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教育事業高速發展的推動下,我國幼兒園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很多先進的教育模式也被廣泛應用于幼兒園教育領域,其中游戲課程化教育模式(主要以游戲生成課程的形式出現)的應用頻率較高,其應用效果也較為顯著,對推動幼兒園教育質量提升及幼兒園教育發展都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促進作用。所以作為相關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重視游戲課程化教育模式,還需要充分利用游戲課程化模式提升學前兒童自主學習,從而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及效率。
【關鍵詞】游戲課程化? 學前兒童? 自主學習? 重要性分析? 問題? 措施
【基金項目】2021年度漳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立項課題“基于游戲生長點建構班級課程的實踐研究”(ZJYKT21005)。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1-0124-03
游戲課程化已經被應用于學前教育教學各環節,是推動我國幼兒園教育發展、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的重要路徑。因此,為了提升學前兒童自主學習、幼兒園教育質量,很多幼兒園老師都會積極引進和實施游戲課程化教育理念及模式,進一步證實了游戲課程化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及教學促進作用[1]。所以本文先簡單概述了游戲課程化,然后分析了游戲課程化對學前兒童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接著分析了推進游戲課程化助力學前兒童自主學習遇到的困境及問題,最后分析了推進游戲課程化助力學前兒童自主學習的措施及方法,希望給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價值。
一、游戲課程化的內涵、特點、起源及本質
(一)內涵
所謂游戲課程化,就是從兒童的游戲出發,及時把握兒童學習的生長點,通過師幼互動引導和建構新的游戲,促進兒童學習與發展的過程。游戲課程化是一個通過游戲促進兒童學習和發展的游戲鏈。總而言之讓游戲一直有趣延續下去就是游戲課程化。游戲課程化的起點是游戲,終點依然是游戲,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追隨著兒童的關注點,追隨兒童的興趣,追隨兒童游戲中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把游戲延續下去,這就是游戲課程化[2]。
(二)特點
游戲課程化分為自主游戲和工具性游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挑戰性及趣味性,在游戲中學前兒童的好奇心及專注力會被快速增強,然后在游戲的驅動下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識及新技能的探索學習中。例如,在玩沙地游戲時學前兒童注意到打開水龍頭后水從沙堆噴出來,然后形成“火山爆發”,此時老師可捕捉到學前兒童的興趣需求是“火山爆發”,然后以“火山爆發”為教育契機,通過追隨與支持學前兒童自主進行相關觀察、實驗、操作,既讓學前兒童自主學習新事物,又讓他們學會如何解決問題,提高了學前兒童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這對學前兒童的全身心投入學習、個性發展及全面發展都非常有利。
(三)起源及本質
1.起源。早在1944年,陳鶴琴先生就說:“‘活教育這個口號是針對著目前中國教育的實際情況提出來的。”“活教育”可以說完全是一種新的試驗。2015年底王振宇教授提出游戲課程化就是繼承和弘揚“活教育”的活游戲,游戲課程化是一場幼教理念的轉變,是基于安吉游戲的力量,是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幼教模式的探索,是實現幼兒園游戲手段與目的的統一、游戲與課程統一的有效途徑,是根治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最佳方法,是建設園本課程的自然選擇,是繼承和弘揚陳鶴琴先生“活教育”的不懈努力。后來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和研究,也得到越來越多的一線幼兒園教師的理解和踐行[3]。
2.本質。游戲課程化的本質是從游戲出發尋找生長點,構建新的游戲,把游戲和課程有效地結合起來、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4]。
二、游戲課程化對學前兒童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一)增加課堂趣味性,為學前兒童營造輕松愉快的自主學習氛圍
眾所周知,游戲課程化本身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是幼兒感興趣的、自發生成的,從幼兒中來,到幼兒中去的,其趣味性的提升能夠為學前兒童營造輕松愉快的自主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前兒童的自主學習積極性。開展游戲課程化時,老師還會搜集很多趣味生動的教學資源,并融入到課堂游戲中,這不僅豐富了游戲內容,還增加了游戲生成的趣味性,從而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讓學前兒童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自主學習新知識及新技能[5]。
(二)提高參與度,為學前兒童創造更多自主學習及操作機會
調查發現,很多幼兒游戲都需要多人完成,例如“火山爆發”沙地游戲中,當老師與兒童共同商議制定好游戲規則時,就可以直接向學前兒童提出引導性問題,如“火山爆發的特點是什么?將水管埋于沙子底下,然后打開水龍頭后水噴出來,這種現象與火山爆發時的景象是否相似?”等問題,這樣很多兒童就會在老師的引導及帶領下自己積極動手操作“火山爆發”的小實驗及游戲活動,為兒童創造了很多自主學習及操作的機會。
(三)促進交流,提高表達能力、合作度及自主學習能力
多數兒童游戲都是以小組形式開展的,都需要學前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行組織小組,然后根據小組成員的基本認知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學習能力等自行協商分配游戲角色,最后進行游戲,以確保所有兒童都參與到游戲中,既提高游戲參與度,又為他們創造更多自主交流的機會,從而提高他們的交流能力、表達能力、合作度及自主學習能力[6]。
還是以“火山爆發”沙地游戲為例,學前兒童將堆成山型的沙子比作火山,然后在沙堆底下埋下可通水的水管,最后打開水龍頭(開關)模擬火山爆發的場景。當打開水龍頭后,水就會沖出沙堆,并從沙堆頂上冒出,看到這種現象時很多兒童很快就會聯想到火山爆發的場景,并與其他兒童交流、互動,既促進兒童與兒童、兒童與老師的交流,又鍛煉了兒童的表達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
(四)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前兒童健康成長及全面發展
游戲課程化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幼兒園教育模式,其應用不僅能夠提高課堂趣味性,還能夠為學前兒童創造更多自主學習、動手操作及交流的機會,這提高了學前兒童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最終促進學前兒童全面發展。游戲課程化的貫徹和落實還營造了良好且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既提高了教育質量,又大大降低了學前兒童的學習壓力,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及全面發展。
三、推進游戲課程化助力學前兒童自主學習遇到的困境及問題
(一)游戲課程化研發難度高
雖然游戲課程化操作起來并不難,也具有很強的適用性,但因為學前兒童年齡小、操作能力有限、自主學習意識薄弱、個性化差異大等原因,導致同樣的游戲課程很難滿足多樣化兒童學習需求,增加了游戲課程化研發難度。
(二)游戲課程化生長點捕捉難度大
教師在一日生活當中要與幼兒互動太多,班級人數又多,無法真正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對幼兒在游戲中自然生成的生長點發現不夠及時,把握不夠準確,不能及時捕捉幼兒精彩的“哇”時刻,不能很好地從幼兒言行中捕捉成功信息,不能真正實現游戲與課程統一。
(三)游戲課程化難以建立系統的課程體系
游戲等于課程是有條件的,并不是所有的游戲都是課程[2]。游戲課程化的課程,是在游戲中不斷地通過師幼互動圍繞五大領域體現出來的游戲鏈,體現著活教育的“大自然、大社會”的課程觀。需要老師具備很強的觀察、分析、選擇、生發綜合利用資源和反思的能力,用專業智慧將游戲和課程這兩個獨立、分離的雙核加以整合,使它們融合成一個完整的、新穎的核心[3]。大部分老師都沒有那么高的文化底蘊和能力去實現游戲與課程的統一,這導致很難建立系統性、完整性、獨特性的游戲化課程體系。
四、推進游戲課程化助力學前兒童自主學習的措施及方法
(一)游戲材料助力滿足學前兒童自主探索及學習
在“火山爆發”沙地游戲中,兒童使用塑料PVC管一頭連接水龍頭,一頭多管連接后埋于沙子堆成的“火山”底部,底部水管口朝上,打開水龍頭后水從“沙山”頂端流出,兒童驚呼道“哇,‘火山爆發了,‘火山爆發了,大家快躲開”……于是他們就這樣埋管—堆“沙山”—打開水龍頭—“火山爆發”,一遍又一遍地操作著,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兒童參與。
游戲過程中有的兒童會根據自己在電視上看到的“火山爆發”視頻及圖像等發出這個“火山爆發”的威力不夠,為什么?”等疑問,此時老師引導兒童從游戲材料入手,思考怎么通過調整材料來增加“火山爆發”的威力。對此,很多兒童就會展開議論,有的說“是不是水管沒插緊,導致漏水,使水噴出的力度不足,從而導致威力不夠?”有的說“是不是水太少,沙子埋太多,導致水壓不夠,無法沖出很高高度?”……
基于此,老師引導兒童通過調整游戲材料去驗證自己提出的問題,并通過多次試驗提高火山爆發的威力。說干就干,兒童把原來的PVC管全部拆了,換成了密封性更好且容量大的軟水管,當打開水龍頭那一瞬間,水柱直接沖了出來且在沙地上亂竄。兒童尖叫著:“快逃,快逃”“‘火山大爆發了”“啊,噴到我衣服了。”
通過調整游戲材料不僅能夠助力學前兒童自主探索及學習,還能夠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及能力,更鍛煉了他們的問題分析及解決能力、動手操作能力。
(二)趣味性游戲素材營造良好自主學習氛圍
“火山爆發”游戲中,通過調整材料增強火山爆發威力后,兒童在剛開始都會尖叫著、跑、躲避,但經過幾次試驗后兒童的膽子越來越大,甚至直接迎面而上讓“水”噴到自己身上,這營造出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但如果一直這樣,兒童很快就會感覺到乏味。因此,在“火山爆發”的堆沙游戲快接近尾聲時,兒童分享自己的認知及經驗,如有的兒童分享自己在哪個電視臺看到什么電影,有的則分享自己在書店看到什么故事書等。這樣既能促進兒童與兒童、兒童與老師的互動,又能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此外,還可根據兒童的心理變化特點融入各種趣味性游戲素材。例如,回教室上網找相關視頻、圖像給兒童觀看,讓他們通過視頻及圖像就能夠認識到火山爆發時帶來的危害,如“巖漿”有毒、有輻射,可燒毀樹林及村莊等。再如,在科學區域活動引導兒童使用白醋、小蘇打等材料制作“火山爆發”小實驗,讓兒童在實驗游戲中感受和學習“火山爆發”相關原理及知識,既能營造良好自主學習氛圍,又能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三)“斷章”取舍增強自主學習針對性
結合學前兒童實際,追隨兒童的思維,遵循兒童的興趣需求,支持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并鼓勵理解能力好的學前兒童帶領理解能力欠缺的兒童一起去探索新事物。根據不同年齡段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斷章”取舍有層次性、適用性科學游戲過程,以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學前兒童的學習需求。例如,關于“火山爆發”沙地游戲,除通過沙子與水模擬火山爆發以外,還可在該基礎上引導學前兒童思考“水的特點有哪些?水沖出沙堆的動力原理是什么?”等問題,讓兒童更加有針對性地去學習某一知識點,增強兒童自主學習的能力。
此外,還需要結合實際合理共商變換游戲規則、正確評價游戲,以及發現和解決游戲課程化教育問題,充分發揮游戲課程化對學前兒童自主學習的促進作用[6]。
五、結語
游戲課程化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模式,已經成為提高幼兒園教育水平、推動幼兒園教育發展的主要教育模式。游戲課程化能夠助力學前兒童自主學習,提高學前兒童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質量,并對學前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及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推進游戲課程化助力學前兒童自主學習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在推進游戲課程化助力學前兒童自主學習過程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境及問題,對學前兒童自主學習、健康成長及幼兒園教育良性發展都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本文基于對游戲課程化及其重要性、運用問題等的了解,從游戲材料、游戲素材、游戲目標、游戲過程等方面分析了有效的教育措施及方法,高效助力學前幼兒自主學習,促進學前幼兒健康成長及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夢琦.游戲化課程助力學前兒童自主學習的教育思考[J].新課程,2022(14):46.
[2]李繼儒.在戶外自主游戲中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實踐分析[J].孩子,2021(7):50-51.
[3]陳揚揚.淺析如何在學前游戲教學中激發兒童探索興趣[J].求知導刊,2019(21):140.
[4]李琳.游戲中如何發揮幼兒的自主性[J].科普童話·新課堂(上),2019(2):95.
[5]蔣倩.幼兒園自主游戲模式中教師指導策略研究[J].電腦校園,2019(7):411-412.
[6]索長清,胡洪強.引導性游戲:自由游戲與直接教學的深度融合[J].教育評論,2020(2):158-163.
作者簡介:
薛群南(1978年—),女,福建漳州人,漢族,一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