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奮啟 房惠柏/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農業農村局
田樹奇/揚州市邗江區委組織部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到2025年,各類人才支持服務鄉村格局基本形成,鄉村人才初步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本需要。但鄉村人才的數量、質量和分布狀況仍是制約各地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促進城鄉人才雙向流動,成為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著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鄉村人才總量不足、向城市單向流動相對嚴重、管理機制欠缺等問題,提出促進鄉村人才城鄉雙向流動的對策。
人才總量。近年來,江蘇省鄉村人口、從業人員、農林牧漁業人員、種植業人員均呈逐年遞減,鄉村從業人員從2010年的2670.68萬人到2020年遞減至2547.80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1萬人;農林牧漁業人員從2010年的859.98萬人到2020年遞減至658.13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8萬人;種植業人員從2010年的707.28萬人到2020年遞減至534.99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5.7萬人。揚州市2012年到2020年鄉村從業勞動力與江蘇省趨勢一致,整體呈現逐年遞減趨勢。農林牧漁業人員、種植業人員分別平均每年減少0.5萬人、0.54萬人。邗江區鄉村從業勞動力分布情況整體呈下降趨勢,2020年農林牧漁業人員僅有1.79萬人,占鄉村從業人員的10.1%。種植業人員也逐年遞減,從2012年的1.79萬人到2020年的1.27萬人。
人才結構。揚州市及邗江區鄉村從業人員男女比例在1.1:1左右,多年數據顯示,男女比例較為穩定。2021年,邗江區鄉村從業人員中35歲以下占比為15.46%,36-40歲占比為16.3%,41~45歲占比為22.81%,46~50歲占比為19.05%,51~55歲占比為18.37%,56歲及以上占比為8.01%。江蘇省鄉村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占比中,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為1.3%左右,大專學歷占比為4%,高中學歷占比為11%,初中學歷占比為42%,小學學歷占比為32%,未上學比例為9%。2020年邗江區鄉村從業人員文化程度高于全省水平,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為21.4%,高中學歷占比為32.04%,初中學歷占比為40.21%,小學及未上學占比為6.3%。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年到2020年十年期間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三級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呈現正增長。三級地區的人均消費支出也均呈現正增長。隨著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逐漸下降,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進入城市打工,江蘇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從2011年的10744元增至2020年的22675元,翻了一番。揚州市從2011年的11217元增至2020年的24813元。邗江區從2011年的12560元增至2020年的27775元。
鄉村人才總量不足。據統計,2020年底邗江區鄉村從業人員總數為17.65萬人,農村實用人才總數為14352人,農村實用人才僅占8.13%。大批中青年離開農村到城鎮從事其他產業,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一般不愿從事農業生產,農業農村發展缺少吸引力,農業勞動力普遍不足。農林牧漁業人員中從事傳統種養業的多,占70.95%,從事農產品精深加工及農產品流通的少,復合型人才較少,特別是創業型鄉土人才匱乏。
鄉村人才結構欠優。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鄉村青年人才隊伍明顯短缺,邗江區35歲以下的鄉村從業人員占總數的15.46%,真正從事農業農村發展主體是50歲以上的農民。由于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與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鄉村創業市場、產業發展環境還不夠成熟,加上城市在收入、就業、教育資源等方面優勢明顯,大部分青年人畢業以后多傾向選擇去一二線城市發展,導致青壯年人才流失,鄉村人才有一定的“斷層”現象。同時,由于各種客觀原因,農村高技能高學歷人才不愿扎根農村,這與“依靠農業科技人才資源,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整體目標相悖。根據目前統計數據顯示,江蘇鄉村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的鄉村從業人員僅占5.3%,74%以上的是初中及以下水平,未受過專業系統教育,鄉村人才結構層次不利于推進鄉村振興。邗江區鄉村從業人員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為21.4%,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比為46.51%,雖然邗江鄉村文化程度高于全省水平,但高層次人才緊缺,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復合型鄉土人才較為缺乏。
鄉村人才引留困難。近幾年,邗江區制定鄉土人才“3351”行動計劃,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138人,完成國家海外引才計劃有效申報88人。出臺邗城鄉土名匠、“三帶”示范點專項評選激勵辦法,堅持鄉土人才“三帶”基地、示范點“雙培植”,鄉土領銜人才、“三帶”示范點“雙評選”。建成琴箏產業園、毛絨玩具小鎮、沿湖漁村等基地3個,評選區級示范點32個、邗城鄉土名匠(名師)10人,選聘鄉村振興“三帶”顧問14人。鄉村工作繁雜,基層工作人員往往一個人要承擔多個部門工作任務,鄉村引進高層次人才后,尤其是大學生村官,在行政管理崗位無法發揮學歷、專業優勢,晉升渠道狹窄,發展空間小,人才流失現象普遍存在,優秀人才供給不足。有研究表明,中國當代大學生去農村就業的意愿比例偏低,僅30%,遠低于其他亞洲國家,如孟加拉國和泰國為60%,印度為50%,越南為33%。雖然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但鄉村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等水平較城鎮低,城鄉收入存在差距,一些鄉村致富能手、技術骨干、管理人才等向城市單向流動,外來優秀人才難以引入鄉村。
鄉村人才機制不完善。目前,鄉村人才還存在引進機制不規范、激勵機制不到位、流動機制不靈活、人才培養開發資金投入不足,人才工作力量薄弱等問題,體制機制障礙成為鄉村人才引進難、留不住的首要原因。一是對人才培養引進尚未建立中長期發展規劃,沒有形成鄉土人才“選、育、管、用”一體化培養機制。二是在人才分配政策上仍然以資歷、職稱分配為主,對貢獻和業績的體現不夠明顯,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在健全人才回流機制上出新招、出政策。三是培訓機制還需完善,近年來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培訓需求不旺,部分求職者缺乏培訓意識,觀念比較陳舊落后,不愿花過多時間參加培訓提升技能,參訓人員缺乏內生動力等,愿意主動從事農業生產且掌握農業知識技能的年輕人較少。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鄉村人才制度體系。一是突出黨建引領。強化黨對鄉村人才的政治引領,把“筑巢引鳳”工作作為各級“一把手”工程來抓,不斷探索鄉村人才引進的新辦法、新形式、新機制,探索從當地致富帶頭人、在外鄉賢、鄉土名匠等群體中,選優選強進村“兩委”班子。堅持黨管人才,充分發揮組織部門牽頭抓總作用,突出考核導向,將鄉村人才培育納入鎮級人才工作、機關部門“三爭三比”目標任務,進一步壓實工作主體責任。二是強化政策扶持。近年來,江蘇省開展實施鄉土人才“三帶”行動計劃,從省級層面部署安排鄉土人才工作。邗江區精心組織實施鄉土人才“451”行動計劃,即在“十四五”期間,圍繞傳統技藝、現代種養、新興產業、鄉村治理等4大領域,突出文化傳承人才、能工巧匠人才、農業專業人才、新興致富人才、鄉村治理人才等5類鄉土人才,培育鄉土人才“三帶兩助”基地10個以上,星級示范點100個以上,領軍型鄉土人才100名以上、基礎型鄉土人才1000名以上。統籌抓好五類鄉土人才,分類建庫,動態培育。同時,設立鄉村人才專項資金、產業引導資金,對各類鄉村人才創新創業給予支持,優先提供貸款擔保,并適當降低擔保費用。在項目資金、創業補貼、技術支持、技能培訓等環節,為鄉土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全過程扶持。三是依托產業培育。“才因產業而聚,產業因人才而興”。緊盯邗江“都市農業”區位特點,加強人才智庫平臺建設。要組織基層鄉鎮建立自己的人才信息庫,并評選出各自的“首席人才”,通過人才智庫建設和“首席人才”的帶動作用,激勵培養一批鄉村高素能的后備人才。緊扣特種水產水禽、特色林木花卉、優質蔬果和休閑觀光等四大農業產業,吸引人才向鄉村一線流動,精準培養造就一批能夠推廣農業科技、優化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優秀鄉村人才隊伍,推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實施精細化管理,建立多元化人才培養機制。一是“課堂+田間”,強化專業指導。鄉村人才類型多樣、在很大程度上憑借多年的勞作經驗進行生產活動,他們的知識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要根據鄉村人才成長需求和專業需要,充分利用各類資源,采用精細化培養方案,分類分行業開展差異化培訓,切實提高鄉村人才素質。在揚州大學、揚州工職院等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培訓基地,開設農業技術、技藝技能等定向培訓課堂。建立人才“專家服務團”,定期深入田間地頭,與人才“結對子”,提升鄉村人才科技水平。二是“比賽+展示”,強化典型示范。利用江蘇省每年評選“三帶名人”“三帶能手”契機,擴大鄉土人才示范典型的影響力,開展鄉土人才“幫傳帶”活動,以鄉土人才所在村、鎮為陣地,積極培育“80后”“90后”鄉村人才。常態化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大賽、作品展示會,搭建鄉村人才展示交流舞臺。定期在人才“三帶兩助”基地、示范點舉辦現場會,擴大典型示范引領效應。三是“評選+申報”,強化鼓勵激勵。持續開展“雙評選”,加大資金獎勵力度,鼓勵優秀鄉村人才申報省鄉土人才“三帶兩助”行動計劃、市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等省市重點人才工程,充分調動鄉村人才積極性、創造性。完善鄉村人才評價機制,分類設置不同領域評價標準,注重工作績效。探索建立鄉村人才職稱評審機制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制度,探索建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職業資格與職稱評審相銜接制度。
實施聚才興鄉,持續優化鄉村人才發展環境。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沒有良好的環境,創新與人才便無從談起。因此,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是積極打好“政策牌”,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發展更有信心。建議各級整合職能部門資源,制定出臺集成化、系統化鄉村人才培育政策,通過建立完善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和子女就業等各項保障機制,開辟“綠色通道”為鄉村人才提供金融、文化、交通、醫療、旅游等公共服務,積極優化鄉村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二是打造鄉村人才孵化器。支持創建高效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專業合作社、優質品種示范園等,給予政策扶持,支持做大做強。以名師工作室建設為重點,培育一批名師工作室領銜鄉土人才。積極開展“師帶徒”活動,采用“領銜名師—指導專家—培育對象”多層級梯隊,同步培育領軍型、基礎型鄉村人才。積極推進鄉村人才服務聯盟建設,為鄉村人才提供專業化服務,及時幫助解決發展難題,保障鄉村人才成就事業、實現夢想。三是發揮園區聚才作用。立足琴箏產業園、現代漁業產業園、都市農業觀光園等園區,用好人才、文化、農業等條線政策,推動鄉村旅游、文旅購物、創意設計等業態融合,實現鄉村人才與產業園區互融互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