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 陸佳
自發性氣胸是由于患者內臟胸膜破裂,導致氣體進入胸膜腔,引起的胸部氣體積聚,臨床癥狀為患者胸痛、呼吸困難、咳嗽,嚴重者危及生命,可及時治愈[1]。臨床檢查為氣胸胸部叩擊呈現鼓聲,呼吸音減弱或聽不到呼吸音。年齡通常為10~40 歲,患者通常虛弱、胸部扁平。年輕患者通常由肺大泡破裂引起,可導致自發性氣胸;老年患者是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引起的自發性氣胸,且部分癥狀輕微的患者,經保守治療后可治愈,但部分患者需手術治療。胸腔鏡是治療自發性氣胸的常用方法,但其不可避免地會損傷胸部組織,造成肺部感染,也會影響肺功能[2]。本研究探究了肢體康復結合呼吸運動訓練對自發性氣胸胸腔鏡手術后患者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1年1月大連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的60 例自發性氣胸胸腔鏡手術后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21~33 歲,平均年齡(30.17±3.08)歲。試驗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0~33 歲,平均年齡(29.02±3.0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納入患者經術前影像學檢查,證實存在自發性氣胸,主要集中在肺尖部,影像學檢查未見明顯肺大泡。患者有多發性氣胸病史,年齡18~35 歲,無肺部感染相關疾病,如肺炎、肺結核等;無胸部外傷史,患者能夠理解疼痛等級,患者及其家屬同意試驗方法,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者年齡≤18 歲或≥35 歲,體重過大,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肺結核、肺膿腫等感染相關疾病,或其他肺部疾病患者,存在胸部外傷史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存在嚴重感染者,拒絕手術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臨床常規康復方法,給予基本康復治療措施,主要包括對患者生命體征監測、體位指導干預、飲食指導等基本康復治療措施。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運動訓練肢體康復結合呼吸運動訓練,具體治療措施:①術后呼吸運動訓練:術后指導患者采取舒適、合適的體位,幫助其放松肌肉來恢復其呼吸功能。訓練嘴唇收縮后,進行呼吸,引導其閉上嘴,用鼻子吸氣,收縮嘴唇,后吹口哨,并慢慢呼氣;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后,引導其閉口,屏氣后并實施深呼吸,緩慢呼氣,3 次/d,間隔1 h。另外,指導患者家屬,在臥床期間,進行被動肢體運動訓練及肢體按摩訓練,患者每天鍛煉上肢及下肢,如四肢屈、伸等,在康復治療過程中,除進行呼吸康復指導外,還應注意患者心理狀態。術后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說明進行呼吸康復指導的重要性,與患者討論康復治療方案,鼓勵其積極樂觀地戰勝疾病,引導其積極配合康復鍛煉,改善康復過程。患者對術后疼痛的關注,應通過心理和視聽感覺轉移,引導家屬鼓勵和支持患者,減輕其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促進其心理康復。②術后肢體康復鍛煉:術后引導患者早起,減少便秘,并預防由于長期臥床引起的下肢靜脈血栓或壓瘡。引導患者增加上肢舉、拉的活動,可引導其用手觸摸前額,用手梳頭,爬墻,10 次/組,5 組/d;并結合其實際情況增加運動量,指導其進行下肢運動,增加蹬踹等動作,采用仰臥位,模擬騎車,10 次/組,2 組/d;引導患者進行下床運動,其用腳支撐,采取坐姿后,進行輔助站立訓練,慢慢移動,最后離開床,慢慢走,引導其上下樓梯,并結合其實際情況增加運動時間。在運動過程中,患者家屬必須時刻保護,監測患者的狀態。患者出現胸悶等狀態后,應暫停訓練。出院后,應科學地實施清淡飲食,并保證5 個月內不從事體力勞動。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最大通氣量、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SF-36 評分)、抑郁評分、焦慮評分、術后疼痛評分。采用SF-36 量表評價康復后的生活質量,評價內容包括健康情況、生理功能、生活質量、情緒功能、心理健康、身體疼痛等10 個維度。每個維度分為五個等級,對應1~5 分,總分為10~5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采用抑郁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評價患者治療后抑郁和焦慮狀況。無抑郁癥狀為得分<50 分;輕度抑郁為得分50~59 分;中度抑郁為得分60~70 分;重度抑郁為得分>70 分。無焦慮為得分<52 分;輕度焦慮為得分52~62 分;中度焦慮為得分63~72 分;嚴重焦慮為得分>72 分。康復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疼痛程度,患者無疼痛0 分,輕度疼痛1~4 分,中度疼痛5~7 分,重度疼痛8~10 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最大通氣量(92.42±2.55)L/min、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3154.50±110.27)ml、SF-36 評分(40.23±1.11)分均優于對照組的(65.96±2.53)L/min、(2570.45±100.31)ml、(32.00±1.10)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抑郁、焦慮、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抑郁、焦慮、術后疼痛評分分別為(36.66±1.36)、(34.33±1.56)、(3.14±0.83)分,均低于對照組的(51.51±1.39)、(54.27±1.51)、(5.59±0.9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抑郁、焦慮、術后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抑郁、焦慮、術后疼痛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自發性氣胸是臨床常見病,好發于中青年,具有起病急、易復發、病情重等特點,屬于急性危重病。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可能會誘發更嚴重的并發癥,甚至使患者的生命堪憂,其中,患者感染、劇烈咳嗽、劇烈運動是自發性氣胸易感因素[3-5]。胸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切口美觀等優點,已成為臨床治療自發性氣胸的重要途徑。不可忽視的是,患者在進行胸腔鏡手術治療期間,存在諸多危險因素,加上胸腔鏡手術引起的應激反應,導致患者心理以及生理狀態不容樂觀,而導致術后并發癥的發生[6-8]。另外,由于患者麻醉、手術創傷等原因,術后難免會出現一些如體力下降、切口疼痛等,疼痛會導致患者潮氣量減少、呼吸頻率降低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康復,也會引起肺不張等并發癥。可見,臨床應該從康復工作入手,積極預防并發癥,幫助其改善機體功能,是必要的。臨床應及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鼓勵其積極咳痰、有效減少肺部感染、胸腔出血等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加快康復進程,減少應激反應,在術后進行早期活動、早期進食等,以減少手術對生理功能的影響,促進術后康復[9-12]。
綜上所述,采取肢體康復結合呼吸運動訓練對自發性氣胸胸腔鏡手術后的患者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