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的時代,是科技化、信息化的時代,融媒時代的出現和發展改寫著傳媒領域的發展生態,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為傳統播音主持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從技術融合到模式共通,隨著融媒程度的持續加深,以傳統電視廣播平臺為主要陣地的播音主持行業想要在新環境下贏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就必須積極轉變觀念,了解融媒體的基本構成和主要特征,積極吸收其在采編與傳播方面的優勢,加速與融媒體的聯合與共融。基于此,本文以融媒時代為背景,深入分析融媒體對播音主持行業的影響及未來趨勢,并提出相應的創新策略,以期對播音主持行業的發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播音主持行業;融媒體;策略
融媒體的發展深刻改變著社會大眾文化消費的方式與理念,刺激了大眾對高質量文化作品的需求。面對發生深刻變革的傳媒環境,播音主持行業想要開辟發展新局面,唯有充分借助融媒體優勢,改變自身發展方向,創新作品呈現方式,才能提升作品傳播效果,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
融媒體概念簡述
融媒體是指“全媒體功能、傳播手段乃至組織結構等核心要素的結合、匯聚和融合”,即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及移動互聯網等新型傳媒充分整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通、利益共融。從本質上分析,融媒體不是獨立的實體媒體,而是指元素高度融合、媒介綜合運用、流程全方位共通的全新運作模式,其主要呈現兩個方面的特征:第一,資源通融。融媒體集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一切人力、技術、設備等資源優勢,實現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的全面整合,將媒體從分散的各自運營整合為集中處理、統一調配,對外形成一個聲音。例如媒體工作者就采取“一稿多供”的方式,將新聞作品略加修改,在電視廣播及網絡平臺實現同步播放。第二,優勢兼融。融媒體在采編領域打破了新舊媒體的壁壘和界限,實現優勢互補、揚優去劣,將更多新形式、高質量的信息產品以多元化的渠道傳遞給廣大受眾,例如將電視媒體的高質量作品與新媒體的迅捷化傳播渠道結合,使信息產品能夠以更精準、更快捷、更便利地方式傳遞給受眾。
融媒體技術在播音主持中的應用
2014年,《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頒布對新時期媒體發展做出具體的指導和部署,媒體融合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重要層面。自此,從中央媒體到縣市級地方媒體都開始踏上“融媒體”的時代快車。以播音行業為例,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尤其是隨著VR虛擬技術、Al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等新型技術的發展與推廣,使得播音領域呈現出更多的全新樣態,推動播音主持工作走向多元化、個性化以及科技化。
如我們熟知的人工智能技術和5G技術的運用就讓播音主持有了更為生動與靈活的運用,主持人可以借助Al技術合成電子語音,實現人工智能語音播報,嫻熟的主持人可以借助配音軟件將自己的聲音在不同風格、不同音色間自主切換,為受眾帶來豐富的收聽體驗;也可以借助Al技術合成流暢而充滿質感的語音,以此彌補聲音瑕疵。而5G技術的運用則保證了信息的輸送與傳遞的效率和質量,足以支撐各類文字、圖片、視頻、表情包等信息語音的高效遞送和轉換。
隨著5G、VR、AR等新型技術的發展與運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壁壘將會被進一步打破,一個深度共融、高效聯合的全新媒體時代將會到來,而這也勢必給電視新聞、電視廣播、播音主持等工作帶來無與倫比的沖擊力。這要求從事播音工作的主持人及媒體必須要以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未來融合發展趨勢,探索跨媒體、跨行業、跨領域的全方位“跨界融合”之路。
行業競爭加劇
融媒技術的發展實現了信息的高效傳遞與共享,在極大增加播音作品受眾數量的同時也加劇了播音行業競爭壓力。相比起以往廣播電臺的重重考核與選拔,在融媒時代,只需要借助手機、聲卡以及平臺賬號,就可以輕松錄制播音作品,將聲音傳遞給社會大眾。低門檻、松管理使得播音人員隊伍急速擴張,雖然多數為魚目混珠的非專業人員,但亦不乏高質量、高人氣的個人媒體,這也勢必會導致受眾分流,擠占用戶資源,加大播音主持人員的競爭壓力。同時新技術的運用讓播音作品衍生出更多創新可能,如音頻與圖文的結合,如直播形式的興起等等,這些都迫使播音主持人員要不斷適應用戶需求變化,學習使用各類軟件、收集整理網絡用語、創新作品形式、提高受眾互動等等。
用戶需求轉變
融媒技術的發展在顛覆傳媒行業生態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用戶的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及文化需求。自新媒體技術以淺表化、碎片化閱讀的特征成為受眾接觸和瀏覽傳媒作品的主要方式,而這也導致以短視頻為主的全新作品形式的崛起。究其原因,這類作品形式以“短、快、爽”為特征,在簡短的時間內密布大量元素,能夠有效地激蕩起受眾的情緒體驗,而這也充分說明了情緒傳播已然成為影響收視率的重要因素,如果播音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題鮮明,能夠形成自己的主持風格,自然能夠吸引更多的受眾。同時在另一方面,社會大眾對話語權、自主權的需求較為強烈,對于喜歡的傳媒作品會采取分享、轉發、評論、留言等方式來表達觀點和情緒,而這也要求播音主持工作要走向開放化、自由化,增加與受眾互動頻率,拉近受眾關系,尊重受眾主觀意愿表達,為受眾提供多層次的體驗。
職業定位重塑
融媒技術的發展與運用使得播音工作走向采、編、制、傳的一體化,這也意味著播音主持人員不僅要在嗓音與主持技巧上苦練功夫,同時要將自身的業務能力延伸到采編、傳播等各個流程,成為能夠充分挖掘作品素材、撰寫播音稿件、編導節目內容、掌握主持節奏、引導受眾情緒的全能型主持人。這不僅要有基礎的聲音和主持功底,更要具備敏銳的行業嗅覺、深厚的寫作素養以及持續學習的能力,因此播音主持人員應當轉變傳統工作模式下的認知思維,深入思考融媒時代播音工作的新變化、新趨向,分析播音角色智能特性,重塑職業發展定位,真正做到與時代的互利共生。
明確主持方向,塑造節目品牌
融媒技術的發展使得播音作品數量持續出現激增趨勢,這也使得大量優秀的播音作品被模仿、借鑒甚至是抄襲,導致同質化現象在播音領域較為嚴重。播音節目想要突破重圍,就必須重視精準化傳遞和個性化設計,以節目受眾為中心,明確播音節目的主題定位,重塑播音節目主持風格,以符合主流受眾心理特征及需求方向的作品去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一方面要凸顯播音主持人的重要地位,依據播音節目的主題領域與市場定位,處理好播音主持人的形象特點、聲音特點以及節目引導技巧,形成獨樹一幟的主持風格和特色。這要求播音主持人要善于依據具體的環境調整播音技巧,創新表現形式,例如是面向兒童群體的播音節目,則在聲線上要做到柔和,語氣要親切,用詞要簡單、直白,同時要能夠用講故事的方式去播報節目內容,為兒童營造溫馨而輕松的情緒氛圍;面對青年群體,則要求主持人要在語言表達上有所創新,融入新潮的網絡語言,或是融合網絡段子、熱梗,讓播音節目更富有趣味,同時在形象展現上也可以更為生動、積極甚至是偶爾的俏皮、幽默,從而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融媒發展為播音行業帶來更多的機遇,但同時也要求播音主持人要及時轉變觀念、學會與時俱進,了解播音領域語言生態和傳播趨勢,通過語言、形象、技巧以及聲音的創新,改善主持風格。
依托自身定位,創新表現形式,激發情緒體驗,塑造節目品牌,聚攏忠實受眾是播音節目破圈重生的重要戰略。產品IP成為現代市場競爭中的新名詞、新理念,也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表現,如CCTV-1欄目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國》前后兩季節目都引發傳播熱潮,在全網絡和中心城市收視率繼續上漲,就是因為它專注“傳統、閱讀、精品”方面的深耕,從而圈住眾多粉絲的心,成為知名的大IP,其旗下打造的《“典”亮光明》系列短視頻也依托節目品牌效應在網絡上贏得較高的關注度。這檔節目的成功對于各大傳媒行業都有著深刻的啟示,任何節目想要成功上位,就要有豐富的元素、深刻的價值以及鮮明的主題為支撐,堅持內容深耕,重視文化內涵挖掘,才能持續輸出優質作品,提升品牌綜合價值。
借助融媒技術,創新傳播方式
以5G、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為代表的新媒體的發展深刻影響著播音作品的傳播,不僅使得傳播范圍得以擴充,同時在傳播方式和傳播路徑上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廣播電視臺想要在融媒時代下擴大播音作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就要重視融媒技術在作品傳播中的綜合運用,創新傳播樣態,提升受眾互動。第一,廣播電視臺要利用新媒體及時性、便捷性的特征構建立體化傳播矩陣,讓播音作品能夠傳遞給每位受眾。在傳統的電臺路徑外,廣播電視臺要充分利用各大網站、音頻APP、社交平臺,如可以利用喜馬拉雅FM、蜻蜓FM、微信讀書等在線平臺注冊賬號、開設欄目、上傳作品,并邀請明星或大咖開設有趣的音頻節目來吸引聽眾;可以利用抖音APP、微信公眾號、視頻號、QQ小世界等社交軟件擴大播音作品的宣傳力;也可以結合微博、百度、百家號等平臺為播音作品做推廣宣傳。第二,廣播電視臺應當靈活運用融媒技術,創新播音作品傳播樣態,為受眾帶去更富有層次性的收聽體驗。如可以借助5G技術和VR技術采取直播式播音方式,在夜間或晨間選取經典書籍,通過文章朗誦、即興簡評的方式帶領受眾共讀經典。如可以運用大數據采集技術和算法數據實現播音作品的分發,依據移動設備端用戶的閱讀喜好和關注點推送播音作品清單或是優秀欄目賬號,并借助網絡和手機插件實現一鍵導入,方便用戶及時瀏覽播音作品;還可以借助AI技術實現個性化定制,為用戶帶來更豐富的體驗,用戶可以采集不同的聲音文本錄入電子端,并依據自己的喜好設置聲音屬性,最后借助AI技術生成獨特的AI聲音來滿足聽覺享受;還可以智能設計實現靈活化的聲音服務,如依據情緒分析報告自動推送不同風格的音樂,如結合不同場景推送諸如讀報、讀書、導航類的生活服務等等。
重視節目互動,提升受眾認可
受眾與主持的親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作品的傳播力和認可度,尤其是在受眾謀求更大話語權的融媒時代,播音節目的發展絕對不能忽略受眾的互動工作。提升受眾與播音節目的情感連接不僅要在主持人語言和形象上做到有親和力,同時也要擴大播音節目的互動性和宣傳力,打造良好的節目傳播效果。互聯網的發展可以實現播音主持與節目受眾的雙向傳遞,受眾可以借助留言、評論、點贊甚至是連麥的方式與播音主持建立直接的聯絡通道,傳遞自身觀點與體驗,例如現在越來越多的深夜電臺節目就有很多受眾以打賞、點歌以及熱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播音主持人應當敏銳察覺到受眾的需求導向,利用多種形式展開有效的互動與溝通,調動播音節目的氛圍,提升受眾體驗,如可以借助直播式的主持技巧,通過隨機與受眾連線、閱讀評論、做游戲等方式來展開互動,疏解受眾心理情緒。
不僅在節目中要進行互動溝通,同時在線下還要維護好與受眾的關系,強化播音節目的傳播效應。可以在微博開通電臺超話或在貼吧組建播音小組,用作受眾的交流地和聚集地,從而提升受眾的歸屬感;廣播電視臺也可以安排專門人員做節目的運營工作,如利用抖音、公眾號定期推送作品,引起受眾對節目組的關注,可以是主持人對練習聲音的技巧講解,也可以是播音主持準備工作的科普,還可以是節目制作的花絮或者是精彩播音作品的推送等等,這樣可以為受眾帶來不同的情緒體驗,極大延伸播音節目的價值鏈條。同時節目組要拓寬受眾參與渠道,重視受眾意見,提升播音節目的反饋價值,例如可以征集受眾意見,決定下期播音作品的主題和素材;也可以依據受眾喜好,開設富有趣味的播音欄目,如聲音復刻節目、對話朗讀節目等;還可以選取經典留言展開回復等。
綜上所述,在融媒時代,播音主持人想要提升業務能力,就要與時俱進,革故鼎新,積極擁抱新趨勢、轉變新觀念,重塑播音作品的市場定位和文化價值,積極吸納創新元素,優化主持風格、創新傳播樣態、重視受眾互動,打造更富有生命力、發展力的播音節目。
參考文獻:
[1]蔡雯,許向東.融媒體建設與創新[D].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2]馬阿敏.人工智能技術對播音主持的沖擊和影響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2(07):82-84.
[3]郝娟.新媒體技術革新對播音主持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海河傳媒,2022(02):78-80+83.
[4]王琳.融媒環境下電視播音主持風格的演變與創新[J].記者搖籃,2021(07):154-155.
作者簡介:
趙煒(1973—),男,漢,山東鄆城,一級播音員,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