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紅英
【摘要】新課改教學理念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理念,有效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初中階段,學生的思想與觀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并且在這個互聯網發達、智能手機普遍的時代,網上傳達著很多不良觀念,很容易對學生造成消極與負面影響。在這個背景下,對學生展開德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德育教育的開展,可以結合教學學科滲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能夠確保語文教學發揮其作用,同時還能實現德育教育的效果。本文結合相關教學經驗,探究立德樹人視域下初中語文教學如何有效滲透德育教育。
【關鍵詞】立德樹人? 初中語文? 德育教育? 有效滲透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建省南平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滲透德育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NJKT2021-049。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1-0034-03
一、前言
初中語文是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能夠有效豐富學生情感,增強學生感悟,并且還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另外,初中語文教學內容中有很多傳達積極向上思想情感,引導人樹立良好道德品質的文章,可以說,初中語文為德育教育開展提供豐沃的土壤環境。為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提高學生道德品質,促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成長。下文結合多個方面,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展開探討。
二、結合課文內容,滲透德育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是經過諸多專家與學者精心篩選而出的,其內容完全符合初中生學習需求,并且與學生理解能力相匹配,以及與學生思想感情能夠合理地達到共鳴狀態。并且,一些文章蘊含著作者豐富的德育思想,通過對作者筆觸下情感的解讀與分析,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作者傳達的情感,以及作者想要倡導的思想品質。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展開德育教育滲透教學工作[1]。
以《秋天的懷念》這一課教學為例,本節課教學目標主要為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及通過作者文字描寫下的母親的表情、動作、語言,促使學生感悟人物的心情,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出無私的母愛。這篇文章是史鐵生所著,所寫內容是一位母親雖然重病纏身,但是依舊細微貼心照顧自己雙腿癱瘓的兒子,用積極的心態鼓勵自己的兒子要勇敢面對生活,歌頌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整篇作文在歌頌母愛時,都是通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細致描寫,然后歌頌深情的母子之情。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以及智能手機不斷普及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學生沉浸于短視頻內容,沉浸于無深度內容的惡搞、低俗視頻中,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學生更愿意和手機待在一起,而不愿意與自己的父母進行一次深入的交談。這是學生缺乏孝心的表現,同時,也是學生被不良價值觀嚴重影響的表現。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利用教學內容,滲透德育教育,教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一位有孝心的人[2]。
史鐵生二十一歲那年,因為一場重病,患上高位截癱,同年,史鐵生的母親也患病辭世。在很多文章中,史鐵生都會提到自己的母親,可以說史鐵生的作家成長之路是母親用生命代價鋪就的。《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是作者懷念自己母親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所寫的諸多小事在學生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類似的事情,作者通過這些內容歌頌母愛,傳達母子之情。在實際教學中,我先是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了一個視頻短片,講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學生在與自己父母溝通相處中發生的事,并針對父母在做一些事情時與事情后的心理活動做出特寫以及顯示出畫外音。在觀看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由于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在看到父母心理活動內容時淚眼朦朧,在發掘自己父母的良苦用心之后,學生逐漸意識到自己父母的辛苦與辛勞。在看完視頻之后,我又播放了歌曲《母親》,從而實現課堂導入。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將學生內心蘊含的情感引發出來,并切入教學內容,能夠有效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母親對自己的疼愛,同時,還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自己母親的感激之情。
在講解課文時,我為學生講解作者在文中運用哪些詞描寫母親的動作,這些動作又傳達出作者母親哪些情感,以此向學生傳達出:作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疼愛自己孩子的,甚至一個多余的動作都沒有,每一個動作都蘊含著濃濃的愛意。為了更好地實現德育教育滲透,我組織學生上臺演講自己生活中父母有哪些打動人的細節。通過這些內容的分享,越來越多的學生逐漸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意。最后,我向學生提問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全面思考與考慮:父母如此疼愛我們,但是,伴隨著我們的成長,父母又是逐漸地老去,我們該如何孝順自己的父母呢?以這個問題作為開放性問題,引發學生深思,同時,還組織學生結合這個主題寫一篇文章,通過文章表達自己的感悟,從而促使學生在文章之中再度闡述自身的情感,以及引發學生的共鳴。通過這種教學方式,首先激發學生內心情感,實現課堂導入,將學生情感與教學內容蘊含情感吸引到一起;其次,引導學生回憶一些生活經歷,思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愛,由自身經歷產生情感共鳴;最后,讓學生結合文章主題寫一篇感悟文章,深化學生感悟,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德育教育滲透效果。
三、剖析課文人物,滲透德育教育
初中階段,學生在感情理解方面缺乏一定的經驗與經歷,對于課文中提到的一些哲理或者育人的道理,很多學生無法自己體會到,需要教師合理為學生剖析與介紹,并深度講解才能讓學生深度理解。另外,初中教材中,存在較多以物喻人、以人傳達某種精神的文章,這些文章是對社會正能量以及一些精神的歌頌,同時,也表達作者對某種精神的贊揚之情。開展德育教育滲透,將這些課文哲理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能夠教導學生一些做人的道理,并且,一些文章比較有深度,不但告誡學生如何做人,還倡導學生應該向哪些人學習,以及學習哪些精神。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剖析課文哲理,展開德育教育,以此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3]。
以《紀念白求恩》這一課教學為例,本節課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文章的學習引導學生學習白求恩無私奉獻、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國際共產主義精神。這篇文章是毛主席為悼念白求恩大夫而作。有關白求恩,毛主席在三篇文章中有所提及,并且毛主席對白求恩有“純粹的人”這一評價。整篇文章記述了白求恩大夫幫助中國的無私奉獻精神,以及最終以身殉職的事跡。由于寫作年代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為久遠,很多學生在學習教學內容之后,內心并無波動,而且無法引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為改善這一狀況,在實際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做好預習準備,借用身邊各種各樣的方式查找有關白求恩大夫的小故事,在課堂開始前我還為學生播放《白求恩大夫》的影片。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能夠在自己的腦海中對白求恩大夫有一個直觀的認識與理解,在深度學習相關文章時,也能夠達到有情感觸動的效果。另外,我通過投影向學生展示了白求恩的各種工作與生活照片。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對白求恩有一個透徹的了解,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白求恩展開討論與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之間會分享彼此的感悟以及看法,通過不同的看法對比,能夠讓學生對白求恩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作為初中生,在現在這個時代,更多的學生愿意追星、看劇,而不愿意了解這些距離時代久遠的事跡與人物。但是,學生不知道,正是由于這些人物的存在,才讓現在這個時代的我們過上富裕的生活。只有學習他們的精神,才能傳承社會主義,才能成為真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此,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剖析白求恩,為學生講解白求恩精神,是對無私奉獻這種精神的傳承,這對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在短視頻以及游戲橫行的年代,學生缺少的不只是對精神的傳承,有些學生已經養成懶惰的不良習慣。為了糾正學生這些思想,以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使學生樹立良好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為了學生講解與剖析白求恩,傳達白求恩精神勢在必行。在白求恩成長的過程中,曾經頹廢迷茫過,但是,在經過一些事情之后,白求恩徹底改變自己,將自己的一生奉獻到醫道上。這種徹底改變自己的決心與信念,也是學生值得學習的理念。
四、利用綜合性學習,滲透德育教育
新課改教學理念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知識的整體化與單元化,幫助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與系統,以及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與綜合素養。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開設綜合性學習這一教學環節,能夠全面有效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素養,并且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以及綜合自身思維,甚至需要學生動手實踐。在綜合性教學環節中滲透德育教育,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與成長,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以及發掘學生個人潛力與潛能,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4]。
以“人無信而不立”這一綜合性學習為例,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綜合性學習讓學生對“信”的傳統內涵和現代意義有一個更加深刻的探究,以及引導學生養成誠實守信的美德,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演講技巧。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立足的根本所在,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良好品德,塑造學生誠實守信的人格,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價值觀需要不斷的完善與開發,并且,單一的內容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塑造缺乏一定的效用,需要開展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從學生思維、邏輯、認知多個方面打開學生思想大門,讓學生真正實現能力與素養的提升。探究“信”展開綜合性學習,能夠讓學生對守信用這一概念有一個深刻的了解,以及對誠實守信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有一個重新的認識,同時還能夠有助于學生在日后的生活中養成相應的品德。
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搜集有關“信”的資料,包括但不限于名言警句、成語典故、名人軼事等經典論述,并以小組為單位整理出相應的資料。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與“信”有關的內容十分多,并且古人故事也十分多,可見古代人就對守信有一個篤信,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守信的重要性。為充分讓學生了解自己整理的資料,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有關“信”的“飛花令”,在一個小組介紹完有關“信”的資料后,由后一個小組介紹下一個“信”的資料,但是不能重復。并且要求學生在介紹的過程中,要為其他學生講解意思與涵義。在這樣一個教學活動下,既能夠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的充分調動,同時,還能夠輔助學生理解相關教學內容,實現德育滲透的有效性。隨后,為了讓“信”與學生的生活更加貼近,我組織學生尋找身邊講誠信的人,并了解他們的故事,以及在班級內為其他學生講解。最后,讓學生圍繞“誠信”這一主題,寫一篇感悟的演講稿。
通過這樣的綜合性活動,以及德育教育的開展,學生對“信”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并且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語言邏輯以及思維邏輯都得到綜合性鍛煉與提升。此外,在初中階段,正是學生養成良好價值觀念的重要時期,但是很多學生由于網絡一些負面價值觀的影響,在做人這一方面迷失了方向,缺少正確的價值觀與信仰。通過這樣的綜合性活動,結合德育教育滲透,能夠對學生以正視聽,幫助學生重新梳理自身思維與價值觀念,這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意義[5]。
五、總結
總而言之,在初中階段滲透德育教育促進學生積極健康成長與發展十分重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優化教學方法,巧妙引入教學內容,合理滲透德育教育。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課文中作者傳達的情感以及贊美的精神;剖析課文人物,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學習課文中的人物精神,實現良好品德的傳承;利用綜合性學習活動,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感悟與體會,幫助學生更好地充實與完善自身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陸丹.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教育的策略微探[J].教師教育論壇,2022,35(10):38-40.
[2]吳海學.立德樹人視域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6):11-12.
[3]周俊蘭.淺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方法與途徑[J].學周刊,2022(23):105-107.
[4]田愛華.初中語文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理念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2(19):10-11.
[5]李勝梅.德育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滲透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7):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