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 秦成儒 廖永山 楊創業 鄧岳文 梁飛龍 王慶恒
廣東榮輝珍珠養殖有限公司 尹國榮
伊紗曼(廣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尹振華
大珠母貝(Pinctada maxima)又名白蝶貝,是一種熱帶海洋貝類,主要生活于熱帶、亞熱帶海區,自然分布在澳大利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熱帶沿海。在中國,大珠母貝分布范圍是從南海北部灣東北部沿雷州半島近海南下,越過瓊州海峽,環繞整個海南島沿海,一直到西沙群島。大珠母貝是適合培育大規格游離珍珠的貝類之一。我國大珠母貝育珠研究始于上個世紀70年代,并于1981年取得成功,培育出第一顆游離珍珠。然而,近30年來大珠母貝珍珠產業發展緩慢,主要原因是海區養成期間的成活率低,無法為規模化生產提供植核母貝。為了解決海區養殖低成活率問題,在過去的30年國內有關大珠母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體培育與海區養殖技術,以期通過改進幼體與稚貝的養殖技術,提高養成期間稚貝與成貝的成活率。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廣東海洋大學科研團隊一直在開展大珠母貝苗種繁育與養殖技術研究,探索解決制約大珠母貝商業化生產的技術瓶頸。近10年,廣東海洋大學科研團隊以國內或國外大珠母貝群體繁育子代,開展了苗種養殖與育珠技術研究。例如,2011年以大珠母貝印度尼西亞群體繁育子代群體,海區養成期間子代群體的成活率3.7%~24.5%;2013年利用繁育的子代群體進行植核育珠,休養期結束后育珠母貝的成活率與留核率分別為97.6%和90.7%。同時,我們開展了國內大珠母貝群體馴化養殖,初步結果表明經過了連續兩代馴化養殖,苗種養殖成活率能提高10%以上。本文以大珠母貝馴化二代苗種為實驗材料,開展了室內水泥池與自然海區苗種中間培育試驗,相關研究結果為大珠母貝健康養殖提供參考。
2022年5月4日,從大珠母貝馴化養殖的子一代群體挑選性腺成熟個體作為親本,解剖性腺、人工授精;按照謝紹河等方法進行幼體培育與附著苗種管理。
苗種規格達到3~4mm時,將附著基從育苗場轉移到室內水泥池進行中間培育,設立3個水泥池,每個水泥池養殖5萬個苗種;同時在自然海區設立對照組,養殖數量5萬個苗種。
室內中間培育過程中,每天投喂1次培養的單胞藻餌料或蝦塘藻;每天換水,換水量為養殖水體的1/3~1/2;室內光照5000~6000Lx;海區養殖苗種每隔2-3天檢查苗種生長情況,清洗網袋表面附著物與更換網籠。
試驗時間為 2022年 7月 14日-2022年11月20日,每隔1個月從室內與海區養殖組隨機取樣個體進行測量;比較兩個組的生長率與成活率。
試驗期間,海區環境水溫變化范圍25.89~31.63℃,水溫在8月份達到最大值31.63℃;每月室內水溫略高于自然海區水溫。自然海區海水鹽度變化不明顯,在31.30~33.73;自然海區與室內的海水鹽度差異不明顯。自然海區水體溶解氧為5.51~6.45mg/L;由于室內每天換水并且持續充氧,室內水泥池水中溶解氧較高,均高于6mg/L。自然海區懸浮物濃度為22.7~28.6mg/L(見表1)。

表1 試驗期間自然海區和室內水質環境指標Table 1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of water quality in natural sea area and the cement pools indoors during the test
自然海區和室內養殖個體生長比較(見表2)。結果表明,自然海區養殖個體生長較快,經過4個月養殖后最大個體規格超過了5cm,而且自然海區個體的平均規格顯著大于室內養殖(P<0.05)。室內與自然海區養殖個體的日增長率分別為188.48±7.54μm/d與269.75±8.22μm/d。

表2 試驗期間大珠母貝在室內水泥池與自然海區的生長性狀Table 2 Growth performance of pearl oyster P.maxima famed in natural sea area and cement pools indoors during the test
經過 4 個月養殖后,自然海區與室內養殖個體成活率存在顯著性差異,不同測試時間點兩個組合成活率比較(見表3)。在 11月 20日,室內養殖成活率(87.5±3.2%)顯著大于自然海區成活率(11.2±1.9%)。

表3 試驗期間大珠母貝在室內水泥池與自然海區的存活率Table 3 Survival rate of pearl oyster P.maxima famed in natural sea area and cement pools indoors during the test
大珠母貝海區苗種養殖成活率低是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為了提高大珠母貝養殖成活率,國內科研工作者在苗種培育與養殖技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例如,大珠母貝種苗在海南省三亞市梅山海區養殖2個月,最高成活率為17.7%。采用印尼產的大珠母貝親貝繁育了3批苗種,在湛江徐聞西海岸的承梧海區養殖84d(第一批苗)和76d(第二批苗)成活率為18.59%和56.19%。在海棠灣蜈支洲島海域開展了大珠母貝30mm和20mm兩種規格苗種的養殖試驗,經過60天養殖后,30mm和20mm兩種規格苗種養殖成活率分別86.16%和67.88%。本研究結果表明,經過4個月養殖后,室內水泥池大珠母貝苗種成活率為87.5%,階段性養殖成活率大于相關文獻資料報道,這初步表明通過室內水泥池進行苗種中間培育能有效提高成活率。
苗種中間培育能明顯提高大珠母貝苗種成活率。劉建業等報道了大珠母貝人工苗水泥池塘中間培育,結果表明經6個月的水泥池養殖,苗種成活率為17.4%~29.5%。與劉建業等的報道比較,本研究的成活率明顯較高,其可能原因在于:1)本研究所采用的繁殖親本是經過一代馴化的養殖群體。2)采用室內水泥池開展苗種中間培育,優化餌料、水質等環境條件下保證了中間培育的高成活率。
海區或室內養殖過程中,溫度、鹽度與餌料等環境因子影響苗種生長與成活率。本試驗結果表明,海區養殖期間大珠母貝生長率顯著大于室內養殖個體,這可能跟海區環境豐富的餌料有關。室內中間培育限制性因素是餌料供應,早期生長過程中大珠母貝對餌料需求量要求較高。室內中間培育過程中,大珠母貝苗種對餌料需求較高,大珠母貝中間培育應選擇富有營養的優質單胞藻餌料,并維持良好的餌料供應。單胞藻餌料培養受季節影響波動較大,特別南方高溫季節單胞藻培育比較困難,維持單胞藻養殖供應的投入較大。為了滿足單胞藻餌料需求,在試驗過程中,我們利用室外池塘養殖對蝦,在對蝦養殖過程中通過單胞藻調節水質,利用對蝦養殖池塘提供單胞藻餌料。
在大珠母貝中間培育過程中,養殖水質是影響成活率關鍵因素之一。前期研究我們采用室外池塘進行大珠母貝中間培育,在培育過程中發現較難控制培育池水質,特別是7-8月份西南季風與高溫季節,海區水質交差,池塘長時間不能換水,加上高溫中間培育池塘水體懸浮物較多,水體透明度較低,溶解氧偏低,導致大珠母貝苗種死亡。本試驗過程中,我們每隔2-3天換一次砂濾水,這樣可以保持中間培育池的水質清新。
海區養成期間,大珠母貝個體規格達到3~5cm時發生大量死亡,目前還未探明大量死亡原因。本試驗表明利用室內水泥池苗種中間培育,投喂單胞藻餌料與使用過濾水,能有效提高苗種成活率,這也為解決大珠母貝養殖低成活率提供一種思路。后續工作我們將探索構建兩種養殖模式,一是室內水泥池養成,通過室內水泥池養殖成貝(殼長大于7cm),探索構建室內中間培育與養殖成貝模式;二是室內中間培育與海區養成。室內養殖個體規格達到5cm時,轉移到海區養殖,探索構建室內中培與海區養成階段性接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