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濤
膝關節骨關節炎是骨科常見的致畸性關節病,膝關節有3 個間室,在病癥早期多累及單側間室,多出現膝關節疼痛等狀況,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2]。單髁置換術作為現階段臨床治療膝關節內側單間室骨關節炎的常用措施,無需長期固定,術后可盡早進行康復訓練,利于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快速恢復。近年隨著單髁置換假體的發展,促進了置換假體不斷推出,而臨床多以Oxford 活動、Link Sled 固定平臺最為常見,兩者可與膝關節進行良好的配對,且具有較高的生物相容度[3,4]。然而,臨床目前對于兩者的使用尚無嚴格標準。基于此,本研究比較內側固定、活動平臺單髁置換術在膝關節內側單間室骨關節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21 年3 月本院收治的110 例膝關節內側單間室骨關節炎患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符合第9 版《外科學》[5]有關標準;經X 線檢查確診;患者知曉并加入。排除標準:外翻>15°;從事體育運動者;存在重度骨質疏松癥;依從性較差。將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5 例。對照組中女25 例,男30 例;年齡46~78 歲,平均年齡(62.59±6.16)歲;病程5~17 個月,平均病程(10.34±3.25)個月;體質量指數(BMI)19~27 kg/m2,平均BMI(23.15±1.54)kg/m2。觀察組中女23 例,男32 例;年齡49~80 歲,平均年齡(62.62±6.19) 歲;病程6~18個月,平均病程(10.37±3.28)個月;BMI 20~28 kg/m2,平均BMI(23.17±1.76)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內側活動平臺單髁置換術治療,觀察組給予內側固定平臺單髁置換術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全麻),取仰臥位,均采取微創外科小切口術,膝內側處直切口,打開關節囊,顯現病灶處,將脂肪墊與半月板清除,清理骨贅。之后,對照組以髓內定位法,鉆進股骨髓腔,并置入髓內定位桿,隨后安置股骨截骨導板,對股骨后髁進行截骨,完成后用不同型號研磨栓研磨,直到伸屈間隙平穩,最后放置Oxford活動墊片單髁假體、聚乙烯墊片。觀察組按股骨試模切除未受損軟骨,清除骨贅,根據股骨髁大小選用適當的股骨鉆孔導向器進行鉆孔,安置股骨截骨導板于股骨髁骨面,咬除內髁及后髁表面殘余骨質,反復磨挫直到屈伸間隙穩定,之后放入Link Sled 固定墊片單髁假體與聚乙烯墊片。隨訪至術后1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手術前后HSS、OKS 評分,并發癥發生情況。①療效判定標準:以HSS[6]進行評估,量表滿分100 分,優:85~100 分;良:70~84 分;可:60~69 分;差:<60 分。總有效率=優率+良率+可率。②于術前、術后1 個月采用HSS、OKS[7]評估膝關節功能,HSS 包含功能、活動度、肌力、關節畸形4 個維度,共100 分,分數越高提示膝關節功能越好;OKS 共計12 個項目,采用5 級評分標準,共60 分,分數越高提示膝關節疼痛越重,反之則膝關節功能越差。③并發癥:記錄假體松動、襯墊脫位、感染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前后HSS、OKS 評分對比 術前,兩組HSS、OK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個月,兩組HSS 評分較術前升高,OKS 評分較術前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術后1 個月HSS、OK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HSS、OKS 評分對比(±s,分)
注:與本組術前對比,a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3.64%低于對照組的14.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膝關節分為內、外側間室與髕股間室,約33%的早期膝關節骨關節炎僅局限于內側間室,患者一旦患病,其膝關節功能將受損,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現階段,臨床對于該病癥的治療主要采用手術措施,全膝關節置換術、單髁膝關節置換術等均為其首選治療措施[8]。全膝關節置換術適合外側間室與髕股間室退變較為明顯的患者,而對于內側間室的膝關節損傷患者,單髁膝關節置換術因其具有出血少、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
目前,單髁置換膝關節假體半月板襯墊有活動與固定兩種,其中活動型半月板襯墊假體更接近人體膝關節生物力學特性,可保證關節活動達到高屈曲,以恢復患者膝關節功能,但其手術難度較高。而固定性的安裝操作難度較小、早期并發癥較少,但患者在活動時其關節面不能完全受力,并限制襯墊的活動。兩種單髁假體優劣參半,導致臨床難以確定一致的應用方案。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對照組患者的HSS、OKS評分分別為(65.39±2.48)、(39.78±1.85)分,觀察組分別為(65.43±2.54)、(39.84±1.88)分;兩組HSS、OK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個月,對照組患者的HSS、OKS 評分分別為(89.54±3.79)、(16.07±1.05)分,觀察組分別為(90.32±3.91)、(15.89±0.94)分;兩組HSS 評分較術前升高,OKS 評分較術前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術后1 個月HSS、OK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3.64%低于對照組的14.5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相較于內側活動平臺單髁置換術,內側固定平臺單髁置換術可減少術后并發癥,利于術后恢復,安全性較高。墊片脫位是活動平臺特有的并發癥,墊片脫位與假體位置不良、間隙不平衡以及關節內撞擊有關。而內側活動平臺單髁假體,其在手術期間需確保墊片脫位平衡,并精準下肢力線,而在術中某些情況下會出現為了保證墊片的穩定度而增加其厚度的現象,繼而發生矯枉過正的狀況,使得膝外側間室骨關節炎發生率上升[9,10]。而固定平臺假體在設計理念上將聚乙烯墊片一體化,進而避免術后出現墊片脫位的可能,且手術技術要求更為簡單,學習曲線較短,對于內側軟組織張力的把握更容易,術后并發癥較少[11,12]。
綜上所述,內側活動、固定平臺單髁置換術均可恢復膝關節內側單間室骨關節炎患者膝關節功能,但內側固定平臺單髁置換術后并發癥更少,安全可靠,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