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臨床上除了飲酒原因導致的肝細胞內脂肪過度沉積的其余已確定因素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理綜合征,其中尤以肥胖為主的代謝綜合征最多,每年我國NAFLD 的發生率都在遞增,現在已經達到約25.00%?,F代臨床研究發現NAFLD 能夠顯著誘發肝硬化,甚至肝惡性腫瘤,而且還參與其他慢性肝病的惡化,并且有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和2 型糖尿病的風險,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活。臨床上有大約60%的NAFLD 患者病情沒有顯著惡化趨勢,但肝纖維化還是會發生在一部分NAFLD 患者身上,因此如何及早診斷和治療NAFLD 肝纖維化就是現在臨床醫師的主要任務和責任。檢驗學上通過肝細胞活檢是診斷肝纖維化的標準方法,但是由于要對患者進行一定程度的侵入操作,會對患者造成身體和精神負擔,臨床上采用的人數相對較少。由于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對NAFLD的研究也在顯著進步,已經可以通過血清學標志物預測NAFLD 的病情發展情況。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為臨床上用來評估肝功能的血清學標志物。現階段的研究[1]證實,肝功能中的血清學標志物可以較準確評估NAFLD 患者出現肝纖維化的風險,對此本研究選擇86 例NAFLD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NAFLD 患者血清ALT、AST 與肝纖維化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7月~2021 年7月本院收治的86 例NAFLD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分為無肝纖維化組(59 例)、肝纖維化組(27 例)。無肝纖維化組中女28 例,男31 例;年齡40~86 歲,平均年齡(62.78±9.34)歲;病程1~7 年,平均病程(5.7±1.7)年。肝纖維化組中女11 例,男16 例;年齡42~83 歲,平均年齡(64.13±8.59)歲;病程1.0~6.4 年,平均病程(5.3±1.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2018 年修訂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診斷NAFLD 的標準。
1.3 納入標準 ①沒有大量飲酒史;②沒有其他的代謝或遺傳?。虎弁ㄟ^肝臟超聲診斷未患有脂肪肝;④患者及家屬均了解此次試驗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患有各種病毒性肝炎疾病;②因藥物或自身免疫導致的肝炎;③患有嚴重的貧血,或血液系統疾病;④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⑤患有糖尿病、循環系統疾病。
1.5 方法 ①血清ALT、AST 水平及肝纖維化指標檢測:患者入院后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用離心機以4000 r/min 速度離心,提取血清,冷藏保存,統一檢測血清ALT、AST 水平和透明質酸酶(hyaluronidase,HA)、層粘連蛋白(laminin,LN)、Ⅲ型前膠原(procollagen type Ⅲ,PCⅢ)等肝纖維化相關指標水平。②臨床診斷肝纖維化方法:通過B 超定位,對患者進行穿刺,取肝組織進行活檢,通過《肝纖維化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3]的要求對標本進行評價,S0 期為沒有發生肝纖維化,S1~S2 期為輕度肝纖維化,S3~S4 期為重度肝纖維化。③一般生化指標測量:測量患者的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甘油三酯(total glyceride,TG)等血脂指標以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
1.6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血清ALT、AST 及肝纖維化指標(HA、LN、PCⅢ)水平,分析NAFLD 患者肝纖維化的影響因素,分析NAFLD 患者血清ALT、AST與肝纖維化的相關性。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 回歸;相關性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響NAFLD 患者肝纖維化的單因素分析 肝纖維化組患者血清FBG、ALT、AST、HA、LN、PCⅢ水平均明顯高于無肝纖維化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血清TC、LDL-C、TG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NAFLD 患者肝纖維化的單因素分析(±s)
表1 影響NAFLD 患者肝纖維化的單因素分析(±s)
注:與無肝纖維化組比較,aP<0.05
2.2 影響NAFLD 患者肝纖維化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以NAFLD 患者是否發生肝纖維化為因變量(肝纖維化=1、無肝纖維化=0),血清ALT、AST、FBG(均以實際值為準)為自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ALT、AST 水平是NAFLD 患者肝纖維化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NAFLD 患者肝纖維化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2.3 NAFLD 患者血清ALT、AST 水平與肝纖維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Pearson 相關分析顯示:NAFLD 患者血清ALT、AST 水平與LN、PCⅢ均呈明顯正相關(P<0.05),但與HA 水平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NAFLD 患者血清ALT、AST 水平與肝纖維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NAFLD 是臨床上將除飲酒原因以外導致肝細胞內脂肪過度沉積的其余已確定因素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理綜合征。其發生的誘因和遺傳相關性、胰島素抵抗關系密切,屬于內因導致的代謝性肝細胞受損。NAFLD除了有單純性的脂肪肝,還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并包括其導致的肝硬化[4-6]。現代社會肥胖已經成為世界性疾病,而其導致的代謝障礙性疾病逐年增多,NAFLD 現在已成為歐美等發達國家及我國富裕地區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普通人群NAFLD 的患病率在10%~30%之間,其中10%~20%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10 年內肝硬化的發生率是比較高的,高達25%,所以臨床上需要高度重視[7-9]。
NAFLD 可顯著誘發嚴重肝硬化,甚至是肝臟相關的惡性腫瘤;同時還可以增加其他肝病的病情發展,并且有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和2 型糖尿病的風險,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活[10-12]。因此,NAFLD 已經是當前醫學領域的新挑戰。近期內。NAFLD 對人體的危害將不斷增加,臨床上要積極的通過腹部B 超的診斷來提高檢出率。同時通過指導患者的飲食運動控制疾病的發生。通過藥物、飲食、運動聯合,達到明顯的治療作用。相關文獻[4]顯示:NAFLD 患者患有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幾率顯著增加,一般是健康人群的5~7 倍,其中更是有40%~50%的NAFLD 患者會因肝癌或肝功能衰竭而死亡。一般情況下大部分急慢性肝損傷都會導致肝纖維化,屬于肝硬化的早期病變,其病理特點主要是脂肪顆粒大量沉積在細胞外間質,但其是一種可逆性的病理變化,所以如果及早發現NAFLD患者出現肝纖維化并采取措施,就會對患者的病情發展和轉歸產生積極影響[13-15]。一般肝纖維化患者并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和體征,僅能夠通過影像學技術明確診斷,雖然肝細胞病理檢查是診斷肝纖維化的最可靠方式,但是對患者的損害也較大,患者的接受度不高,所以找尋一種既可靠準確又安全簡單的檢測方法,并能最大程度的及早發現NAFLD 患者肝纖維化,就成為臨床醫師的重要任務。
ALT、AST 是代表肝功能的血清標志物,HA、LN、PCⅢ是可以準確體現肝細胞纖維化程度的實驗室指標。ALT 大量包含在肝臟和心臟細胞中,如果肝臟細胞出現損傷,其血清ALT 水平就會顯著上升。AST 水平在健康人群中比較低,但是如果肝細胞受損后,AST 水平就會顯著上升。臨床證明,NAFLD 患者都有部分肝臟組織受到損害[16-18]。HA、LN、PCⅢ水平可以比較準確地評估患者出現肝纖維化的幾率[19]。此次研究發現肝纖維化患者的血清ALT、AST、HA、LN、PCⅢ水平均顯著升高,與早期蔡昱等[10]研究中NAFLD 患者血清HA、LN、PCⅢ水平與健康人群沒有不同的結果相差很大,有可能是因為此次研究的標本較少。此次研究還發現NAFLD 患者出現肝纖維化后,其血清ALT、AST 水平也顯著上升,而且NAFLD 患者的血清ALT、AST 水平與LN、PCⅢ水平呈正相關性(P<0.05),可以證明血清ALT、AST 水平和NAFLD 患者發生肝纖維化的情況關系密切,所以通過不斷檢測NAFLD 患者的血清ALT、AST 水平,可以及早發現肝纖維化的發生情況。相關試驗證明[11],當肝細胞損傷后,HA 水平顯著增加,所以可以準確地體現肝細胞受損。LN 是由肝細胞生成的非膠原糖蛋白,當肝細胞受損時,LN 水平就會增加;相關文獻介紹證實,當出現肝纖維化時,患者的血清PCⅢ水平上升,所以血清PCⅢ也可以準確體現肝纖維化的發生[20,21]。
綜上所述,血清ALT、AST 是NAFLD 患者出現肝纖維化的影響因素,且NAFLD 患者血清中ALT、AST水平與肝纖維化指標LN、PCⅢ均呈明顯正相關,通過檢測ALT、AST 水平可以評估NAFLD 患者是否有肝纖維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