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產少數民族動畫中的生態意識與審美意蘊探析

2023-05-31 05:20:07米高峰陳傳志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23年3期

米高峰 陳傳志

摘 要:國產少數民族動畫作為傳遞和宣揚民族傳統生態思想的重要媒介,在敘事文本與情感表達中,賡續了各民族內在的生存智慧與生態人文素養,在藝術塑造與審美意蘊中呈現了鮮明的民族生態價值觀。從敘事視角、創作視角、審美視角三個方面綜合審視國產少數民族動畫的媒介藝術價值與生態審美內涵,通過探尋其創作題材中的民族生態意識來源,剖析其在動畫媒介轉化中的民族生態形象呈現,進而挖掘梳理其內在的生態審美意蘊。在國家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這對于更好地利用動畫媒介,激發受眾群體的生態意識自覺與文化自信,鑄就新時代生態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社會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少數民族動畫;生態意識;生態形象;生態審美意蘊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3)03 - 0140 - 13

動畫作為大眾喜愛的藝術形式是生態保護意識與生態文明思想傳播的重要媒介。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布局,“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更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與未來。尤其是近年來新冠疫情的肆虐,更加重了人類對自身生存的深層思考。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1在提升與強化大眾生態意識與生態人文素養中,動畫比其他媒介具有更為深刻的傳播力與號召力,特別是青少年作為動畫的核心受眾群體,更是民族未來的新生主力,利用動畫媒介對其進行生態意識引導與生態思維培養,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實施更具戰略意義。

中國動畫素有民族化的創作傳統,尤其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動畫作品,不僅在媒介形態與文化內涵中呈現了富有民族化、地域化的藝術風格,其源于民族生存生產、生活習俗的深層藝術表達,也凸顯了各民族在地域環境之中所形成的生態人文傳統與生態思想智慧。由于歷史、經濟、環境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我國少數民族對地域環境的特殊依賴,積淀了其與自然生態之間淳樸和諧的民俗傳統與文化底蘊,形成了植根于民族精神深處的生態價值觀念。在動畫影像建構與情感表達中,賡續了民族傳統的生態人文思想與民俗文化形態。系統梳理少數民族動畫中的生態意識來源與生態形象塑造,剖析其內在的生態審美意蘊,對于拉近受眾群體,尤其是青少年與民族生態文化場域的距離,激發其內在的民族生態意識自覺與文化自信,鑄就新時代生態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敘事視角:少數民族動畫生態審美的文本溯源

作為擁有56個民族的東方大國,少數民族動畫在中國動畫發展史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績。原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以下簡稱“上美廠”)老藝術家金柏松先生曾指出,少數民族題材在中國動畫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份額,其作品表現著不同的民族心理、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地方色彩等,形成了不同藝術風格,它們共同組成了中國動畫民族化在其內涵和結構層次上的多樣性1。從生態學視角來看,這些內嵌在多元民族身份之中的地域文化,民俗風情、藝術特色等,在動畫媒介中也形象地反映了一個民族認識自然,融入自然,并在自然生存中永續繁衍的生態意識、生態習俗與生態傳統,如瑤族題材《金耳環與鐵鋤頭》(1956年)、蒙古族題材《木頭姑娘》(1958年)、壯族題材《一幅幢錦》(1959年)等許多經典作品,在對民族文化的深度呈現中,也直接或間接地彰顯了少數民族內在的生活習慣與生態智慧,深化了中國動畫民族性的內涵與外延,展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的生態文化底蘊。

好的動畫作品需要優質故事文本的支撐,文本是動畫敘事的基礎。所以,對少數民族動畫的生態審美,需要先從文本溯源開始。少數民族的自然生態意識早已融入動畫敘事文本之中,為塑造民族風格與生態審美品質提供了靈感和源泉。縱觀中國動畫發展史可見,源自各民族民間流傳的神話、傳說、史詩、故事等口頭文本,始終是少數民族動畫敘事的核心素材來源,如首部彩色木偶動畫長片《孔雀公主》(1963年),首部木偶動畫系列片《阿凡提的故事》(1980年)等,均是取材于傣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民間傳說故事的經典佳作。岳曉英認為,少數民族動畫具有鮮明的生態意識,根源在于少數民族與大自然具有長期和諧共處的生活傳統,并在動畫媒介提煉轉化中承載了各民族內在的生態人文特色,塑造了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民族形象2。尤其是具體到每一個民族實體與宇宙自然、生命物種、地域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時,少數民族民間口頭文本蘊含著人類與萬物共生、共存、共榮思想,孕育并發展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并在民族習慣法和其他生態倫理資源中以各種形式法則或民俗規約要求保護動植物、愛護環境、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1。

美國生態文藝學者洛夫(Glen A·Love)認為,當自然世界不斷涌進我們的文藝創作之中,考慮文本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對話與聯系,就顯得愈來愈緊迫2。動畫媒介在民間敘事文本的轉化表達中,延承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與生存智慧。少數民族極具特色的神話、史詩、傳說、民間故事等,生動呈現了早期族群部落對宇宙自然、生命物種、地域環境的原始認知與精神崇拜,形象地展現了少數民族在自然認知中的生態自我意識,對待生命物種的生態平等意識,以及在地域生存中逐步形成與萬物共存的生態共同體意識。此外,隨著全球生態問題的日趨嚴峻性,以及少數民族生存環境的脆弱性,也使得生態保護成為少數民族動畫敘事文本中越來越關注的現實話題。無論是從民族文化傳統中反思當下社會發展弊端,還是從精神深處尋求民族生存發展的自我救贖,少數民族動畫有力傳達了各民族追求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生態人文精神,凸顯了當代社會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共同體的時代主題。

第一,在自然認知中對生態自我意識的強化。少數民族內部流傳著諸多關于宇宙、自然的神話傳說故事,它是民間敘事文本中最早展現民族起源、民族生存的口頭記憶,也是動畫媒介表現中最具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藝術題材,生動呈現了各民族對宇宙自然世界的原始認知,如天體運動、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在大自然生存歷練中,少數民族以形象化的口頭經驗建構了本民族神話譜系中的風雨雷神、山妖水怪、獸精土魔等角色,這些文本符號既是族群對自然事物或超自然現象的感性認知,也是在地域生存中進行自我認知的形象參照。挪威深層生態學家阿倫·奈斯(Arne Naess)曾提出“生態自我意識”的概念,他認為,“生態自我”是人類在自然生存中的最初階段所形成的,人與人類共同體之間,以及人與其他自然生物之間的一種生態存在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講,宇宙自然神話是族群內部對共有生存環境的集體想象,它是族群生態自我意識的早期呈現,也是建構自我身份與宇宙自然關系的最早記錄者與傳承者。

從民間敘事文本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少數民族在宇宙自然中所形成的自我身份建構與血脈文化傳承。在形象化與人格化的天、地、神、人有機聯系的神話世界背后,族源身份得以逐漸清晰并在民間口頭流傳中得到進一步強化,如哈薩克族認為自己是天鵝女神的后代,水族是水神共工的后代,苗族是蝴蝶媽媽的后代等,馬克思認為,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3。這種生態自我的神話想象,它也伴隨著民間文本的藝術轉化,變得更為豐富多彩,而動畫又一進步將這種情感想象變為了媒介藝術的具象化。廣西電視臺依據瑤族神話古歌改編的動畫系列片《密洛陀》(2016年),就講述了女神密洛陀開天辟地,創造日月星辰,并教授人們如何征服和改造自然,引導人類從黑暗走向光明的神圣事跡。上美廠經典動畫《火童》(1984年)源于哈尼族火神的傳說,哈尼族認為火是庇佑族群生存繁衍的神靈,部落興旺、族人平安、生活殷實都與火種休戚相關,少年明扎舍身取得火種,用生命為族人取得光明,被后人尊為火神。這些作品都充分體現了少數民族在人類社會初始階段借助神話傳說,以求融入自然或宇宙生態之中,并將對神奇自然力量的敬畏與崇拜,作為民族生態身份與生態自我意識的強化與彰顯。

第二,在地域生存中對生態平等意識的追求。處于不同地域生存環境中的族群雖存有不同的生態認知,但又有著共同的,即追求生態平等意識的權利與訴求。在自然生物鏈中謀求物種生存,是族群融入地球生態圈的唯一路徑。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史,都是一部在自然生存中篳路藍縷,玉汝于成的奮斗史。人類與自然歷經長期互動、碰撞、斗爭、進化之后,其對自然認知也逐漸從神話時代的敬畏崇拜中解脫出來,開始轉向在人與自然之間、與具體地域環境之間尋求平等生存空間與權利的內在斗爭。在諸多少數民族題材動畫作品中,處處可見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宏大敘事改編而來的故事文本,如《長發妹》(1963年)侗族少女長發妹英勇無畏戰勝山妖,為陡高山引來甘泉水;《龍牙星》(1981年)苗族青年桑歷盡千險,終以顆顆龍牙補天,救蒼生于水火之中;《紅石峰》(1998年)裕固族少年莫拉犧牲自我消滅雪怪,換得族人安樂生活等,這也是少數民族動畫最能體現民族精神與民族意志的核心部分。西方生態中心主義學者認為,處于生態系統中的一切物種都有生存、繁衍和充分體現自我存在的權利,這種平等既不是動物權利意義上的平等,也不是其他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狹義平等,而是生態中心意義上的平等1,即在生態系統整體平穩運行規則下的平等。建構一個自由平等、和諧美麗的生活家園是所有民族共有的精神向往與奮斗目標,也是凝聚集體力量與民族意志的重要精神源泉。而生態平等意識,恰與各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所追求的生存理想不謀而合。

在征服惡劣自然環境中,在抵抗其他物種或敵對勢力侵襲中,英雄,是一個民族最為耀眼的標識,他是不畏犧牲,堅決捍衛民族生存平等權利的意志呈現,也是引領族群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的精神旗幟。英雄身上的無畏氣概、正義精神與大愛情懷,為族群部落的繁衍生息,特別是弱小生命個體的成長,提供了一個相對公正平等的生存空間,是一個民族爭取生態平等權利的重要體現。我國少數民族具有極為豐盛的英雄史詩文本,如藏族《格薩爾》、維吾爾族《烏古斯傳》、哈薩克族《阿勒帕米斯》、柯爾克孜族《瑪納斯》以及蒙古族《江格爾》等,它們見證了各族勞動人民在地域生存中百折不撓、艱苦奮進中的宏偉征程。其中,蘇州天一動畫公司的動畫電影《英雄江格爾》(2016年)就向受眾展現了江格爾率領十二名雄獅大將,降妖除魔,抵抗侵略,共同保衛阿魯寶木巴部落的壯美故事。蒙古語“寶木巴”是“圣地”的意思,那里四季如春、牛羊遍野,沒有災荒、戰亂、疾病,萬物自由平等,和諧安樂,是生命個體實現自我價值與生命意義的理想家園。這類作品通過對英雄人物、民族精神的弘揚傳誦,將追求平等生存權利的族群意志,貫穿于整個文本的敘事之中,并以“寶木巴”式民族精神家園的構筑,強化生態平等意識在敘事中的具象存在。

第三,在萬物共存中對生態共同體意識的探尋。斯大林曾指出,民族是擁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與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存在的人們共同體1。作為一個共同體的存在,民族實體的發展離不開共同地域與共同生活的底層支撐,正是建構在族群與生命物種共生關系之上,民族實體的存在才具備深入發展的物質基礎。這種共生關系,在少數民族動畫的敘事轉化中,便上升為一種天然的生態共同體意識。在少數民族地區,幾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著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如關于山川名勝的傳說、動植物的傳說、地方風物傳說等,體現了族群先人對自然萬物的豐富情感,這也恰是族群以自我生命形態的藝術想象,去強化其與其他自然物種的情感聯系。與民族神話的自然神靈崇拜,英雄人物偉大壯舉的敘事內容不同,這些文本的內容形式各異、種類多樣,且更接近于民族真實生活。它往往會以生命個體的敘事視角,聚焦物種之間的生存矛盾或利益沖突,并在共同地域的敘事空間中,以一種新的平衡模式回歸生態共同體的倫理體系之中。如在《善良的夏吾冬》(1981年)中,維吾爾族少年夏吾冬與大魚、老鷹、狐貍,在充滿貪婪殺戮的異化生存語境下,就以一種共生互助的融入模式,再次縫合物種之間的生存間隙,促成人與自然生態共同體的角色轉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自然萬物彼此之間是休戚相關、互相依存的生態整體與共同體關系,這既是民族形成的外部客觀條件,也是強化其社會結構的重要支撐。少數民族大都居住于山清水秀、生機盎然的景色宜人之地,源于大自然的恩賜極為豐厚。各民族發揮自身特有的豐富聯想,將自然萬物的成長陪伴,融入到民族精神信仰之中,以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載體,強化族群與自然萬物的共生關系,并將其植根于民族集體記憶深處。如木偶動畫片《孔雀公主》,改編自傣族民間敘事詩《召樹屯》,作品將傣族的吉祥之物——孔雀化身為忠貞純潔的公主,演繹了公主與王子的愛情傳奇,延展了人與孔雀結緣共生的美好寓意。在這些關于地域自然物種的傳說故事中,少數民族對地域生命物種的原生情感,解構了人類一味與自然對立抗爭,并大肆對其征服改造的單向邏輯,升華了各民族在“山水林田湖”中所形成的尊重生命,融入自然的生態共同體意識,實現與自然萬物共為生態共同體的整體存在。

第四,現實危機中生態保護意識的強化。近年來,工業化的經濟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嚴重波及少數民族生活地域,生態保護成為少數民族動畫反映現實危機的重要題材。適宜的、穩定的、和諧的生態傳統,是少數民族生存發展中極為珍貴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與文化財富。原國家環保部在2008年印發的《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綱要》中指出,我國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區、南方丘陵區、西南山地區、青藏高原區等八大生態脆弱區,主要有東北林草交錯地帶、北方農牧交錯地帶、西北荒漠綠洲交接地帶、西南山地農牧交錯地帶等,而這些地區又恰恰是少數民族聚居的核心地域。族群的傳統生存模式與產業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沖突,使得少數民族地域的生態問題在當代經濟建設中更為突出,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在全球生態危機愈發嚴峻的背景下,以及新冠疫情對人類工業文明模式的沖擊,使得立足于民族生存視野中的生態文化傳統,在當代社會發展中值得進一步的重視與反思。動畫作為一種新興的綜合媒介,在呼吁大眾生態保護意識,提升生態人文素養中,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同時,為青少年兒童服務一直是新中國動畫事業發展的核心宗旨,無論在青少年人生價值觀、自然觀、世界觀形成,還是在民族生態文化傳統、生態人文精神傳承,以及生態保護意識的強化中,動畫都是不容忽視的媒介載體。

此外,少數民族對自然環境的天然依賴,也促使其在當代動畫作品創作中更多關注聚焦地域生態惡化的現狀,以反思與批判工業社會粗獷發展的弊端。“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少數民族地域存有大量的珍稀物種資源,而為了經濟利益,捕殺販賣瀕危野生動物,亂采濫伐稀有自然資源,盲目過度的生產活動等,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結構失調的惡性后果,已成為嚴重影響族群生存的首要威脅。以動畫媒介呼吁大眾重視生態惡化的現實,宣揚更多以人類自覺行動優化改善自然生態的故事情節,也是當代藝術回歸人類生存視角,實現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哺于生活的媒介使命。如貴陽熠動漫公司創作的《西嶺雪》(2007年)便是根據盜殺藏羚羊的真實案例改編,作品以盜獵者父子與藏羚羊母子之間的倫理情感視角,投射了在血緣親情與經濟利益中掙扎的人性本質。在批判盜獵者沉重罪惡的同時,主人公由盜獵者轉向藏羚羊保護者的身份互換,聚焦升華了人類自我救贖的生態意識。而由廣西電影集團出品的《白頭葉猴之嘉猴壯壯》(2018年)則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葉猴為原型,描寫了在秀麗山川美景之中,嘉猴壯壯帶領小動物們保衛森林,贏得“森林使者”稱號的奮斗征程,作品將瀕危動物以人格化視角,演繹團結奮進,互助友愛的人性光輝,喚醒了受眾對自然物種危機與加強地域生態保護的情感回歸。

還有一些現實題材作品通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場景營造,引起大眾對少數民族地域生態的珍視與關注。這類作品常以展現民族生活特色與傳統文化底蘊為敘事背景,以人與自然關系作為藝術表現內核,深化其民族文化中的生態特色,如中央電視臺動畫部創作的電視劇《烏蘭其其格》(2006年),就以烏蘭、其其格一對蒙古族姐妹花與草原動物們快樂成長經歷,展現了民族草原生活傳統中構建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生態平衡的和諧景象,深描了民族生活習慣之中的生存法則與生態保護意識,加深了大眾對草原生活特殊性的認知。而同樣以保護藏羚羊為題材的作品,常州宏圖動畫公司的《小卓瑪》(2008年)就以奇幻化的敘事手法,創造了怪物“毒蜘蛛”角色,并將其塑造成為侵害藏羚羊的敵人,而將“小卓瑪”所代表的人類內化保護藏羚羊的主體,承擔起維護物種平衡,保衛生態家園的先天使命,強化了人類在生態保護中的行動意識與關鍵角色。

二、創作視角:少數民族動畫生態審美的形象塑造

動畫,本就是一門融合文學、電影、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形態的綜合藝術。探源少數民族動畫作品中的生態審美意識,旨在從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少數民族生態形象塑造的方式方法與價值所在。與實拍影像不同,動畫媒介所展現出的視聽形象是創作者立足于現實中的自然世界,融匯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的一種概括化、符號化、意象化的藝術表達。雖然,這是一種富有假定性與夸張性的造型符號語言,但并不意味著動畫在表現民族真實生活場景中的情感缺位。反而,動畫所具有的靈活創作視角與藝術展現空間,在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度提取與創造轉化中,呈現出了極具特色的媒介優勢。尤其在神話傳說、英雄史詩、民間故事等富有民族想象力與情感表現力的作品中,主創群體對動畫造型、動畫表演與動畫音樂等藝術形象的設計創造,借鑒參考了少數民族地域環境特色、民間美術圖案、民俗儀式禮儀,以及民歌曲調韻律等傳統文化符號。通過提煉概括、藝術加工與意象延展,最大化地還原了各民族在地域生活中所形成的自然生態信仰、民俗生活習慣與追求詩情棲居的生存理想等,成為有機整合民族生態傳統與當代媒介藝術的重要載體,鑄就了少數民族動畫鮮明的生態藝術特色。

第一,動畫造型對民族生態元素的視覺轉化。少數民族動畫的創作素來注重對民間美術資源的吸收借鑒,特別是極具民族特色的壁畫、巖畫、建筑、雕刻、服飾、紋樣等。國內民族學者岑家梧曾指出,族群部落中的人體裝飾風格、人獸同體圖騰柱、狩獵部族的動物巖畫等,都體現出了原始圖騰的主題和內涵1。在少數民族群體中,圖騰標識或圖騰物的選取往往是對族群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自然物種,它的紋樣承載了族群所處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物種特點等地域信息,是對民族生存或自然生態信仰的一種精神傳承,成為民間美術圖案中的核心元素。如居住在云南大理地區的白族就有龍圖騰習俗,龍形、龍紋、龍樣成為白族民間彩繪、雕刻、建筑紋樣中的重要圖案,這與其居住于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的地域環境密切相關。水為族群生存提供了條件,也帶來了災患,白族人將龍視作主宰水務的神靈,創作了許多與龍相關的民俗形象與傳說故事,上美廠創作的木偶動畫短片《雕龍記》(1959年)就以白族“雕木龍戰惡龍”的民間故事改編而來,片中幾乎完整采用了云南劍川流行的白族木雕龍形象,以精湛的手造技藝傳承了白族人對地域自然生態的依賴感、敬畏感與神秘感。

除民間圖騰紋樣之外,傳統服飾也是動畫造型設計的重要參考來源。少數民族服飾作為行走中的民族藝術,其色彩、配飾、形制,以及紋樣等既是展現民族地域文化元素的重要載體,也是區別民族身份的重要視覺標志。服飾中的紋樣形態、形制特色、顏色搭配等多取材于生存地域中的山川河流、飛鳥走獸、奇花異草等,其特有的自然性、地域性與人文性為角色形象增添了濃郁的民族生態文化氣息。在貴州遵義奇利動畫公司的《苗王傳》(2008年)中,主創人員將苗族蠟染工藝作為動畫造型技法的創新展現,以手工冰紋與布紋的多重融合,再現了蠟染質地的肌理效果,并以素雅的筆觸點綴與自然圖案的巧妙轉化,在影像畫面色調與質感中厚植了苗族人民師法自然,融入自然的純真情感。而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動畫短片《萬華鏡》(2021年)中,創作者直接將56個民族服飾造型作為影片敘事的核心主線,將各民族的服飾特色、圖案造型、形制變化、色彩流動與民族精神氣質、文化傳統等進行藝術性的黏合與轉化,如傣族的孔雀衣、布朗族的插花頭飾、獨龍族的蝴蝶面紋等,在唯美靈動的畫面更迭中,深刻反映了植根于各民族地域生存環境中的民俗文化特色與生態傳統。

第二,動畫表演對民族生態習俗的情感表達。少數民族動畫表演著重體現了各民族自然崇拜、能歌善舞的民俗特色,如前文所提到的動畫作品中幾乎都有關于民族舞蹈的呈現,如《孔雀公主》中的傣族孔雀舞、《小卓瑪》中的藏族卓舞、《苗王傳》中的苗族蘆笙舞等。國內動畫學者聶欣如教授指出,中國動畫的表演本來就善于吸收民族戲曲、舞蹈等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并以此形成具有中國風格的,以及舞蹈意味的“美”為標志的人物表演系統1。不同民族的舞蹈展示了各民族在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各自風格體系的程式化動作語言,它所透示出來的,仍是各民族融入地域生態系統下的傳統生活習慣與生存智慧。如蒙古族舞蹈動作常常注重以腳為重心支點,并與肩、臂、腕協調同步展開的動作特點,這種舞蹈特色與其縱馬馳騁的草原生活密不可分,且舞蹈中身體后傾的體態,也體現了草原地域遼闊視野的地理生態特點。動畫表演對民族舞蹈的借鑒吸收,強化了影像符號對各民族生活習俗的藝術傳承,如動畫片《小卓瑪》中,藏族卓舞圓圈式的舞蹈隊形,與眾人雙臂舒展、腿腳起落等節奏動作特點,既是烘托敘事主題,展現部落祈福自然神靈的情感象征,也呈現了民族成員之間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共同捍衛生態家園的生存價值觀。

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也是動畫表演體現少數民族生態文化傳統的重要內容。生產耕作、歲時節氣、婚喪嫁娶、祭祀禮儀等諸多民俗活動起源都與族群追求長久繁衍生息的生存目標息息相關。一個民族的民俗總是與一定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生產勞動是關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大事,與之有關的民間習俗不外乎是希望勞動生產順利,族人豐衣足食2。長春電影制片廠創作的動畫短片《潑水節的傳說》(1988年),就源于傣族人新年節慶活動中潑水祝福的民間習俗。水是萬物生命之源,傣族人以水為媒,以潑水節來慶祝大自然的恩賜,祈福族群繁衍興旺,動畫媒介對潑水節傳說的回溯,以及對節慶場景的藝術塑造,展現了傣族水文化的精神信仰。同樣,在《火把節》(1998年)《彩云南》(2009年)《阿凡提之奇緣歷險》(2018年)等作品中,彝族火把節、維吾爾族諾魯孜節等,也成為動畫影像敘事中的重要表演內容,它幾乎以一種全民狂歡化的藝術氛圍,承續了各民族在生存發展中不斷調適自我、提升自我,并與地域生態環境實現共生共榮的集體情感與生態習俗。

第三,動畫音樂對民族生存理想的詩意呈現。作為少數民族動畫影像不可缺少的部分,音樂是烘托作品敘事主題、營造情感氛圍、并將視覺形象與聽覺體驗進行有機統一的重要元素。宏闊深厚的民間音樂土壤孕育了少數民族豐富多樣的情感世界,它立足于現實中的物質基礎,凝聚民族實體對自然生活的心理感應,并在精神層面上形成富有地域的、自然的、生命的旋律曲調,傳遞著各民族在生存、生產、生活中所形成的,與天地同源,與自然同根、與萬物同心的情感世界與詩意內涵。傣族婉轉清亮的山歌,維吾爾族圓潤悠揚的木卡姆,蒙古族豪邁奔放的民間說唱、藏族低沉婉轉的民間小調等,每一組動聽優美的民間旋律背后,都凝聚著一個民族心理情感的豐富變化。在豐富情感的藝術表現中,源于民族真實生活中的傳統音樂元素為少數民族形象的塑造帶來重要創作靈感,著名作曲家吳應炬先生在動畫片《阿凡提》的配樂創作中,就遠涉新疆吐魯番、南疆等地采風,體味維吾爾族民間生活,廣泛吸收其民族樂器、音律、節奏等多種特色,創作出了阿凡提系列的首部主題曲《阿凡提之歌》,在歡快流暢的歌聲旋律之中,盡顯維吾爾族人民積極樂觀的精神氣質與生活態度。

動畫音樂傳承了各民族追尋與自然天地融為一體的詩意情感與生存理想。田聯韜教授指出,雖然民族生態環境隨著歷史變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作為民間音樂這種“原生的藝術形態”卻仍然傳遞著民族與地域生態之間的純樸情感,并在有效地傳承、保護乃至活化利用中尋求新的生機1。動畫音樂對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借鑒融合,也是一種有效的傳承轉化形式。各民族特有的音色、曲調、旋律等元素,與動畫影像中的民族視覺形象形成情感互動,促成了作品通俗性與趣味性的巧妙融合,凸顯了民族生活中的自然風情與審美情調。如在內蒙古安達文化傳媒公司的《巴拉根倉傳奇》(2011年)主題音樂創作中,音樂人蘇伯岱老師在作品旋律中融入了蒙古族雅托克、馬頭琴等傳統樂器音色,并以民間說唱的節奏旋律、歡快悠揚的曲調生動烘托了草原智者巴拉根倉幽默、機智、勇敢的藝術形象。貴州熠動漫公司的《侗寨尋歌》(2011年)也以侗族大歌作為動畫敘事主題,將民族生活、民族歷史、民族理想,凝聚到多聲部的復調音樂與跌宕優美的旋律之中,以“漢人有文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的民族詩意情感,歌頌與弘揚族群對未來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三、審美視角:少數民族動畫生態審美的意蘊呈現

我們通過對少數民族動畫敘事文本中生態意識的溯源,以及動畫影像媒介中的生態形象塑造,可清晰地看到,少數民族動畫具有鮮明而深刻的生態審美意蘊。其中,敘事文本中的生態意識是其審美之源,影像中的生態形象是其審美之形,而內嵌在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生態人文思想與生存智慧,則是其生態審美的意蘊所在。傳統動畫審美視角往往注重民族形式的藝術創作,缺失了對民族文化元素中人與自然之間生態話語內涵的深入剖析。而近年來,國內興起的生態美學理論,無疑為民族動畫美學的理論構型注入了新的生機。生態美學與傳統美學的審美形態有所不同,傳統美學奉行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主客二分”的審美習慣,過于凸顯人類中心主義的審美視角,忽視了在自然審美過程中“天人合一”“民胞物與”“中和位育”的生態倫理關系存在。生態審美,打破了傳統“主客二分”的審美界限,以生態整體視角,聚焦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生態關系之美。

曾繁仁教授指出,生態美學是以人與自然的生態審美關系為出發點,包含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生態審美關系,是一種具有生態緯度的當代存在論審美觀1。生態審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之美,而非具體化、具象化的對象之美。正是在這種和諧關系基礎之上,才派生出了人類社會倫理的組織建構與文化傳統。對這種生態和諧關系的認知,其實也早已刻在民族傳統文化內核之中,它與民族生活、民俗傳統、民族信仰等形影不離,并在動畫媒介轉化與審美形態建構中,深刻呈現出各民族與地域環境之間的依生之美,與自然生命的競生之美,與萬物和諧并存的共生之美,以及多元一體的民族整生之美等,它是民族生態人文精神的當代藝術傳承,也是喻示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主題。

第一,少數民族動畫中的地域依生之美。民族與生存地域的依生之美是少數民族動畫生態美的首要條件,更是所有民族藝術美的存在前提。沒有生存語境的塑造與支撐,何談民族藝術之美?任何生命個體的存在,都是生態化的存在,而地域生態空間,則是生命得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其情感意識形態不斷外延的必要條件。不同的地域生態直接影響了不同民族的生活特殊性,進而建構了其民族文化、民族情感與民族心理的差異性。德國學者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在他的人類地理學理論中,強調了自然環境對民族文化影響的積極作用。山川河流、森林湖泊、大漠高原、冰川雪峰等,是族群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順從自然的意識源泉,也是族群內部文化倫理建構中的情感紐帶。《木頭姑娘》(1958年)中的蒙古草原,《一幅幢錦》(1959年)中的十萬大山,以及《日月潭》(1996年)中的景觀符號等,既是構筑動畫敘事空間的場景支撐,也承續著族群在地域生存之中不斷凝聚積淀的情感底蘊與文化內涵,人與景、物與情、畫與意等藝術手法的塑造刻畫,在生命與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之中得到了盡情釋放,建構與強化了民族地域生存中的依生之美。

動畫敘事文本中的生態自我意識,與影像媒介中的民族生態元素呈現,都是對地域生存環境的直接映射,也體現了生態文化視角下的民族特色。馬克思認為,“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2,這一論述進一步明確了民族文化氣質的形成,是人與自然有機統一的結果,是民族與地域環境深度依存的綜合呈現。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的地區非常廣泛,且南北環境差異明顯,北方巍峨的山脈、遼闊的草原、無垠的大漠戈壁,與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北方民族強悍勇武、豪邁奔放的精神氣質內在呼應,在動畫敘事中偏于表現英勇氣概、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如《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年)《海力布》(1985年)《勇士》(2007年)等,而南方茂密的森林、富饒的盆地、俊秀的山水也促成了傣、侗、苗、彝、白等南方民族含蓄婉轉、清靜內斂的文化特色,更偏于愛情傳說與忠貞情感的敘事主題,如《牧童與公主》(1960年)《蝴蝶泉》(1983年)《達稼和達倫》(2013年)等。可以說,民族藝術美與地域自然美是少數民族動畫呈現地域依生之美的一體兩面,兩者相互融合,互促并進,在生態統一中建構民族動畫風格的鮮明標識。

第二,少數民族動畫中的生命競生之美。生命競生之美,是少數民族內部維系族群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動畫媒介體現民族自立、自強精神內核的審美之源。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的進化論敏銳地捕捉到了大自然內在的生存規律。競生是生態系統內部不同要素與系統之間的相競而生,勢均力敵,動態平衡,從而生成一種以斗爭、沖突為主的生態關系,進而生發崇高與壯美的審美內涵1。少數民族在追尋棲息之所的競生歷程之中,并不是毫無節制地對大自然征討濫殺,而是建構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之上。在民族圖騰禁忌與民俗規約中,處處可見其競生卻不濫殺生的生存法則,如北方使鹿部落鄂溫克族在狩獵中,從不射殺哺乳期的母鹿與幼鹿,南方彝族、納西族等對白頭翁、犀鳥、布谷鳥、米雀、綠斑鳩等具有圖騰崇拜與禁忌捕殺的習俗2。《周易·系辭》中講“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美在于生命之美,生命之美在于其生機勃發之態,而生機之根又在于生命競生之中。德國哲學家阿爾貝特·施韋澤(Albert Schweitzer)也指出,美就是保持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3,競生之美的深層內涵是生命動態之美、生機之美、成長之美的綜合呈現。

動畫敘事文本中所追尋的生態平等意識,以及生態形象塑造中的民俗生態傳統,深層體現了少數民族在自然生存中迸發出的團結一致、奮發圖強、英勇抗爭的堅強意志,建構了少數民族動畫極具民族氣魄與自強精神的競生之美,它是永葆族群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撐,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內核。競生是族群在地域生態中立足的根本,各民族的生存發展,無疑是在與其他自然生命競爭抗衡中實現的。在與惡劣自然條件的抗爭中,在與兇禽猛獸的生死搏斗中,在與邪惡勢力的生存較量中,少數民族純樸的天地觀念與民俗傳統,承繼了以生命競生為中心的民族審美心理,彰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美學精神。在《神馬與腰刀》(1996年)中保安族青年尕娃用腰刀斬殺風沙魔王,《滅妖記》中(1999年)瑤族少年楊梅仔為解救親人力戰惡龍,《鹿回頭傳奇》(2010年)中黎族祖先犧牲自我滅除山豬怪等,藝術家們以貼近民族真實生活的浪漫主義手法,再現了族群絕處逢生時刻。而將民族競生意志與動畫敘事技法巧妙融合,再現了族群在生存繁衍中飽經歷練、自我革新,追尋生機與希望的生命競生之美。

第三,少數民族動畫中的自然共生之美。依生、競生是族群融入自然,改造自然的底部支撐,而與自然共生才是族群可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支撐。我國少數民族聚集地區也往往是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原生態的自然環境為物種多樣性提供了天然條件。在生態學者看來,人類雖是自然物種的重要構成,但其他物種的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穩定存在的重要前提。物種之間和諧共存既是生態圈平穩運行的法則,也是人類可持續生存發展的內在需要。生態倫理學者佘正榮教授指出,和諧是生命之間相互支持、互惠共生以及與環境融為一體所展示出來的美的特性4。《管子·五行》也言“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在民族傳統宇宙觀、自然觀支配下,古人認為“美”產生的前提就是人與天地自然萬物的和諧共存,這種“共生之美”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也得到了深刻呈現,那些流傳于民間的口頭文本,無不處處體現著族群對融入地域生態的孜孜追求,對自然饋贈的感恩與珍視,以及對其他物種的敬畏與親近。在傳統的民俗儀式與自然崇拜中,也體現著族群先人力圖溝通天地的精神愿景,以祈得民間諸事皆為順應天地之意,達到民族與自然共生、共存、共榮的最佳境界。

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個民族在繁衍生息中追求的生存理想所在,少數民族動畫敘事文本中的生態共同體意識,與民族生存理想的詩意化表達,令動畫藝術在影像媒介中最大程度地構建一個生態共生的精神家園。如果說生命競生是族群生存的底層根基,那么自然共生才是族群生存的最終歸宿。人只有遵循生態規律而不是違背它破壞它,才能夠健康地生成,在生態和諧自由中進入美的王國1。動畫以其擬人化與夸張化的藝術手法不僅可以實現對自然物種的生命重塑,而且還可以將人類、動物、植物等形象放置于同一生命維度,實現物種之間的平等對話,如《長發妹》中的老榕樹爺爺,《妖樹與松鼠》中的小松鼠,《百鳥衣》中的金絲鳥等,在民族口頭文本的想象基礎上,具象生命符號的動畫呈現,進一步喚醒了受眾內心深處的自然歸屬感,強化其與自然共生之美的情感表達與審美意蘊。

第四,少數民族動畫中的民族整生之美。從中國動畫民族化的宏觀視角來看,少數民族動畫所體現的地域依生之美、生命競生之美、自然共生之美等生態審美范式,也是藝術化構建中華民族生態整體的具象存在。曾繁仁教授認為,中國廣闊的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地理環境與傳統農業社會生產與生活模式,孕育了“天人合一”的親和自然文化,因而,生態文化是中國古代“族群原初性文化”,即由地域與文化根基產生的“原生性文化”2。原初性、共享性的生態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統合凝聚歷程中的重要基礎,它直接促成了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交融并存的社會整生形態。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3。在共同生存的語境下,這種整體生成、整體生存、整體生長的文化路徑,以多元民族的層次性建構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整生之美。袁鼎生教授指出,整生是最深刻、最集中、最典型的生態規律,是建構民族生態審美場的核心目標4。

民族整生之美是少數民族動畫生態美的靈魂所在,它進一步確認和強化了中國動畫特有的生態敘事方式、抒情方式、民族生存印記與生態文化意蘊。畢竟,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傳承。少數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民族整生的東方文明視角出發,在中國動畫民族化探索中,特偉就首先提出動畫必須要有自己民族的特點,在創作中要敢于“標民族之新,立民族之異”5。少數民族動畫不僅在造型、表演以及音樂等形式上賡續了民族傳統藝術的內在品質,更在集體記憶、情感心理、風俗習慣乃至精神信仰上呈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生態觀念的豐富內涵,以及各民族求同存異、多元一體的生態文化體系,避免出現與其他國家動畫作品同質化、同類化的審美疲態。如在作品題材類別中,既有表現游牧文化的《馬頭琴的傳說》(1997年)《藏獒多吉》(2011年)《巴圖的奇妙旅程》(2014年)等,也有體現漁獵文化的《金鏡》(1990年)《龍娃》(2007年)《背扇》(2011年),還有展現農耕文化的《庫爾勒香梨》(1998年)《尋找太陽》(2013年)《燈花兒》(2014年)等,都極大豐盛了中國動畫的敘事題材與風格特色。

生態智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中的核心價值,而少數民族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也是國產動畫值得深入開掘的巨大寶庫。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中也特別強調了保護好、發展好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意義。少數民族動畫構建了具有本土生態人文意識的語言載體,內嵌了民族化風格中的生存智慧與生態精神,激蕩著民族生態文化的自覺和自信,也增強了中國傳統生態文化對外傳播的生命力與影響力。可以說,生態美學視角的介入,使得少數民族生態文化資源稟賦與時代價值,在動畫媒介的創造轉化中更具發展潛力。在新時代中國動畫民族化的傳承探索中,立足各民族實體與地域生態之間的純真情感,展現民族生活、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中的生態內涵與傳播意義,重視少數民族生態人文傳統的文藝表達與時代審美轉向,是中國動畫重塑民族風格,也是再次走向世界動畫舞臺中心,探尋涅槃重生之路的必要途徑。

四、結語

動畫作為傳遞和宣揚民族生態智慧與生態理念的文化載體,是促進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向全球講好“中國生態故事”的重要媒介。各民族之間的生態互動,以及民族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之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美麗中國”的核心內涵。當代社會危機中的生態問題主要源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升級,“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必須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發揮先進文化凝聚、潤滑、整合作用”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少數民族特有的生存智慧與生態意識,為當下的生態危機亂象提供了借鑒與反思的樣本,動畫媒介對民族生態傳統的傳承轉化與創新發展,對進一步化解當前大眾生態意識薄弱、生態文化迷失、生態素養缺位等諸多問題發揮了重要引導作用,也為青少年的生態美育提供了民族化的審美樣本。在未來大眾媒介生產中,期待更多民族題材動畫作品擔負起傳承優秀生態文化,鑄就新時代生態人文精神的歷史使命。

[責任編輯:孟凡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美女免费黄网站|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另类|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亚洲男女在线|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a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毛片| 色网在线视频|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成人| 永久天堂网Av| 亚洲最新网址| 免费高清a毛片|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91麻豆久久久| 69综合网|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美女精品|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国产成人1024精品|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福利社| 日本91视频| 亚洲男女在线|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日韩精品毛片|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国产第三区| a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美女被操91视频|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美女免费黄网站|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成年人福利视频| 性69交片免费看|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91亚洲国产视频| 黄色国产在线|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99福利视频导航| 999精品免费视频| 成人国产小视频| 婷婷午夜天|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