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一
“協同育人”是指多個教學主體共同參與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過程,其中包含校企之間、校校之間、校家之間以及高校與相關主管、行政部門之間的諸多個體與組織,是一種集“產”“教”“研”于一體的教育模式。對于民辦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而言,協同育人模式更具優勢。
從宏觀角度來看,環境設計專業是一個應用型專業。從環境設計專業與行業領域和社會發展的契合度來看,這一專業的人才培養必須依靠多方參與的協同育人模式。而對于民辦高校而言,協同育人的模式在提升學科專業影響力和畢業生就業質量方面,也更具育人優勢。
環境設計專業不同于經濟學、文學、歷史學等一系列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其與社會現實的發展聯系更加緊密,具有極強的創新性、應用性和適應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采用協同育人的模式,從而發揮多方聯動的作用。首先,環境設計專業屬于設計類專業,其核心在于對藝術的創新和創造。而高校相關理論和實踐課程的教師相較于一線的設計人員而言,雖然其在感知和解讀作品、成果和藝術理論方面具有較為深厚的功底,但其創新和創造能力相對不足。其次,環境設計專業的應用性體現在其與社會具體需求和個體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上。最后,環境設計的適應性在于無論是室內、室外還是建筑、景觀,美的傳遞和實用性的彰顯,需要設計者與不同層次、行業的個體進行融合、溝通。從這一角度來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依靠多方聯動,從而實現在校生創新能力、專業技能以及適應能力的提升。
除此之外,環境設計專業的相關課程與多個學科、領域交叉融合,既有美學、藝術史、藝術學理論等專業理論性課程,也有計算機、繪圖、測量等應用性課程,還有設計方法、設計應用等實踐性課程。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課程設置方式,也決定了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無法依靠單一的教學主體來進行。
面對發展的現實問題,民辦高校尤其是開設環境設計專業的民辦高校,必須揚長避短、另辟蹊徑,從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協同育人的角度出發,提升育人質量與自身影響力。以協同育人為基礎,利用自身的資金實力和與企業、組織之間較為密切的聯系,挖掘具有從業經驗和教學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彌補教師數量有限的短板;通過協同育人的機制,與行業內相關企業、組織合作,針對在校生開展科學合理的實訓,以提升其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這對于提升民辦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辦學質量和社會影響力而言,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對于民辦高校而言,尤其是開設環境設計專業的民辦高校,實現各方主體的協同育人對于育人能效的提升大有裨益。但是,目前開設環境設計專業的民辦高校,在協同育人模式的應用上,存在育人理念異化、育人平臺體系搭建不完善以及協同育人綜合性人才缺乏的短板,育人能效式微,育人的內生動力不足。
當前,協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得到廣泛認可,但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這一教育理念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異化,即形式化協同育人傾向明顯,以及存在通過協同育人機制的搭建進行商業化的盈利活動的情況。
首先,部分民辦高校在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協同育人存在形式主義問題。協同育人作為一種具有創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極易成為學生、家長以及相關部門的關注熱點,對于擴大招生和應對教學評估而言,作用明顯。因此,一些高校在進行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并未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教育實踐活動,而是以此為噱頭進行大量的宣傳、公關活動,這也就導致了一些高校的協同育人模式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潭。
其次,協同育人的商業化盈利傾向明顯。由于協同育人模式的應用需要社會層面的企業、組織、個人等多方參與,并且民辦高校自身存在一定的運營局限,再加上環境設計相關專業具有高投入的特點,一些民辦高校利用協同育人的平臺,進行一系列商業化活動,這就背離了協同育人模式應用的初衷。
無論是形式主義的弊病還是商業化傾向性的問題,實質上都會導致教學活動背離教育活動基本目標,這對于提升高校的影響力和學科專業的內在實力而言,具有不利影響。
近年來,大量民辦高校開始搭建自己的協同育人平臺,基本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但協同育人平臺的構建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協同育人的能效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對于環境設計專業而言,當前大部分高校與企業、其他高校以及相關社會組織所搭建的協同育人平臺,普遍存在產教之間契合度不足、相關人員默契度不夠的問題。首先,當前各高校的協同育人機制中,普遍存在產教之間契合度不足的問題。在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理論層面的價值取向和現實應用中的價值取向難免存在脫節,但無論是學生參與企業的實習實訓還是進行社會實踐,相關責任人往往都不注重從教育的角度對理論與現實的差異進行深層次的解讀。其次,在現有的協同育人的體系之內,校內的教師、工作人員和校外企業、組織、個體之間的配合度不夠,對于在校生相關理論學習的深度、實踐能力掌握的程度以及教育引導等方面的溝通較少。
育人體系搭建和人員方面的短板,在某種程度上會嚴重影響高校協同育人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加劇協同育人模式能效的式微,導致無法從根本上提升環境設計專業的在校生和畢業生對于藝術的感知能力和實踐能力。
發揮協同育人模式在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優勢,最重要的是具有一支綜合性強、專業水平高的人才隊伍,從而更好實現相關教學、實踐、溝通、協商工作的開展。
對于環境設計專業而言,人才的培養需要教師既對藝術理論、藝術史和設計方法、設計理念有所了解,又要對設計工作的現實狀況和市場需求比較熟悉。只有這樣,教師在與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個體開展共同實訓、實踐活動時,才能更好地對在校生進行引導。同時,與多方合作開展學生工作以及教學工作,都需要相關主體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而高校的教師往往擅長對理論的歸納和總結,但對現實問題的了解程度相對不足,同時受高校環境影響,部分教師在與具有顯著差異性的群體進行溝通、協作時,其適應程度明顯不足。專業人員供給的不足會進一步加劇高校與企業、社會組織等協同育人能效的弱化。
協同育人模式的根本要素還是在于“人”,只有更好地發揮和利用綜合性的“雙師型”教學人才,才能最大限度保證環境設計專業所培養的相關人才具有深層次的理論理解能力和高水平的實踐工作技巧。
對于民辦高校而言,立足設計類專業特色,轉變協同育人的基本理念;發揮自身優勢,打造更具實效性的協同育人機制;選拔和培養環境設計領域的綜合性產教人才,筑牢協同育人基礎,才是實現院校自我發展的合理路徑。
協同育人理念的異化是導致民辦高校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能效不足的重要原因。在開展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的各方必須重新確立立足專業學科特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基本理念。
首先,在各方聯動的過程中,減少形式化、商業化的教學活動,進一步關注設計相關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潮流,進一步歸納和總結社會對于環境設計相關人才需求的變化,并將貼近市場、契合現實的相關內容融入日常的設計理論、設計方法教學和實踐實訓的過程中,引導環境設計專業大學生逐步形成創新性思維、開放性思維、適應性思維。其次,在各方聯動的過程中,無論是參與育人的教師、學校還是企業,都必須把環境設計專業在校生的具體學習訴求放在首位,關注影響學生群體學習獲得感提升的差異性因素,給予環境設計專業大學生更多參與室內、室外、環境、景觀等多要素融合工程項目的機會,促進其提升自我的認知能力,逐步提升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
民辦高校的優勢在于其資金實力雄厚、資本構成結構多元、財務更加自主,且非營利性民辦高校還具有非營利法人的社會組織地位,與相關行業內的大中型企業有著更為密切的聯系。這些優勢可以進一步助推民辦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在實現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形成更大的優勢。首先,民辦高校憑借其自身的資金實力和財務自主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優化協同育人中的產教研融合,為實訓實踐環節提供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非營利性民辦高校作為企業化管理的非營利法人,其資本構成的結構較為多元,這也為學生了解學科熱點和市場前沿、進行自我實踐和自我提升創造了便利。因此,民辦高校在進行協同育人模式搭建的過程中,可依靠資金、財務自主和企業管理天然的便利優勢,逐步消除學校、企業、教師、學生各個參與群體之間溝通的壁壘,以良性的互動、交流環節,進一步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的高效開展。只有人才培養與市場發展之間形成較高的契合度,才能不斷補足現有協同育人模式的短板,形成民辦高校自身在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特色。
協同育人視角下民辦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需要更多綜合性強、專業水平高的教學、管理人才。協同育人教學、管理人才的基本素養,不僅包含過硬的專業技能,還包含高水平的設計行業從業技能與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人際溝通能力。這就要求相關高校在人才隊伍建設的過程中,要從選拔和培養兩個維度出發,筑牢協同育人的人才基礎。
首先,在人才選拔的過程中,除了關注相關人員的學術能力、專業積淀外,更要關注其實踐經歷和從業經歷,從而發掘一批既懂藝術理論、設計方法等學術內容,又懂設計市場現狀、消費者需求等現實內容的綜合性教學、管理的種子人員。其次,注重對于現有教學、管理人才的培訓和合理引導。無論是公辦高校還是民辦高校,在傳統的理論型人才培養模式下,教育、管理者往往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素養,但協同育人理念、方法掌握不夠。因此,要在此基礎上,通過組織周期性、系統化的交流、培訓活動,來進一步提升現有教育、管理人員協同育人的內在能力,這也是解決人才供給不足問題的重要方法。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才市場對于人才的深層次需求和多樣化需求趨勢越發明顯。因此,相關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應不斷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加大投入力度,以強大的師資力量來助力高質量人才的培養。
協同育人理念的應用由來已久,這一理念適用于具有應用型特點和性質的專業學科。對于開設環境設計專業的民辦高校來說,如何更好地運用這一理念,使其更好地引領自身發展,提升在校生和畢業生的綜合素養,值得高校和教學工作者不斷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