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思喬
摘要:教師語言是開展心理教育的直接媒介,體現了教師的育人理念以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在傳統的學科教育中,教師認為學生聽從、配合課堂安排是理所當然的,以致較少有教師會向學生的積極課堂行為表達謝意。然而,心理課不同于傳統學科教學,它以“活動、體驗和分享”為主,需要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融入、相互支持。心理課堂上,教師向學生表達謝意,蘊含了多元的團體心理輔導技術,例如積極傾聽、建立關系、反饋、支持、示范等,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團體育心效果。
關鍵詞:心理課堂;師生關系;感恩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6-0029-02
根據學校安排,我要準備一個關于“預防校園欺凌”的心理講座。為深入了解學生對校園欺凌的認知,以及當下存在的欺凌現象,我隨機抽取初一年級的一個班發放開放式調查問卷。自習課上,看到學生們即使有很多作業沒完成,但依然認真幫忙填寫問卷,我心里充滿感激。在學生陸續提交問卷時,我一邊收集一邊不停地說“謝謝”。下課了,我拿著問卷走出教室,一個女生追了上來,她滿臉疑惑地問:“老師,你為什么要說謝謝?”我解釋說:“這份問卷不是作業,你們本來可以不寫的,但你們都認真幫忙完成了,所以我要謝謝你們呀。”我剛說完,那位女生就興奮地擁抱我:“哇,我太愛心理教師了,很少老師會和我們說謝謝的!”這突如其來的擁抱和“表白”,讓我又驚又喜。原來,老師的一聲真誠、樸素的謝謝,竟能讓學生如此開心、滿足。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教師是權威的管理者,習慣要求、命令學生,認為學生聽從教師安排是理所當然的,即使請學生幫忙做事也是理直氣壯,較少有教師會向學生表達謝意。這樣的師生互動忽略了學生也是有思想、有意志自由、有選擇權利的獨立個體,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學生的自我體驗與感悟,只有師生相處平等、尊重、真誠,教師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從而有效發揮育心、育人的作用。關于教師語言的相關研究顯示:學生喜歡能夠滿足被尊重、被肯定、被欣賞等心理需要的語言[1]。在教育教學中,當教師向學生表達謝意時,學生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見、被尊重、被肯定,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那么,心理教師應如何運用“表達謝意”的教學技巧來促進良好師生互動,進而提升課堂實效呢?
一、感謝暖心包容,拉近師生距離
有一次,給初一新生上第一課,我很重視,希望能給學生留個好印象。然而,志在必得的我在上課時突然卡殼,精心準備的課件怎么都打不開,講臺下面幾十雙眼睛盯著我,我急得直冒汗,窘迫地解釋:“不好意思,電腦出現故障,耽誤大家的上課時間了。”沒想到,學生們熱情回應我:“沒關系,不要課件也可以的,我們聽你講。”聽了這話我如釋重負,不再糾結課件能否打開。我開始上課,但沒有直接進入主題,而是對剛才的意外表達感受:“同學們,這是你們在初中的第一節心理課,很遺憾課件沒能給大家呈現,但又很感動,因為打不開課件時,你們沒有催促,沒有起哄,而是耐心等待,暖心安慰,讓我感受到了被包容的力量。謝謝你們!”學生們聽后開心地鼓起掌來。雖然這節課只有一張嘴和一支粉筆,但學生們認真聽講,積極互動,課堂效果不遜于有多媒體輔助的教學。
準備得再充分的課堂,都不可避免會出現意外情況,例如音樂或視頻無法播放、課件排版變樣、電腦卡機、活動規則有漏洞等。很多時候,學生都不會埋怨或指責老師,而是規矩地等候、聽從安排。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因為他們是學生,就覺得這是他們理應做的,而要及時表達謝意。因為在團體心理輔導中,建立關系是促進團體互動的基礎,一聲道謝、一份感恩,學生能感受到心理教師對他們的關注、重視、肯定,從而有助于密切師生關系,增強學生的向師性,推動心理課堂的高效開展。
二、感謝積極支持,加強課堂管理
為豐富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同時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我在每節心理課都開設“心理聯播”節目,讓學生根據不同心理主題輪流上臺發言。某期“心理聯播”中,有些學生對發言者的分享不感興趣,開始竊竊私語、搞小動作,即使我用手勢提醒,他們依然毫不收斂。我很生氣,正想著等下要嚴肅教育他們學會傾聽,卻突然被一位認真傾聽的男生吸引。我靈機一動,不再盯著開小差的人,而是關注哪些學生在認真傾聽。學生分享結束后,我總結:“心理課堂的順利開展,不僅取決于分享者,更有賴于傾聽者。在剛才的分享中,我留意到有些同學坐姿端正,全神貫注地聽講,還時不時做筆記,即使周圍人在講話,他們也不受影響。這些同學就是……你們的用心傾聽就是對心理課堂最大的支持,謝謝你們!”被點名表揚的學生坐得更端正了,其他學生見狀也紛紛挺直腰板,自覺調整上課狀態。
活動、體驗和分享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活動過程的三個基本要素[2],極其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融入、相互支持,只有這樣心理課才能上出“心理味”,從而促進學生心靈成長。面對學生的不配合,如果教師單純以批評、指責的方式進行教育,則可能導致他們過度關注不當行為,削弱自省和自律能力,還會影響師生關系。教師以表達感謝的方式關注積極行為,則可以對表現不佳的學生起到旁敲側擊的作用,促使學生自我反思與調整,實現有效的課堂管理。
三、感謝真誠分享,營造安全氛圍
在“認識自我”的心理課上,我邀請學生分享:你了解自己的哪些特點?大部分學生都是描述“身高、體重、性別、角色”等一些外在特征,沒人愿意分享隱秘的內在特點。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覺察內在自我,我正著急該如何引導,有個男生舉手。他說:“我畫畫漂亮,這是同學公認的,但我脾氣暴躁,容易得罪人,曾經還和同學吵過架。”男生的坦誠讓我感到意外,我趁機對全班學生說:“這位同學敢于表達內在自我,而且坦然承認自己的缺點,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謝謝他的真誠分享!”掌聲過后,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分享他們的內在特征,營造了積極探索自我的良好課堂氛圍。
分享是心理課必不可少的環節,不論學生分享了什么,教師要做的就是接納與抱持[3]。課堂是公眾場合,由于擔心被同伴嘲笑或被老師評判,有些學生不敢表露內心感受與想法,導致影響課堂進展以及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心理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分享中的亮點,通過表達感謝給予學生接納、抱持、積極關注,為學生創設安全感,這樣他們才更愿意放下顧慮,敞開自我,真誠分享。
心理課堂上,教師向學生表達謝意,看似是一種平常的社交語言,實則蘊含了多元的團體心理輔導技術,例如積極傾聽、建立關系、反饋、支持、示范等,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團體育心效果。此外,感恩是積極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積極品質之一,大量的研究發現,表達感謝不僅能提升雙方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4],還能增加親社會行為發生的可能性[5]。因此,我們不僅要善用“表達謝意”的教學技巧提升課堂成效,更要為學生樹立“常懷感恩之心”的學習榜樣,為他們傳遞生命正能量。
參考文獻
[1]肖漢仕.中小學生喜歡和厭惡的教師語言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7(9):59-64.
[2]武文軍.活動 體驗 分享——心理健康教育課活動體系的三要素[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5(1):14-15.
[3]李玉榮.心理健康教育課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分享[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26):22-25.
[4]倪旭東,王勤勤.感恩對心理幸福感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28(2):300-307.
[5]胥興春,李貞珍.感恩與親社會行為關系研究述評及展望[J].心理研究,2016,9(2):4-9.
編輯/衛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