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洋與漁業》記者 黃兆瓊
鱖 魚又名桂魚、桂花魚,由于肉質細嫩、刺少肉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常被視為宴席上的“貴客”,因其養殖周期短、經濟效益高,深受養殖戶青睞。據統計,2021年全國養殖鱖魚產量37.4萬噸,比2019年增長近4萬噸。2022年疫情影響下,仍有35萬噸養殖量。隨著鱖魚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病害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鱖魚產業的發展,也給養殖戶帶來了較大損失。
記者了解到,目前公開報道鱖魚感染的病毒有5種,包括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ISKNV)、鱖蛙病毒(MRV)、脫鱗病病毒(SDDV)以及對苗期影響較大的鱖彈狀病毒(SCRV)和神經壞死病毒(NNV),其中,威脅最大的就是鱖魚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ISKNV),即廣大養殖戶所熟知的鱖魚虹彩病毒,該病毒在1994年首先發現于珠三角地區的養殖鱖魚,被確定為當時“鱖暴發性流行病”的病原,最早在2009年被國家農業部列入二類法定動物疫病名錄,是目前水生動物疫病的最高級別疫病,其發病時表現為白肝、白鰓、呼吸困難、趴邊漫游等癥狀,通常情況下發病7-10天內,池塘70%~90%的魚都會死亡,對養殖鱖魚產生了巨大的破壞作用。據中山大學副教授翁少萍團隊評估,ISKNV的總體發病率在20%~40%區間,有些地區在一些年份甚至高達70%以上。

ISKNV發病鱖魚及其組織病原檢測
面對鱖魚養殖的“頭號殺手”,養殖戶該怎么辦呢?翁少萍表示,疫苗是疫病防控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目前,鱖 ISKNV病滅活疫苗能有效防止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ISKNV病),其保護率可達到90%以上。該疫苗由中山大學和廣東漁躍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漁躍生物”)聯合研發并于去年7月上市,是全國首款鱖魚專用疫苗。
鱖ISKNV病滅活疫苗從研制到上市,經歷了漫長且艱難的過程。記者了解到,翁少萍團隊于2006年在國內外首先建立對ISKNV高敏感的鱖魚仔魚傳代細胞系,2007年研制出基于傳代細胞的具有高效保護作用的滅活疫苗,2012年疫苗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15年聯合多家企業申報的“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滅活疫苗(NH0618株)”獲農業部臨床試驗批文(批件號2015043);2017年完成臨床試驗;2018年農業農村部進行三方復核驗證,疫苗的安全性和效力得到進一步的驗證;直到2020年1月10日,農業農村部官網正式公布了一類新獸藥注冊證書信息,核準發證日期為2019年12月30日,疫苗的安全、效力及其生產工藝得到法定認可。
2020年9月,鱖ISKNV病滅活疫苗(NH0618株)正式列入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疫苗名錄。2022年7月“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滅活疫苗(NH0618株)”新獸藥證書和生產批文雙證齊全,產業化障礙全部通關。
從2007年研發成功到2022年獲生產許可,“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滅活疫苗(NH0618株)”作為一款高起點、高標準、高準入門檻的漁用疫苗制品,歷時15年進入成果轉化階段,成功上市,成為全國首款鱖魚專用疫苗。

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滅活疫苗(NH0618株)的注射現場
據介紹,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滅活疫苗(NH0618株)是國內第二款法定病毒類漁用疫苗,也是鱖魚養殖領域唯一法定疫苗制品。目前,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滅活疫苗(NH0618株)的絕對效力不低于90%(免疫魚50尾,攻毒后存活應不低于45尾;前提是未免魚50尾,攻毒后,存活魚不超過5尾),相對效力不低于88.9%,從實際免疫效果來看,可完全劑量免疫,試驗攻毒的存活率都接近完全保護(100%)。
除了保護力強,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滅活疫苗(NH0618株)還具有操作簡單、方便快捷、不損傷魚體等利于養殖戶使用的優勢。漁躍生物總經理張毓金介紹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滅活疫苗(NH0618株)的注射設備時表示,該注射針頭深3mm、直徑0.5mm,有卡位,這種設計不會對魚體造成損傷;操作較簡單,經過培訓后的漁民可自行注射;5克以上的幼魚可注射該疫苗,免疫時長達6個月。
張毓金透露,漁躍生物投入生產后第一期預計達50億尾的疫苗供應能力,未來可達100億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