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翔 陳文杰/江蘇省揚州市農業農村局
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家庭農場在實現“小農戶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家庭農場培育和競爭力提升中,最受約束,也最需要嵌入的是家庭農場主的經營管理能力這一現代生產要素。
人力資本層面能力。除一般性年齡、性別和受教育程度外,家庭農場主的人力資本層面能力主要體現為學習能力,即接受與所從事的農業生產經營事業相關的生產、管理、營銷等知識培訓意愿,以及經培訓后掌握和應用能力;技術能力,即熟悉農業,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和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技能;創業能力,即能較敏銳地發現家庭農場可利用的經營機會,創新性地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以及勇于判斷并承擔風險能力。
經營管理層面能力。經營管理是一個企業(組織)一定時期內具有方向性、全局的、長遠性的目標定位、重點任務和主要政策,以及資源配置方式選擇和決策管理技藝的集合。其主要包含戰略能力,即家庭農場主對自身家庭農場及其所經營農產品的市場定位是否明確,能否經常性地考察和分析市場行情、并從中尋找到有價值的信息,發展的目標是否明確、并有實施策略的支撐;管理能力,即家庭農場主是否經常向其成員展現美好前景、并使員工愿意付出,決策時主動征求團隊建議與意見,與成員分享信息、共同完成或達到目標等,是其管理能力的重要體現。
社會資本層面能力。總體而言,家庭農場還是一個相對規模較小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家庭農場主相對于加工流通龍頭企業而言,也是較為弱勢的群體,其根植于鄉土社會的在地性特征,也要求其具有較為豐富的社會資本支撐。家庭農場主的社會資本主要體現為社會網絡信任力,即其所具有的與當地農戶、農村社區居民、鄉村干部等的良好社會關系網絡,他們在家庭農場勞動力供給、社區經營氛圍和環境營造方面提供重要支持;社會化服務獲得能力,即農機農資等社會化服務提供、土地財政金融保險政策惠顧、產學研科技推廣支撐等方面所能提供的保障。
為對上述家庭農場主經營管理能力構成要素進行實證驗證,筆者設計了相關調查問卷,調查主要對象是揚州市省市級示范性家庭農場,調查的方式是通過集中培訓問卷發放和填寫,以及部分電話一對一訪談。共調查120個家庭農場主,經過對問卷的整理和篩選后,有效問卷為107份,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89.16%。年齡方面,被調查者在40~50歲的占49.5%,50~60歲的占23.4%,60歲以上的僅占1.9%。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學歷占44.9%,高中學歷占38.3%,大學及以上學歷占12.1%。產業類型方面,以糧食種植經營居多,占62.6%,其次為水產業占15%,瓜果蔬菜占10.3%,園林花卉僅占1.9%。統計性描述和簡單回歸,得出以下結論及政策啟示。
提高創業能力是增強家庭農場主人力資本能力的核心。分析表明,受調查的家庭農場主年齡上主要處于壯年,文化程度處于中等水平,年齡和文化水平較為符合也較能適應當前農場經營實際狀況。家庭農場主每年接受不少于1次的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種養技術、市場銷售、“三農”政策、電子商務等,與其經營業務較為配適,培訓方式既有專家課堂講授、也有現場觀摩教學,線上與線下結合教學等多樣形式,接受的難度不大,對培訓的滿意程度也達到80%以上,培訓后也都能掌握知識和技術要領,并能在生產實踐中得到應用;家庭農場主都為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有經驗者,具備所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技能。但是,在創業能力方面,受調查的家庭農場主,只有28%的具有創新思維意識,19%的具有一定創新思維能力;近70%表示安于目前的生產業務和規模現狀,80%為風險規避型人格特征。進一步因素回歸分析也表明,具有創新、冒險、長遠觀念、信心等特征要素的家庭農場主對其創業能力具有正向作用。可見,在家庭農場主人力資本層面能力中,當前最為重要的是要增強其創業能力。創新精神、創業能力教育培訓,發揮創業典型的示范引領是重要的政策導向。
提升決策能力是構筑家庭農場主經營管理能力的關鍵。根據定義,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經營規模和雇工人數受限。調查表明,受訪家庭農場經營種植業的占到70%,其生產經營相對集中于生產環節,經營規模約300畝,平均雇工人數不超過3人,農場經營收入也都不超過100萬元。家庭農場主在現有規模和范圍經濟內,能有效應對現有家庭農場管理決策和配置資源能力的為87%,管理決策能力較好。但是,家庭農場主對其產品的市場定位上,62.6%的多為經營傳統糧食生產,產品市場也都為銷售初級產品給農村經紀人或為周邊農產品加工企業提高原料,擁有注冊商標和農產品質量認證的不到10%,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也不到20%。高端化、差異化、個性化、精致化、綠色化農產品定位和經營比例不到20%。家庭農場主定期開展國內外市場行情分析,走近消費者進行供給層面的產品品質、口味、衛生安全性、滿意度,以及需求層面的消費者調研,并據此進行經營戰略調整的不足5%。未來,家庭農場主決策管理能力方面,提升其決策能力是關鍵。這有賴于改變家庭農場主等農業經營者信息獲取上的劣勢,加強對其產品市場發展趨勢信息、消費者需求變化和升級信息的拓展傳遞,以驅動其提升自身的決策判斷和應變力,以開展較高層次產業鏈經營和新業態經營,進而提高其經營層級和水平。
強化社會化服務獲得能力是厚植家庭農場主社會資本能力的保障。統計描述表明,家庭農場主的社會網絡信任力上,30%的家庭農場主擔任村干部,90%的家庭農場主表示與周邊農戶、村干部、社區維持有良好社會關系,村干部和社區能在家庭農場經營遇到困難時給予必要支持,農忙時節也能得到季節性用工支持,但用工的老齡化現象明顯、風險程度高、用工成本高。而社會化服務獲得能力方面,替代用工風險和成本高的農機農資社會化服務方面,調查滿意度只有38%,農場配套設施用地的滿足率僅為3%,能獲得財政項目支持的比例只有23%,額度平均僅為2.5萬元,獲得信貸支持的比例僅為13%,額度平均僅有7萬元,保險的覆蓋率雖然有80%,但是賠付率低、理賠困難。簡單回歸分析也得出上述社會化服務獲得能力要素對家庭農場主的社會資本層面能力具有正向作用。未來,要在全程機械化、社會化服務方面給予家庭農場更加完善的服務,同時,切實落實新型經營主體配套設施用地保障政策,精準化財政項目支持、普惠化金融信貸政策,精確化農業災害定損和足額及時理賠,以厚植家庭農場主社會資本層面能力,提升其經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