能夠保證舞蹈動作的傳承,也能夠保證舞蹈動作的發揚[8]。
2. 帶領走出國門
百色市非遺舞蹈無論是瑤族銅鼓舞還是苗族的蘆笙舞都有一定的演出機會,可以借助這一機會,對相應的舞蹈進行傳承保護。如盤王節表演、省內演出等,幾乎都有他們的身影,但是卻始終沒有走出廣西壯族自治區,更多是在省內表演,沒有達到有效的發揚目的。這也需要看清一點:傳承、發揚的基礎是得到真正的保護。留有真正的民族魂,能夠演繹出民族特點,需要相應的人員投入更多精力,認真學習舞蹈精髓,在有效的傳承下,通過自己的可靠創新,對該舞蹈形式進行發揚,面向全中國,甚至登上世界的舞臺。
(三)以加強宣傳促進非遺舞蹈傳承
舞蹈的保護、傳承,離不開對其進行有效的宣傳、學習。因此還需在宣傳學習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如下面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籌集資金轉變宣傳方式,通過將其加入教育體系,借助教育活動加以保護、傳承等。
1. 加大宣傳力度
加大宣傳力度方面,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信息技術等,擴大宣傳面積。一方面是爭取更多的演出機會,使得該舞蹈能夠被更多人了解到,另一方面是通過視頻剪輯或者宣傳片等方式,對舞蹈進行擴大式宣傳,保證該舞蹈能夠在更多人了解的情況下,增加傳承的可能性。
2. 多方籌集資金
舞蹈宣傳、傳承都需要依靠資金的支持,除政府扶持外,還需更多吸收社會團體、人士的資金,贏得更多資金支持,以保證舞蹈排練、舞蹈培訓等能夠得到最為基礎的資金保障。如借助旅游行業,吸引更多的游客參觀、游玩,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時,將其應用于舞蹈演出。
3. 重視教育傳承
在教育方面,可以將非遺舞蹈有效滲透到地方課本,甚至是全國性課本上,將其與音樂教學、舞蹈教學以及美術教學等相聯系,借助教育的東風,發展非遺舞蹈,促使其在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能夠得到可靠的傳承與發揚。
五、結語
綜上所述,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對該非遺舞蹈進行更為深入的了解,如文中具體敘述內容實際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對于文化保護、傳承與地區居民生活、社會文化發展等各方面的關系研究尚不足夠,還需相關工作人員繼續保持潛心研究的心態,能夠更加深入地挖掘文化背后的傳承故事,對文化加以完善,確保非遺文化傳承更具全面性、深刻性,能夠切實對當代舞蹈文化發展、地區經濟文化建設及社會文化發展等,產生積極推動作用。鑒于此,倡導對百色市甚至其他地區的非遺文化,或具備傳統文化特征的文化主體,予以更加全面、充分的關注,以確保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傳統文化整體的發展,越發趨向于保護與發揚并存,促使文化得到更為有效的開發、利用。百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發揚,與當地居民對此的重視程度息息相關,與相關工作人員、舞蹈傳承人的思想理論關系重大,還需從積極轉變傳承觀念,注重保護性開發等,為具體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一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