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婧 馬小莉 鄭 文
榆林學院建筑工程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各類工程項目也日益增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多,特別是對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供不應求,“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的理念已成為地方高校發展的共識[1]?!豆こ虦y量》是研究各項工程建設在勘測設計、施工建設和運營管理階段所進行的各種測量的一門學科[2]。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工程測量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能夠熟練操作常用的測量儀器和方法,并能了解測繪行業的新儀器和技術,使學生具備從事工程測量領域的基本素養和實踐技能,以解決實際工程項目中的測量問題,為學生畢業后從事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3]。而目前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生產實踐脫節,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且絕大多數理工科課程教學理念缺乏人文關懷,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對傳統《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工程測量》課程包括理論和實踐教學兩部分,因課程整體學時的壓縮,導致課程講授以基本原理和儀器的使用方法為主,實踐操作課時不足,僅僅停留在地形地貌相對簡單的大學校園里進行常規儀器的操作使用上,與畢業后要從事的工程實際場景和測量新技術新儀器相差較大。
因師資力量等原因,一個專任教師要承擔多個班級的教學任務,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仍以教師講授的方式進行,缺乏新型教學手段和方法,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機械古板地傳授知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較低[4],教學效果較差。
《工程測量》課程實踐教學包括課內實驗和集中實習。較多情況下,實踐教學是一名教師指導多組學生,每組學生在實習區域分散進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有放松懈怠等現象,因教師精力和時間的限制,無法兼顧每組學生,且難以實時把控學生實踐教學的掌握程度,故實踐效果無法保證。
目前,課程考核主要以期末卷面+平時成績的方式進行,平時成績包括考勤、作業及實驗成績,實驗成績僅依據實驗報告質量進行評價,無法體現學生在整個實踐教學環節的表現,且作業存在部分抄襲現象,故平時成績難以公平體現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式不嚴謹不科學。
教學團隊構建了突出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產出為導向,關注學生的情感,給學生營造愉快、輕松學習氛圍的“LOVE”教學理念,即以人文關愛(LOVE)為支點,以自主持續學習導向(Learning)、成果產出導向(Output)、滿足社會需求的價值導向(Value)、持續評估導向(Evaluating)為人才培養路徑,開展教學創新改革。
在教學設計之前,從新工科人才培養要求、行業背景、課程性質、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生知識能力基礎多方面進行學情分析,保持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定位相符,創新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設計,實現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觀培育,做到德知能一體,教學做合一,最終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內容重構整合,形成模塊化教學內容
以強化學生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注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拓寬學生課程技能的應用范圍為目標,本課程搭建了模塊化教學內容,包括基礎、專業、綜合、拓展四大模塊,內容層層遞進,理論由淺入深(詳見表1)。在滿足國家教學質量標準要求的情況下,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和創新,把抽象的理論概念形象化,理論聯系實際、課程貼近生活;滲透專業思想、反映學科前沿;促進文理交融,彰顯課程溫度,課外知識拓展,強化創新能力。

表1 測量學內容體系
2.構建課程思政案例庫,融入思政元素
在思想政治工作需貫穿“三全育人”,堅持做到高等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大背景下,工程測量作為土建學科專業必修課,在授課中更應融進課程思政內容,發揮價值引領作用。為此,構建《工程測量》課程思政案例庫,具體按照類型可以劃分為學術前沿案例、典型測量案例、工程實際案例、測量新技術案例等。所有案例都進行了思政點的概括總結,分別從家國情懷、正確“三觀”、職業操守、艱苦奮斗等方面進行對應。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案例的分析和討論中,教師適當的引導和把控,使學生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同時,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保證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地落到實處。
1.教法與學法改革研究——信息化、自學、合作、探究四位一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基于“LOVE”教學理念,打造線上線下、課內課外一體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法靈活,課程有機穿插融合思維導圖模式、問題導入模式、互動研討模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集科學性、趣味性、拓展性于一體,兼顧傳統的類比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啟發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邏輯推理、歸納總結,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
2.教學活動與組織改革研究——生知、師生、生生三層聯動教學組織。按授課內容及學生的學情分大班上課、小組討論和個別輔導,兼顧所有學生,提高課堂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實現學生與教學知識內容、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三層聯動:(1)學生與學習內容互動:課前課后提供課程視頻、所有課件、文本材料或網絡資源給學生學習,延伸學生學習廣度和深度。(2)師生互動:線下理論學習、案例分析、小組討論點評、線上搶答、主題討論等。(3)生生互動:小組調研匯報、同伴互評、線上主題討論、試驗實踐。
3.課堂教學過程改革——“三階六環BOPPPS”課堂教學環節設計。體現為三個階段“課前—課堂—課后”和“六個環節BOPPPS”課堂環節,對每一個工作步驟和教學任務進行拆分,明確每次課的教學目標,按導入、前測、目標、參與式教學、后測和總結六個環節完整設計課堂,使學生學習形成一個閉環,提升教學質量的提升。課前,學生帶著任務和問題通過線上學習通平臺進行自主學習,教師通過分析課前學習數據實現精準定教。課中,借助智慧教室、學習通智慧教學工具等有效教學結構,開展師生雙向交互研討式教學。課后,以發布的拓展性研討題目為依托,建立“學生自由組隊、分組探究,匯報研討,教師點評總結”的教學范式,實現從“教師傳統灌輸式講授”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實現學有所用,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
基于市場經濟及行業崗位需求,充分考慮學生認知規律,完善校企合作環節,扎實推進校企協同育人。建立雙師培養與學生成長機制,構建融產、教、研、培、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共享型實訓基地,培養出與企業接軌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
測量技術發展隨市場更新換代較快,《工程測量》課程作為理實一體化課程,其實踐性要求也相應較高。具體實施路徑如下:將校內專任教師和企業外聘教師的優勢互補,打造一支校企互聘的高質量“雙師”教學團隊。將學生成長機制劃分為三個階段:技能儲備階段,前期在學校以校內教師授課為主導,企業教師協作配合,主要培養學生工程測量基礎知識和技能;能力提升階段,校內教師以合作企業承接的工程測量小型項目為案例,在課堂進行相關知識技能的講解,再在企業教師的帶領下進行項目的實戰訓練,將理論與實際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提升自己的實踐應用能力;崗位實習階段,以共享型實訓基地為載體,針對崗位實際需求,指派學生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用專業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實現零距離就業。
課程的評價過程構建了“N+1+1”形成性評價體系,注重將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和學習成效評價分解到教學全過程,具體實施中采用“N”種(多種)形成性評價形式、“1”種期中階段性評價和“1”種期末終結性評價相融合的綜合評價系統。其中“N”包括:①線上超星學習通學習成績(15%):包括隨機問答、隨堂測驗、討論區回帖次數、討論區自主提問、作業提交等;②線下課堂表現成績(15%):包括考勤簽到、翻轉課堂表現、試驗實踐表現、課外拓展成果等。“1”是指線上超星學習通期中階段性評價(10%)?!?”是指線下期末考試成績(60%)。
本文在分析課程目前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以能力為導向,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保障人才培養“高品質”。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營造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環境,打造線上線下、課內課外一體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滿足人才培養“新訴求”。校企協同,共進發展,構建高效化、系統化、常態化“雙師型”教學能力培養體系和多功能共享型實訓基地,為實施實踐教學創新提供師資“強保障”。強化過程性考核,設計多元化考評體系,形成評價人才的“新標準”,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為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