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銳/江蘇省南通市農業農村局
2020年以來,為持續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江蘇省南通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和《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要求,積極探索開展“政經分開”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職能分開,實現村民委員會事務和集體經濟事務分離。2022年,全市所有1623個村(涉農居)按照“四個統一”(統一開設村(居)委會銀行賬戶、統一會計核算軟件、統一會計核算科目、統一村(居)委會財務半年報)要求,全面開展以村社財務核算分開為重點的“政經分開”改革,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起產權清晰、管理科學的農村集體資產運營管理機制,進一步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精心部署,重點突出。2022年來,先后研究出臺了《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職能分開改革試點的工作意見》《關于村民委員會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分賬管理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村民委員會會計核算設置的通知》等文件,為改革有序開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時,在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初步實現機構職能分開、人員選舉分開、議事決策分開的基礎上,緊盯要害、突出重點,將財務核算分開作為全市“政經分開”改革的主要內容,通過管好集體“錢袋子”,進一步明晰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委會各自職能,維護村集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

江蘇迅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13515218777)深耕農村財務軟件領域15年,以“專業技術+優質服務”助力政經分開高質量實施。
開展試點,穩步推進。為順利推進改革,在認真研究、分析梳理改革要求和村(居)現狀的基礎上,2021年開展“政經分開”改革試點,積累改革經驗,全市明確6個鎮(街)的73個村(居)整體承擔“政經分開”試點任務。試點工作開始前,市農業農村局研究確定了村民委員會會計科目和財務報表設置,開發村民委員會財務管理核算軟件,為試點做好充分準備。2021年1月1日起,試點村(居)實現分賬核算。
組織培訓,提升質量。在前期試點工作基礎上,從2022年1月1日起,全市所有村(涉農居)開始全面實行“政經分開”改革。為確保改革質量和成效,市農業農村局舉辦了全市“政經分開”改革工作培訓班,一直培訓到鎮(街)農經站,并編印《政經分離村財務核算實務》,讓基層同志全面領會改革精神、了解改革政策、提高工作水平。同時,數次組織開展工作調研和座談,聽取基層意見建議,協調解決改革中的難點問題,為改革推進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納入考核,傳導壓力。開展“政經分開”改革之前,南通市將村(居)委會的銀行賬戶開設作為工作重點,明確了銀行賬戶開設時限,定期通報進度,并納入全市農經條線工作考評?!罢浄珠_”改革之后,為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將這項工作納入南通市鄉村振興“先進村”和“示范村”創建考核評分項,將改革與評先評優掛鉤,為此,部分縣(市、區)將全面開展“政經分開”改革作為本級黨委政府對職能部門的考核內容,充分激發了各地推進工作的積極性。
規范管理,鞏固成效。一是規范會計核算。每年定期組織開展全市“政經分開”改革財務核算檢查,隨機抽查相關村居的會計憑證和賬簿,了解村(居)委會的會計核算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二是加強財務管理。嚴格按照《江蘇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和南通市《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化工作實施意見》要求,將村(居)委會和農村集體“三資”同管理、同檢查,促進村(居)委會財務管理規范。三是建立財務半年報制度。及時準確了解村(居)委會的收支狀況,研判分析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情況,嚴控村級債務。
維護了成員合法權益。通過“政經分開”改革,明確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居)委會的事項職能,理順了村社關系,同時準確掌握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每年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狀況,有利于后續落實和實現好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的股份占有、收益、繼承等權益,使農民真正成為集體資產的主人。
激發了集體經濟活力。通過“政經分開”改革,明確了集體經濟組織職能,保障了廣大成員的合法權益,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成員關心支持集體經濟、參與發展集體經濟及監督管理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穩步發展。
拓寬了農民增收路徑。通過“政經分開”改革,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負擔,促進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也最大限度地讓廣大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2021年,全市村集體經營性收入23.83億元,村均146.83萬,同比增長6.2%,全市村組集體實現分紅1.63億元,37.24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從中受益,人均分紅437.4元。
深化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在“政經分開”改革基礎上,探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等權能。目前,通州區圍繞股權抵押擔保開展試點,出臺了《南通市通州區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抵押擔保管理辦法》,區財政安排200萬元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已累計發放貸款11筆、91萬元。
逐步建立村社費用開支分擔機制。按照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由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完善符合實際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合理確定承擔主體。探索建立公共管理服務費用開支分擔機制,確定合理的村營收入比例用于村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支出,確保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發展過程中不過度“失血”,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提升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效能。充分彰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等方面的功能,發揮其在強村富民方面的應有作用。用好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扶持政策,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讓更多的村集體實現分紅,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積極做好基層矛盾調處,妥善處理各種糾紛,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確保改革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