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洋與漁業》記者 李易珊
3月30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研究員陳丕茂受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邀請,作客漁業輕騎兵大講堂,他從海洋牧場構建理念、海洋牧場建設進展、海洋牧場科技現狀、海洋牧場產業和科技發展趨勢等方面展開培訓,培訓線上線下同步進行。
1981年,在原農業部“全國海洋捕撈會議”上南海所老專家馮順樓提出:提高海力主要措施是建設人工魚礁和海藻礁。1983年,馮順樓提出了“開創我國海洋漁業新局面的建議”“擴大人工魚礁投放”。1984年,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立項成立以南海所為組長單位的全國人工魚礁協作組,開展全國人工魚礁試點工作。2000年,《廣東省沿海人工魚礁建設規劃(2001-2010)》出臺。2001年,廣東省人大通過《關于建設人工魚礁保護海洋資源環境議案》。2006年,國務院《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明確:建設海洋牧場。2015年起,原農業部開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廣東已獲批15個。《2023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牧場和深遠海養殖。
從1981年起,人工魚礁建設工作得到中央、省的政策、資金等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廣東已建成海洋牧場面積1454.7平方公里,投礁293.1萬空方,放流40.5億單位。據統計,現時全省海洋牧場年增資源量2.5萬噸,漁業資源密度提高了8.7倍。
我國是世界第一水產養殖大國,2021年水產養殖產量5394萬噸,占世界養殖產量60%以上。現階段,我國海水養殖正處于第六次產業浪潮進程中,即打造具有生態修復和資源增殖功能現代海洋牧場,正逐具雛形。最近十年,深水網箱養殖產量每五年翻一番,產量占海水魚養殖總產量呈遞增態勢,從2010年的7%增加至2021年的18.3%。2021年,廣東省深水網箱養殖產量約4.6萬噸,占全國的13.6%。
按照行業標準,海洋牧場可分為增殖型、養護型和休閑型。陳丕茂介紹了三種典型的深遠海養殖裝備:一是重力式深海網箱,90%以上為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質,全國現有約2萬個,沿海省份均有布局,養殖水體500~5000立方米。養殖模式主要靠工作船管理,包括投喂、起網和收魚等,作業水深12~30米。二是桁架類網箱,均為鋼制材料,全國現有約30座,分布在山東、福建、廣東和海南等。養殖水體1萬~7萬立方米,養殖模式具備一體化管理,網箱上配套了機械化生產設備、智能檢測設備,作業水深20~50米。三是養殖工船,目前全國僅一艘,養殖水體8萬立方米,養殖模式具備游弋式養殖生產,自動化程度高,作業水深大于100米。
廣東是國內最早引入深水網箱養殖生產方式的省份,現有重力式深水網箱約5000個,桁架網箱4座,包括“澎湖號”“德海1號”“海威1號”“灣區橫洲號”。1998年,中國引進挪威HDPE圓形浮式網箱,開啟深水網箱養殖先河。2001年,成功研制出國產化高密度聚乙烯(HDPE)浮式網箱。2002年,研制出國內第一套高密度聚乙烯(HDPE)升降式深水網箱。2009年,研制出國內第一套遠程多路自動投餌機。2016年,研制出國內第一套單點系泊HDPE材料網箱。2018年,研制出全球首個單點系泊半潛桁架結構大型養殖漁場“德海1號”。2019年,研制出首座半潛式波浪能養殖旅游平臺“澎湖號”。
近年來,科研院校針對海洋牧場開展系列研究,包括人工魚礁材料結構、水動力特性、生境修復優化、海域生態調控、苗種培育與馴化、增殖放流、健康養殖、產物收獲與加工、智能監測、管理機制等科技課題,取得多項創新成果。
在構建海洋牧場方面,一是創新了海洋牧場構建理論,解決了地質地貌復雜和高海況條件下海洋牧場生態系統構建穩定性低的科學難題。二是突破了海洋牧場礁體設計和生境營造關鍵技術,提高了海洋牧場生境營造的安全性、生態修復效果和海域利用率。三是構建了海洋牧場生物增殖與高效回捕技術體系,提高了海洋牧場生態系統水平、增殖利用效益和數字化檢測管理效果。四是開展了海上風電對海洋生物影響的研究,為推進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融合發展積累了基礎數據資料。
在深遠海養殖方面,一是創新了深海網箱水動力分析理論,攻克了動態荷載作用下網箱系統的運動受力及形變的耦合解釋科學難題。二是開發出2種適應外海開放海域的大型網箱養殖設施,突破性推動南海區網箱養殖向離岸10公里以外拓展。三是研制出國內第一個單點系泊半潛桁架結構深遠海養殖漁場,并通過超強臺風實況檢驗。“德海1號”是“半潛桁架結構德海智能漁場”的典型代表作,2023年3月25日,珠海桂山鎮海域“德海一號”喜迎2023年第一批越冬金鯧魚豐收,第一口深水網箱收獲金鯧魚10萬斤。四是突破了卵形鯧鲹種質創制和綠色養殖與現代加工關鍵技術,從上游中游下游等提升全產業鏈的效能。
圍繞保護生態、增殖資源、增加效益的建設目標,結合廣東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和發展深遠海養殖的技術需求,急需從種質保護、生境修復、增殖養殖、產出過程、監測預警等方面開展長期研究。一是海洋牧場本地特色物種規模化苗種供給技術,篩選出海洋牧場適宜增殖的品種,并進行規模化繁育。二是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牧場增養殖承載力評估技術。三是海洋牧場生物資源可持續產出提升技術,開發關鍵功能物種健康苗種野化馴化、安全運輸、高效增養殖和容量評估技術。四是安全高效養殖設施裝備技術,“南海臺風多發高發,要設法保障養殖設施和生物安全,此外考慮到離岸遠的特點,要降低人工勞動和提高效率,就要提高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比如開發自動投餌、網衣清污、無損起捕、水下巡檢等技術。”五是高效養殖技術和工藝體系,包括苗種培育技術、病害防治技術等。六是精深加工流通與品質調控技術,打造廣東深遠海養殖產品特色品牌。

呂華當/攝

呂華當/攝
會上,陳丕茂介紹了國外海洋牧場的科技進展與現狀。日本海洋牧場的核心內容是研發和應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電子學技術等先進技術,實現魚群在海洋中隨時處于可管理狀態。韓國海洋牧場的核心技術體系包括海岸工程及人工魚礁、魚類選種和繁殖及培育、環境改善和生境修復、海洋牧場管理經營等四方面技術,突出了基于海洋生態系統的管理。美國海洋牧場核心技術體系中,通過投放魚礁、藻礁和藻場修復,實現生境改造、資源增殖和休閑漁業產業化。挪威從整體上布局三文魚全產業鏈,構建了種苗、設施、裝備、飼料、疫苗、加工、運輸等各環節的標準化技術體系,產業越做越大,年均養殖產量約150萬噸,90%出口。陳丕茂總結道,國際關于海洋牧場建設的做法主要有六個特點:一是制定長遠發展規劃,二是建立專門機構負責有關工作,三是通過法律保障,四是探索多渠道資金引入機制,五是政策支持,六是強化科研支撐。
縱觀國外海洋牧場發展情況,借鑒有關經驗做法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陳丕茂從五個方面提出具體建議:一是陸海接力、疏近用遠、生態優先、全鏈條發展;二是有序打造“海洋牧場+深水網箱”模式;三是穩妥推進“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模式;四是大力發展“海洋牧場+休閑漁業”模式;五是打造卵形鯧鲹“一條魚工程”。
陳丕茂提醒,發展海洋牧場切忌“千篇一律”,各個地方要突出特色。廣東瀕臨南海,屬臺風多發區域,要注意環境、生產安全。此外,由于海洋牧場具有離岸遠的特點,建設時要重點考慮降低人工勞動,提高效率。陳丕茂指出,建設海洋牧場的目的是保護修復海洋生境,增加物種多樣性,發展增養殖業,多產融合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