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 黃曉聲 林曉琴
廣東優配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梁少文 馮樂朋

脆肉羅非魚養殖發源于廣東省中山市,是用普通羅非魚投喂含有蠶豆等成份的人工配合飼料使其脆化的一種養殖方式。脆肉羅非具有肉質鮮美,無肌間剌,個體大小適中等優點,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青睞。
脆肉羅非的養殖一般為池塘單養模式,而近幾年在中山阜沙等鎮,出現了一種比較特別的養殖方式,就是與筍殼魚進行混養,經濟效益較好,為探索該養殖模式,2020年開始,中山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與廣東優配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試驗示范基地,開展了脆肉羅非與筍殼魚高產混養技術模式的試驗示范工作。經過2021-2022年的養殖試驗,記錄了較為詳實的試驗數據,總結了一些養殖技術經驗,在此進行總結分析,供業內人員參考。
淡水養殖池塘,宜背風向陽,淤泥少,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為便于筍殼魚捕食活餌,養殖面積不宜過大,一般以4~6畝為宜,水深1.5~2米,配套2~3臺葉輪式增氧機,1臺水車式增氧機。
池塘進水前用生石灰和漂白粉進行清塘及滅菌,清塘后一次性注水,注意進水口用120目以上密目網片過濾,滿水后用二氧化氯等進行水體消毒,3-5天藥效過后即可放苗。一般不用施肥,水質以清爽為宜。
筍殼魚品種選擇云斑尖塘鱧,該品種性情較為兇猛,能夠攝食活餌,合適本養殖模式。羅非魚選擇青寶路、海南壹號等背高肉厚、出肉率較高的適合深加工的品種。
由于筍殼魚養殖周期比脆肉羅非約多一倍時間,因此采取“一批筍殼魚兩批脆肉羅非”的方式進行混養,筍殼苗以放養1.5兩至4兩的魚苗為宜,羅非魚以放養2兩至8兩的魚苗為宜(具體按養殖戶的出售規格而定),兩者的放養密度均控制在2200~2500尾/畝,宜在4月份投放第一批魚苗,經過近3個月的養殖,第一批脆肉羅非生長至1.5~2斤即可收獲,收獲后的第二天即可投放第二批羅非魚,放養規格和密度參照第一批。
羅非魚飼料選擇蠶豆含量60%以上的脆肉羅非專用配合飼料,每日兩餐,早晚投喂,一般投喂量占總體重的1.5%~2%,根據天氣、水溫、水質、吃食情況適當調整投喂量。

筍殼魚投喂麥鯪魚、鯪魚等餌料魚,注意選擇健康無寄生蟲的餌料魚,在投喂前用聚維酮碘消毒,餌料魚的適口長度一般應該控制在筍殼魚體長的1/2~1/3為宜,體寬應該小于筍殼魚的口徑。合理控制每批餌料魚投放量,一般以7-10天吃完為好。投放量不足時筍殼魚易發生殘殺現象,影響成活率和生長速度;投放量過多時餌料魚在池塘內生長易超過筍殼魚攝食規格,造成餌料浪費,增大了餌料系數。
水質管理,定期使用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進行水質調節,每天定期檢測水質,亞硝酸鹽高于0.15mg/L時,換部分新鮮水,氨氮高于0.8mg/L時,使用改底劑或水質凈化劑進行調水。
做好日常記錄,包括投喂量、水質情況、生長情況、動保產品使用情況等,發現異常問題及時進行解決。
主要病害有鏈球菌病、腸炎、出血病等。以預防為主,定期在飼料中添加三黃粉、多維等進行拌料投喂,連續投喂2-3天。治療也以中藥為主,不得使用水產養殖違禁藥物。
收獲時間,第一批脆肉羅非一般養殖3個月左右,個體達1.5斤可收獲,第二批脆肉羅非由于下半年平均水溫比上半低,一般養殖4個月左右可收獲。脆肉羅非采取帶水拉網的方式進行捕獲,基本不會捕捉到池塘內的筍殼魚。筍殼魚依放苗規格、生長情況和市場價格等因素靈活掌握收獲時間,一般放養6-9個月平均個體達到1.2~1.4斤收獲,采用干塘方法進行捕捉。
2021年至2022年連續兩年,在示范基地選擇了18號和19號兩個面積均為6畝的池塘開展養殖跟蹤試驗,每口塘每年放養了兩批羅非魚一批筍殼魚。
由記錄表的數據可見,脆肉羅非與筍殼魚高產混養技術模式的養殖經濟效益較高,畝產量可達 1.1 萬斤(其中羅非約占70%,筍殼魚約占 30%),畝產值高達 2 3.4 4 萬元,養殖成本為每畝 1 1.8 2 萬元,純利潤高達每畝11.62萬元。
優點:(1)水質易管理,病害少發生,成活率高。由于投放的餌料魚鯪魚能夠及時攝食羅非魚排出的糞便,直接減少水中的污染物,幫助凈化和穩定水質,減少病害的發生,提高養殖成活率,一般羅非達97%、筍殼魚達99%以上。(2)節約養殖成本。一是鯪魚攝食羅非糞便,不用單獨為鯪魚投喂飼料,二是筍殼魚有效捕食池塘中的野雜魚,減少對羅非飼料的損耗。一般羅非魚飼料系數1.6以下,筍殼魚餌料系數3.8以下。(3)經濟效益高。充分利用水中立體空間,提高養殖經濟效益,一般畝產值超20萬元,畝利潤超10萬元。
缺點:投入較大,每畝養殖成本達到10萬元左右,比較適合資金量較為充足,有一定的筍殼魚養殖基礎經驗的養殖戶。

養殖基本數據記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